秦汉-2005年中国大陆秦汉历史文化研究概况

秦汉-2005年中国大陆秦汉历史文化研究概况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秦汉-2005年中国大陆秦汉历史文化研究概况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2005年中国大陆秦汉历史文化研究概况


徐卫民
2005年的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继续走向深入,具体表现在:首先,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如中国秦汉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内蒙古东胜秦直道学术讨论会,早期秦文化学术讨论会等;其次,学术著作比比皆是,论文数量质量有所提高,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有些著述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再次,学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中青年学者纷纷加入,秦汉史研究后继有人。下面将对2005年的秦汉史研究具体情况作一介绍:

在一年中,共举行了秦汉史方面的学术讨论会四次。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港、台地区及韩、日等国的180位学者参加了本届年会,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的一次盛会,会议共收到论文92篇,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秦汉民族史研究是本届年会的一项重要议题,主要对秦汉时期汉匈战争、和亲、匈奴与南越民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丁毅华的《秦汉各王朝民族政策和边疆政策平议》,袁延胜的《略论东汉时期匈奴族的人口》,陈长琦、周永卫的《区城文化视野下的南越文化与匈奴文化》,周永卫的《匈奴与南越关系》,龚留柱的《汉匈冲突的再审视》,郝建平的《论文景时期的汉匈关系》,王子今的《汉与匈奴战争中的季节性进退》,张铭洽的《谈汉匈矛盾对汉民族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白音查干的《呼韩邪单于在灭郅支过程中作用的新认识》等。
2,秦汉简牍与考古的研究。在秦汉简牍的研究中张家山汉简占有非常大的比列,大多学者以张家山汉简为材料研究汉代的法律,社会关系及土地制度。如臧知非的《简牍所见秦汉里制与基层社会结构》,张忠炜的《读〈二年律令〉札记三则——以〈秩律〉为切入点》,阎晓君的《汉初刑罚体系》,张金光的《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土地制度之国有性》,李恒全《限田——汉代名田制的本质——对张家山汉简的初步研究》,于振波的《秦汉土地制度与贫民法律地质之变迁》,李解民的《汉代婚姻家庭另类形态的法律依据》。对其他秦汉简牍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杨兆荣的《银崔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中的田制考释》,吴小强的《秦简〈日书〉史料价值再认识》,田旭东的《秦律赀刑考——以睡虎地秦墓竹简为中心》等。此外传统西北简的研究也因最新的《额济纳汉简》的出版而有了新的发展,如李均明的《额济纳汉简“行政条规册”论考》,张德芳的《悬泉汉简中“传信简”考述》,赵沛的《汉代边塞的档案管理——以居延边塞为例》,翟麦玲的 《“女子乘亭障”中女子身份的考察》,李永平的《“捕亡”问题探讨——以河西汉简中的材料为中心》,初世宾的《汉简长安至河西的驿道》,张小锋的《秦讳新探——以秦代简牍资料为中心的考察》等。
秦汉考古方面的研究涉及面极其广泛,成就也尤为丰硕。论文内容涉及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如任建库的《秦早期经济中畜牧业的再认识》,李龙璋的《谈谈岭南青铜器文化中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聂菲的《从湖南西汉贵族墓出土漆器审度汉初漆器功能工艺的传承与变异》,游振群的《初探楚汉帛画与彩陶艺术》,张卫星的《略论先秦至西汉时期的庙寝、陵寝》等。
3,秦汉政治与制度。对秦汉时期的官制、地方行政制度、仓储管理机构、中央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人物的研究是这次会议论文的一大特点。如马新的《里父老与汉代乡村社会秩序略考》,上官绪智的《秦汉时期军费开支,筹措与管理问题研究》,宋超的《汉文帝与代臣――兼论昌邑臣》,赵凯的《汉代官方舆情收集机制述评》,孙家洲的《“诽谤”之法所见秦汉政治弊端》,秦进才的《汉武帝时代的皇权与酷吏》,张鹤泉的《东汉时期的屯驻营兵》,邵正坤的《汉代仓储职官考述》,黄今言的《汉代“绣衣使者”试释》,王彦辉的《论汉代分户析产》,邹水杰的《秦汉县属吏设置考述》,史党社、田静的《长城的历史作用问题》,金庆浩的《汉代河西地区豪族的形成和性格》,马怡的《汉代的计时器及相关问题 ——汉代时制探讨》等。
对秦汉时期的历史进行宏观研究的文章有赵国华的《东汉历史分期问题》,张文立的《秦隋现象简论》等。对秦汉时代历史人物的研究的论文有刘华祝的《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而遭腐刑》,晋文的《桑弘羊生年考》,孟祥才的《论班彪》,李开元的《由出土资料看赵高身世——补〈史记·赵高列传〉》等。
4,秦汉经济与文化。注重秦汉经济思想的研究,如王健的《汉政治的重农精神及其文化内涵》,郑先兴的《论贾谊经济思想》,沈刚的《民间信仰与两汉社会经济关系探论》,薜瑞泽的《汉代河套地区开发与环境关系研究》,李庆新的《南方海洋气息: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王文涛的《东汉自然个案研究――洛阳自然灾割的历史考察》,陈晓鸣的《汉代江南城市与商业问题述论》,徐卫民的《秦都咸阳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等。
秦汉文化的研究中秦汉思想史、宗教史、文化史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如陈一梅的《论秦代文字制度》,王丽英的《道教产生的原因再思考》,刘玲娣的《从“黄老”和“黄老道”看东汉的老子观》,夏增民的《论东汉儒学的政治社会化》,刘太祥的《秦汉政治文明建设》,黄宛峰的《秦汉园林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吕宗力的《汉代的妖言》等
在本届年会上对秦汉史研究会进行了改选,经民主选举推举出51名理事,并选举周天游先生为会长,选举王子今、葛剑雄、黄留珠、张鹤泉、孟祥才、黄今言、彭卫等七位先生为副会长。聘任林甘泉、田余庆、何兹全、安作璋、高敏、朱绍侯、张荣芳、张传玺等八位先生为顾问。卜宪群为秘书长、张铭洽、徐卫民为副秘书长。
秦直道研讨会于7月30日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结束。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中国秦汉史研究会联合主办,东胜区委、区政府承办的。国内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秦直道被称为当时的“高速公路”,与长城、秦俑齐名,堪称世界奇迹。相比之下,秦直道却鲜为人知。虽然历经千载更替,秦直道的痕迹在鄂尔多斯市境内至今依稀可辨。作为两千多年前秦王朝兴衰变迁的重要见证,对其遗址的研究、保护与开发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专家们认为,秦直道是两千多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堪称世界公路的鼻祖。秦直道始建于公元前212年,南起秦都附近云阳县(今陕西淳化县北),北抵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全长700多公里。这条古董道蕴涵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意志和聪明智慧,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碰撞的见证、联系的纽带,也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代的具有独特内涵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上,秦直道贯通中原和北方,加强中原与北疆边陲之间的联系,巩固了国家边境。同时,作为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秦直道加强了南北商贾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8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来自美国、日本等国以及港、台地区和大陆14省市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这次会议是由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主办,陕西省文史馆、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师大文学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等单位共同承办的。会议收到论文70余篇,内容涉及到司马迁思想研究、《史记》资料研究、《史记》中具体篇章研究等方面。根据代表提交论文的情况,分史学组和文学组两个小组进行讨论,会上会下,代表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学术气氛十分浓郁。该次会议的论文集《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3月出版,共收入论文46篇。
早期秦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0月在天水师范学院召开,由天水师范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秦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海内外的四十余位学者与会,提交学术论文近30篇。在这次会议上,学者首先报告了甘肃礼县西山早期秦文化考古,礼县秦早期都邑,陕西华县东阳秦墓葬文化面貌等新近的考古发掘情况。会议论文涉及古代关陇通道与秦人东进关中线路,礼县圆顶山秦墓铜器,东周时期殉人秦墓,汧邑非秦都问题,秦上郡置县问题,秦定都雍城的原因等问题。与会者还就秦文化的来源,秦族的发展线路,秦早期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秦人农牧业发展道路等问题提出新的观点。该次会议的论文集《早期秦文化研究》已由三秦出版社于2006年8月出版,共收入论文25篇。

这一年出版的秦汉史方面的专著50余部,涵盖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关于政治制度方面的专著有:韩星的《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①,熊铁基、赵国华的《秦汉思想文化研究》,②曹旅宁的《张家山汉律研究》,③王世荣的《周秦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④;经济方面的有黄今言的《秦汉商品经济研究》⑤,晋文的《桑弘羊评传》⑥;文化方面的有朱存明的《汉画像的象征世界》⑦;人物方面的有安作璋、孟祥才的《秦始皇帝大传》⑧,张文立、张敏的《秦始皇》⑨,安作璋、刘德增的《汉武帝大传》⑩,王子今的《汉武英雄时代》⑾;考古学方面的有张涛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⑿,徐卫民的《梦回大秦帝国――游访秦始皇陵与兵马俑》⒀,王永波的《长清西汉济北陵》⒁,礼县秦西垂文化研究会,礼县博物馆编辑的《秦西垂文化论集》⒂,张占民的《秦皇骊山园——神秘的地下王宫》⒀,白云翔的《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⒁,陈公柔的《先秦两汉考古学论丛》⒂,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考古工作队、襄阳地区文物管理所合编的《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⒃,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写的《任家嘴秦墓》⒄,王恺、葛明宇的《徐州狮子山楚王陵》⒅;综合方面的有中国史话编写组的《气吞山河的雄奇帝国》⒆,文明探索丛书编委会编写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汉朝》⒇,徐卫民的《秦汉历史地理研究》(21),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山大学历史系、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合编的《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22),张荣芳的《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23),黄留珠的《传统历史文化散论》(24),陈泽的《西垂文化研究》(25),黄留珠与魏全瑞主编的《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26),秦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编辑的《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27),朱鹰的《秦汉故事》(28),崔锐的《秦汉时期的女性观》(29),中国通史教程编写组的《中国通史教程(第一卷):先秦两汉时期》(30),王行健、孙于久编著《细说汉代二十八朝(上、下)》(31);文献整理方面的有何清谷的《三辅黄图校释》(32)等。
黄今言先生的《秦汉商品经济研究》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为指导,将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相结合,对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屡有创见新识,较全面反映了秦汉时代商品经济发展全貌。《秦汉商品经济研究》一书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与心血,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断代研究的一部力作,有益于古代商品经济领域研究的深入。
黄留珠先生的《传统历史文化散论》是继他2002年出版的《秦汉历史文化论稿》的姊妹篇。全书共分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论”、“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 史论”、“ 论陈直之学”、“ 周秦汉唐论”、“ 书论及其他”六个部分,由50篇论文组成。可以说是如实地记录了先生“年过不惑之后曾经走过的学术探索道路”。拜读以后感觉这部书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这部书虽然是一个论文集,但各个部分却都自成体系,全书浑然一体。第一部分讲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第二部分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以首篇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纵横谈》为基础,接着即将选官制度与现今人事制度改革和第三梯队建设相对照研究,以古鉴今;第三部分为史论。作者对史学研究发展方向作了一些探索:呼唤通俗史学,发展广义史学(大历史),关注自然史研究,发展中国史学与国际的合作;第四部分论陈直之学。系统介绍陈直先生的治学精神、学术思想以及研究成果。对陈直学做了定义,“所谓陈直学,应该是这样一个概念,即以陈直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主线而形成的一种研究中国古史,特别是秦汉史的科学方向”;第五部分为周秦汉唐论,既有对具体问题的探索,又有对周秦汉唐文化魅力的概要性论述;第六部分是集结的书评、书序及学术述评文字,体现了作者对当今学术研究、未来学术发展的关心与期望。第二,该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史学研究发展方向的一个深入探索,是先生长期从事史学工作的一个经验总结。第三,注重补学术之缺,补学术之薄弱环节。第四,研究方法灵活多样。
安作璋、刘德增合著的《汉武帝大传》是近数年来史学界研究汉武帝这一课题的最新成果。该书不仅全面评述了汉武帝的一生,而且多有创新之处,把汉武帝问题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例如,关于“汉家制度”的内涵及作用,以往研究往往都满足于“霸王道杂之”的概括或描述。作者对这一问题则专门予以讨论,旁征博引,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所谓“汉家制度”,概指汉朝的典章制度,其中“霸王道杂之”,即“法家的刑治与儒家的德治并用”或“德、刑并用”,乃是一个主要内容,而且“行之有效”,并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汉武帝大传》对一些具体史实的考辨也新见叠出。作者提出武帝晚年发生巫蛊之祸的原因主要是江充等人的诬陷和逼迫,而并非“是一起政治事件”;武帝改正朔,易服色,既不是为了校正历法,也不是要顺应天命,而主要“是为了长生不老”。这些论述显然是作者长年研究之后的独到见解。
徐卫民先生的《秦汉历史地理研究》,该书由40余篇论文组成,其主要内容集中在秦汉都城、苑囿、园林、宫殿、建筑、关中地理环境的研究方面;另有关于秦人物和文化方面的论文10余篇。该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方法上看,将考古成果、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有机结合。第二,从分析层面上看,是通过都城、陵寝、建筑、园林、苑囿的复原,分析秦汉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不是将研究停留在具体问题如某一个宫殿、某个园林、某一项建筑技术的历史状态的描述上。第三,就具体学术认识来说,或者填补以往研究的空白,或者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深化学术研究,做出了的贡献。
《秦西垂文化论集》一书比较全面地编选了西垂陵园大型墓葬的发现,发掘情况的文章和关于早期秦文化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论文。该书比较全面地选编了有关西垂陵园大型墓葬发现,发掘情况的文章和关于早期秦文化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论文,是学术界第一部系统反映秦早期历史文化研究情况的综汇性的工具书。
刘士毅主编的《秦始皇陵地宫地球物理探测成果与技术》一书分为两篇,第一篇介绍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的、采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探测秦始皇陵地宫及其陪葬坑、陪葬墓、地面建筑遗存的成果;第二篇详细介绍了这次投入实验的22种具体方法技术。本书反映了我国投入方法最多,取得成果最丰富的一次以地球物理方法为主的考古活动。不但提供了地宫在封土堆之下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科学依据,还推断了地宫具体位置、大小、深度、框架结构和完好性,其中大部分推断得到了初步验证,新发现了以往考古中未曾遇到的隐蔽于封土中的细夯土墙。
王雪农、刘建民的《半两钱研究与发现》属于钱币学及历史货币研究领域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把半两钱置于历史长河中作综合考察,阐述各个时期半两钱的历史定位;以范铸工艺为基础,以不同时期半两钱铸造工艺所承载的技术特征为依据,对半两钱进行分期断代。下编共分有“战国时期的半两钱”、“秦王朝铸造的半两钱”、“西汉初年铸造的半两钱”、“高后八铢半两钱”、“高后五分钱”、“荚钱”、“文景时期四铢半两钱”、“武帝时期的四铢半两钱”、“铁铅四铢半两钱和磨边剪凿的半两钱”、“非正用品半两钱”十个章节对不同时期半两钱进行个别剖析。本书收录1700余枚半两钱,多数是从未发表过的新出钱品,时代齐全,类型多样,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为丰富完整的一份秦汉半两钱资料。
《任家嘴秦墓》一书报道了咸阳市文物工作者在秦都咸阳遗址西侧任家嘴发掘的242座秦墓资料,这批墓葬从春秋中期一直延续到统一秦,它对研究关中地区特别是秦中心区域墓葬的分期建立了可靠的分期标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张荣芳先生的《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一书收录了作者秦汉史研究文章18篇,秦汉史书评文章10篇,岭南史研究文章11篇,岭南史书评5篇。
韩星先生的《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政治思想、社会政治制度演变、分化以及整合的史实,主要抓住儒法两家思想体系构成等若干重要概念、范畴来宏观地、纲目式地研究先秦儒法在秦汉之际参与政治文化整合,初步为其后二千年中国社会确立基本政治文化模式的情况。
下面就几本秦汉史论文集登载的文章介绍于下,供读者参考:
熊铁基、赵国华的《秦汉思想文化研究》是200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秦汉思想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由新加坡希望出版社出版。收录的文章有:熊铁基的《汉代学术的历史地位》,陈启云的《汉初“子学没落,儒学独尊”的思想史底蕴》,赵吉惠的《黄老之学与中国治术》,孟祥才的《齐鲁文化与秦朝政治》,徐卫民的《法家思想与秦朝灭亡关系新论》,臧知非的《阴阳五行与秦汉学术概论》,赵国华的《汉代兵学的基本成就》,丁毅华的《东汉初年统治集团政治思想演变的特点》,徐华的《关于汉画像艺术的精神功能的辨析》,夏增民的《西汉前期儒学的更化与阶段性发展――以陆贾与贾谊为中心》,刘玲娣的《从“黄老”和“黄老道”看东汉的老子观》,范正娥的《太学教育与两汉社会》,龚留柱的《〈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军事思想比较》,周国林的《从居延汉简看晁错〈募民徙塞下疏〉的重大作用》,王玉徳的《试论〈孝经〉在汉代的地位与影响》,王健的《“天人论”与“谴告论”发微——董仲舒政治伦量思想二题》,张三夕的《〈史记〉研究二题》,王鑫义的《关于〈史记〉“体圆用神”特点的领悟》,林聪舜的《论〈史记〉的“以史为经”》,劳悦强的《贞顺——刘向〈列女传〉中的妻子》,王子今的《〈焦氏易林〉的思想史研究——兼论汉代经典文化与民俗的交接》,刘韶军的《杨雄青年时期诸事考》,梁秉赋的《偷天换“月”:易纬“六十四卦主岁”错用朔实小考》,黄宛峰的《王充的居住禁忌批判及其启示》,孙文礼的《〈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政治思想探讨》,王丽英的《道教产生的原因再思考》等。
《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收录的论文有:熊铁基的《关于秦史,秦文化再研究的几点思考》,孟祥才的《论秦文化对东方六国文化的两次整合》,吴小强的《二十世纪秦文化渊源讨论评述》,赵化成的《试论秦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刘军社的《再论周原为秦文化发祥地》,彭文的《试论巴蜀地区秦文化与楚文化的碰撞》,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秦俑博物馆考古队的《宝鸡联合村一号秦墓的清理》,许卫红的《对几处关中秦墓地墓葬排列布局的思考》,王志友的《中国古代围沟墓的发现》,谢尧亭的《围墓沟初探》,徐卫民、张天梁的《秦汉陵邑制度研究》,李令福的《论秦都咸阳城郊的水利》,王辉、萧春源的《珍秦斋藏王二十三年秦戈考》,杨谨的《秦镜与秦人信仰初探》,王鹰的《秦夔纹瓦当的文化考察》,史党社、田静的《陕西宝鸡地区新发现的宁王,马道口两遗址的意义》,徐日辉的《秦文公兵进“汧渭之会”考》,刘明科、辛怡华的《渭河峡谷的秦文化遗存与秦文公东猎汧渭之会路线蠡测》,李自智、李曼丽、张雷的《试说秦的两都制》,黄盛璋的《秦“城河上为塞”第一个渡口榆中县源流演变与张骞出陇西、过河前后行程考》,王子今的《商鞅〈垦草令〉的文化史意义和生态史意义》,王健的《名学思潮与秦朝制度文化创新发微》,卜宪群的《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兼谈张家山汉简中汉与诸侯王国的关系》,孙忠家、陈纪然的《择吉风俗对秦汉社会生活的影响》,刘敏的《论秦代的“良吏”与“恶吏”》,夏增民的《〈商君书〉的“尚公”思想与整体主义政治观》,朱学文的《试论音乐文化在秦礼制与军事中的作用》,赵娜的《战国时期齐秦争霸的对比研究》,刘珺的《秦人尚武精神的思考》,刘春华的《从〈史记〉看秦人的民族观》,王永霞的《秦始皇巡游思想溯源》,张宁的《秦之戏剧》,张铭洽的《秦代“巫现象”杂谈——兼谈秦代的“日者”》,王勇的《秦国田制浅说》,王树金的《秦汉邮传经费管理初探》,王关成的《关中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古今比较研究》,王爱华的《秦代标准尺量值浅议》,杨英的《秦简日书盗者刍议》,芦建华的《关于秦货币的几个问题——读秦简〈金布律〉札记》,武丽娜、王树金的《试论秦汉法律中的宗法思想——以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为例》,龚留柱的《论张家山汉简津关令之“禁马出关”——兼与陈伟先生商榷》,翟麦玲、张荣芳的《论秦汉法律的性别特征》,宋仁桃的《律文所见秦汉妇女的权利》,臧知非的《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所见秦汉主奴关系试析》,陶喻之的《秦始皇面目形象刍议》,陈宁的《秦始皇“圣王”心理探析——秦始皇东巡刻石的政治解读》,张敏的《秦始皇帝未立皇后议》,叶晔的《秦始皇亲政前的忍耐心理探微》,张黑龙的《子婴何许人也》,张维慎、田小娟《秦末谋士范增事迹钩沉》,孙立群的《赞叹之余的反思——纪念秦兵马俑坑发掘30周年》,张文立的《世纪初秦陵秦俑研究趋向》,李银德的《始皇陵地宫原始文献的考古学解读》,丁毅华的《秦俑军阵——秦厉行军国主义的集中展示》,刘占成的《“项羽焚烧秦俑坑”说质疑》,李开元的《兵马俑与项羽之死——秦京师军去向探微》,藤田胜久的《秦汉帝国成立之际的秦始皇陵与兵马俑研究的意义——从中央和地方的情报传达视角考察》,袁仲一的《关于秦始皇陵铜禽坑出土遗迹遗物的初步认识》,张仲立的《神仙文化对始皇陵丧葬影响试探——兼谈始皇陵丧葬中出现的新制》,花艳芳的《从秦俑看秦人的审美意识》,郭向东的《一组陶俑手势释义及其它》,朱思红、张亚娜的《“绿脸俑”应称“青面俑”——试解“绿脸俑”之谜》,何宏的《文官俑坑探微》,刘克明的《秦代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党士学的《秦陵铜车马相关问题再探》,郭淑珍的《从合金成分看秦俑坑青铜兵器的技术进步》,陈四海、梁勉的《秦始皇陵出土耳其银质义甲考——兼论秦声中的特色乐器“筝”与“缶”》,蒋文孝、吕劲松的《关于秦铠甲的几个问题》,蒋文孝的《秦陵K9801陪葬坑出土甲胄放置方式蠡测》,申茂盛的《“秦殳”质疑》,昭惠的《2004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田静的《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2004年)》等。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收录了14篇秦汉史方面的文章,诸如马彪的《“禁中”不独为“宫中”考――龙岗秦简“禁中”新史料的提示》,王学理的《“阿房宫”,“阿房前殿”与“前殿阿房”的考古学解读》,曲安京的《九道术的几何模型》,斯琴毕力格、关守义、罗见今的《太初历与颛顼历的衔接问题》,李开元的《论〈史记〉叙事中的口述传承――司马迁与樊他广和杨敞》,黄怀信的《〈大戴礼记〉的材料来源及各篇性质与时代》,刘欢的《汉代文学审美意识之探索》,曽加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君权法律思想》,曹旅宁的《〈津关令〉考述》,李均明的《额济纳汉简政务文书述略》,连邵名的《〈太平经〉所见古代方书考》,杨权的《谶纬文献中的几个政治文化命题》,黄留珠的《2004年中国大陆秦汉历史文化研究综述》等。
《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是在广州召开的南越国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 ,由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收录的论文有:张荣芳的《汉朝治理南越国模式探源》,刘瑞的《南越国非汉之诸侯国论》,刘敏的《“开棺”定论——从文帝行玺看汉越关系》,杨兆荣的《西汉南越相吕嘉遗族入滇及其历史影响试探》,龚留柱的《南越王建德考辨》,李林娜的《南越王丧葬观探析》,王健的《南越国百年史的精神文化寻踪》, 梁云、赵曼妮的《南越国铁器与秦国铁器之比较》,区家发的《“干栏建筑基础说”商榷——妄谈广州秦造船遗址的性质》,夏增民的《由广州南越王墓所见文化遗存透视岭南文化变迁》,王学理的《南越王墓“外藏椁”设置之我见》,陈春会的《南越王墓出土Ⅳ型镞考》,白芳的《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俑舞姿刍议》,曹旅宁的《广州南越王墓出土铜提筒图像试释》,吴凌云的《南越文物研究三题》,古方的《从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谈汉代的玄璧》,刘春华、王志友的《西汉南越王墓前室壁画意义试释》,王子今的《西汉南越王的犀象——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资料为中心》,陈松长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泰子”印浅论》,周永卫《南越王墓银盒舶来路线考》,高大伟、岳升阳《南越国宫苑遗址的文化价值研究》,杨式挺的《略说南越王墓是岭南考古名副其实的重大发现》,崔锐、付文军的《从考古发现看南越国在岭南地区开发方面的历史地位》,彭年的《中国海洋文化的先驱——从南越王国遗迹看南越文及其历史地位化》,杨东晨的《论楚庭至南越国文化遗存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蓝日勇、蒋廷瑜的《广西汉墓的发掘与南越王史研究》,王芳、陈莉的《浅析南越王赵昧“巫 ”“术”并行的医治观念》,付文军、曹旅宁的《广州考古暨广州南越国遗迹学术讨论会综述》等。
《额济纳汉简》一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额济纳汉简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9年至2002年间在额济纳旗汉代烽燧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清理时出土的,共采获五百余枚,简牍之释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谢桂华先生,中国文物研究所李均明先生,内蒙古师范大学白音查干先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魏坚先生合作完成。这是继1930年至1931年间发现第一批居延汉简及1972年至1982年间发现第二批居延汉简之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其形制有简、两行、牍、柧、楬、封检等,现存二件较完整册书,其一尚系有编绳,保存了册书的原貌,尤为可贵。其时代以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者居多,最早纪年为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晚者为东汉光武帝建武四年(28年),若从字体考察或有极少东汉中期物。内容大体与以往出土的居延汉简类同,以行政文书居多,涉及汉代政治、经济、军事诸领域,亦不乏新史料,如王莽登基诏书、分封单于诏书、行政条例等皆属首见;涉及历史地理的从泾阳到高平等地的驿置里程簿可与前此所出居延汉简驿置里程相比对;有关名籍、债券契约等亦多异于旧简,具研究价值,此外尚见《晏子》、《田章》及《苍颉》、医方、日书等残简。本书收录相关考古调查发掘遗迹、实物及简牍图版、简牍释文、简牍内容考述、索引等,便于读者使用。

在600余篇的有关秦汉历史文化的论文中,分别就秦汉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论述,不乏高质量的文章。
有关制度文化的有:孟彦弘的《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历史研究》2005-3)韩树峰的《秦汉徒刑散论》,(《历史研究》2005-3)王刚的《秦汉假官、守官问题考辨》(《史林》2005-2)张继海的《睡虎地秦简魏户律的再研究》,(《中国史研究》2005-2)臧知非的《秦汉“傅籍”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中心》,(《人文杂志》2005-1 )李恒权的《从家族公社私有制到个体家庭私有制的嬗变:先秦秦汉土地私有制变化的轨迹》,(《学海》2005-4)方心棣的《秦汉赘婿谪戍制度刍议》,(《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4) 贾丽英、鲍晓文的《秦汉时期家族犯罪研究述评》,(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4)王绍东、张玉祥的《五德终始学说中的水德与秦汉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4)赵光怀的《吏与秦汉基层社会》,(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4)张仁玺、邹颖的《从“刑德二柄”到“霸王道杂之”:秦汉统治思想的嬗变》,(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4 )安作璋的《关于秦汉史研究的若干问题》,(文史知识2005-5)李军靖的《秦汉之际治政方略的变革与调适辨析:从历史观和道德观的双重透视中考察》,(郑州大学学报2005-5)孟祥才的《论秦文化对东方六国文化的两次整合》,(《烟台大学学报》2005-4)张景芬的《秦、齐、鲁文化比较研究》(《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刘太祥的《秦汉政治文明建设》,(《南都学坛》2005-5)谢华的《秦汉商法法律构成与发展演变》,(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5 )方建春的《秦汉时期幕府制度的形成》,(宁夏社会科学2005-6 )翟麦玲的《先秦两汉“女乐”考》,(史学月刊2005-3)刘志平、谭宝刚的《秦汉的礼制与法制初探》,(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何介钧的《“秦三十六郡”和西汉增置郡国考证》,(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张功的《秦朝郡县关系考论》,(南都学坛2005-2)张鸿杰的《郡县制与咸阳》,(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韩松涛的《先秦至汉初史官学术考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9)张松的《睡虎地秦简与张家山汉简反映的秦汉亲亲相隐制度》,(南都学坛2005-6)雷戈的《为吏之道——后战国时代官僚意识的思想史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1)南玉泉的《秦令的演化及其在法律形式中的地位》,(考古与文物2005-2)王中华的《秦朝禁儒运动质疑》,(云南社会科学2005-4)李梅的《秦郊祀的演进及对后世的影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5)刘丽萍的《秦王朝与宗教神学思想》,(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 ) 李梅的《论秦畤祭天》,(唐都学刊2005-6)张秋炯的《论秦王朝人才强国谋略实施与否的历史启迪》,(龙岩学院学报2005-5)隋淑芬的《法制社会的构建:论商鞅的社会理想》,(贵州社会科学2005-6)雷戈的《廷议程序与君臣程序:后战国时代的一种思想史分析》,(福建论坛2005-10)赵昆生的《秦朝社会控制失效的理论分析》,(重庆社会科学2005-10)王丹、王国文的《试论〈尚君书〉关于选任官吏的思想》,(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叶新源、钟家莲的《刍议秦代人权思想的表现及其特征》,(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7)赵昆生的《秦朝社会控制实效的理论分析》(《重庆社会科学》2005-10)。
辛德勇的《汉武帝徙民会稽史事证释》,(历史研究2005-1)王子今的《西汉“齐三服官”辩证》,(中国史研究2005-3)李振宏的《萧何“作律九章”说质疑》,(《历史研究》2005-3)袁延胜的《论东汉的户籍问题》,(中国史研究2005-1)张荣海的《〈二年律令〉与汉代课役身份》,(中国史研究2005-1)陈苏镇的《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历史研究》2005-5)杨振红的《秦汉律篇二级分类说――论〈二年律令〉二十七种律均属九章》,(《历史研究》2005-6)包兆会的《汉代经学对汉代文论的影响》,(人文杂志2005-1)王子今的《两汉的“越巫”》,(南都学坛2005-1)孙家洲的《论汉代执法思想中的理性因素》,(南都学坛2005-1)杨振红的《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汉代法典的编纂修订与律令的关系》(《中国史研究》2005-4)徐海荣的《居延汉简“支满”、“丈满”辨》,(《中国史研究》2005-4),秦进才的《两汉〈孝经〉传播与孝行管窥》,(《社会科学战线》2005-1) 何平立的《两汉天命论:皇权政治的双刃剑》,(上海大学学报2005-1)向晋卫的《宗庙礼制与汉代政治》,(广西社会科学2005-1)郝建平的《德教为主,刑法为辅:汉代思想家对治国方略的探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宋杰的《汉朝刑具拘系制度考述》,(社会科学战线2005-1)魏燕利的《汉代“王杖”制新探》,(许昌学院学报2005-1)束景南、余全介的《西汉〈谷梁传〉增立博士的政治背景》,(浙江社会科学2005-1) 张从军的《“鸠杖”与两汉敬老习俗》(民俗研究2005-1 )刘蓉的《论西汉的自杀现象》,(晋阳学刊2005-1)张娟的《重释东汉党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宁国良的《论黄老思想与刘邦的治国实践》,(西北大学学报2005-2)李俊方的《两汉皇帝即位礼仪研究》,(史学月刊2005-2)张涛、袁法周的《经学与汉代的制度建设》,(南都学坛2005-2)张保同的《东汉的私学与党人》,(南都学坛2005-2)张祝平的《西汉乐府职能新考:兼述减省乐府之因》,(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1)王伟的《〈汉书·酷吏传〉“诏书召捕”献疑》,(中国史研究2005-2 )丁毅华的《西汉中后期的儒宗宰相》,(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2)曹旅宁的《从张家山汉律说汉初列侯的政治经济权益》,(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5-3)臧知非的《汉唐土地、赋役制度与农民历史命运变迁——兼谈古代农民问题的研究视角》,(苏州大学学报2005-4 )吕洪彪、吕红梅的《两汉忠君观念之比较》,(渤海大学学报2005-3)朱顺玲的《东汉后期士大夫社会拯救活动述论》,(郑州大学学报2005-3)王健的《汉代伦理复兴和政治转型的思想先驱——贾谊伦理政治观新评识》,(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3)朱顺玲的《论东汉中后期士大夫对皇权的制衡》,(许昌学院学报2005-3 )周长山的《是惟主监察,还是兼及行政:对西汉刺史制度的新认识》,(史学集刊2005-4)赵沛《汉代的社会结构与宗族聚居形态》,(山东社会科学2005-7)汤其领《西汉三公探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6)赵沛《汉唐时期的宦官养子与宦官世家》等。(《东岳论丛》2005-4 )
秦汉物质文化方面的论文有:王双怀的《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西北大学学报2005-1)洪石的《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生产与管理》,(《考古学报》2005-4)胡开祥的《秦汉芦山郡县建制与文化发展之关系》,(四川文物2005-1)周琍的《论秦汉时期江南纺织业的发展》,(南方文物2005-1)温乐平的《试说秦汉社会消费观念由“尚俭”向“崇奢”的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2)史卫的《从收支项目看秦汉二元财政的源流》,(南都学坛2005-2)马晓峰的《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的管理问题》,(社会科学家2005-3)余明的《秦朝林政初探》,(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5-1)陈征平的《战国秦汉时期云南的商品经济与货币形态发展》,(学术探索2005-3)肖瑞玲、于志勇的《秦汉时期人类开发活动对河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5)杜林渊的《从考古资料看战国秦汉时期的陕北地区及经济开发》,(延安大学学报2005-2)汪受宽的《河西古酒考论》,(敦煌学辑刊2005-2)王子今的《秦直道的历史文化观照》(人文杂志2005-5)。
周伟洲的《两汉时期新疆的经济开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邵正坤的《汉代国有粮仓建制考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1)张荣强的《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汉唐间财政年度的演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李春祥的《论汉代地主田庄的特点》,(通化师范学学院学报2005-1)周长山的《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李炳泉的《两汉农都尉的设置数额及其隶属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2)秦立凯的《两汉蜀商经商能力初探》,(邢台学院学报2005-3)周琍《汉代的财政危机动因考》(求索2005-8)崔明德的《中国古代和亲与丝绸之路的拓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2)等。
对秦汉历史人物的研究也是一大热门。发表的论文有:郑晓时的《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迁的错乱之笔》,(《中国史研究》2005-3)朱绍侯的《对李斯功过的评述》,(河南大学学报2005-3 )廖明的《论商鞅的人性自利说及其对法律思想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05-4 )黄觉弘的《秦将军李信考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4)李迪的《秦始皇并未焚烧科技书籍》,(寻根2005-1)程海礁、邓球柏的《浅析商鞅依法治吏的思想》,(长沙大学学报2005-4)付志红的《李斯扮演的文化角色探析》,(东疆学刊2005-4 )胡兴东的《试论商鞅的法律实施理论及作用》,(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7)苏卫国的《仓公狱事解析:〈史记·仓公传〉研读札记》,(《理论界》2005-8 )周舜南的《韩非的民本主义思想》,(《云梦学刊》2005-2)马军的《贾谊的民本思想》,(《孔子研究》2005-1)刘能成的《关于光武帝刘秀评价的几个问题》,(《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耿铁华的《王莽征高句丽兵伐胡史料与高句丽王系问题:兼评〈朱蒙之死新探〉》,(《北方文物》2005-2 )孙玉太的《论陈平》,(《山东大学学报》2005-2)张江洪的《试析贾谊被贬原因》,(《船山学刊》2005-2)钟振翔、张剑伟的《简论董仲舒的历史认识论思想》,(《湖北社会科学》2005-2)孙长忠的《试论汉武帝的“西南夷”民族政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张维慎、裴蓓的《司马迁笔下的鞭苔之罚》,(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2)张黎的《从〈史记〉看司马迁的生死观》,〔《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王子今的《汉武帝“冠于百王”的功业》,(光明日报2005-2-17)彭卫的《汉武帝一生的两个关键点》,(光明日报2005-2-17)杨生民的《汉武帝25项历史性首创》,(光明日报2005-2-17)刘华祝的《杂谈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光明日报2005-2-17)王子今《汉武帝时代的民族精神》,(《学习时报》2005-4-25)晋文的《桑弘羊入宫原因蠡测》,(《中国史研究》2005-3)安作璋、刘德增的《论汉武帝》,(《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田德邦的《东方朔的两面人生》,(《文史天地》2005-3)郝建平的《论西汉直臣汲黯》,(聊城大学学报2005-3)李小树的《班固受贿写史辨疑》,(《史学月刊》2005-3)施丁的《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史学史研究》2005-3)王子今的《论汉文帝三年太原之行》,(《晋阳学刊》2005-4 )庞天佑的《荀悦考察历史的方法》,(《史学史研究》2005-4 )张晶、梁建邦的《司马迁的人格魅力》,(《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周文龙的《淮南王刘安谋反论略》,(《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梁安和的《贾谊论君吏士民》,(光明日报2005-12-20 )黑琨的《霍光与盐铁会议之关系》,(《晋阳学刊》2005-4 )孙新逢《李陵投降匈奴原因说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6)康清莲《淮南王刘安谋反案之再分析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5-6)王艺《王莽巡狩封禅制度新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3)晋文《也谈“汉武帝尊儒问题”:与孙景坛教授商榷》,(《南京社会科学》2005-10)杨宁宁《从汉匈战争中认识真实的李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5)曾祥旭《论“罢黜百家”后西汉儒士人格精神的变化》,(求索2005-10 )刘杏梅、李修松的《从心态实学的视角看韩信的成败》(《合肥学院学报》2005-1)等。
关于秦汉学术史的研究,有不少的文章发表。主要有:熊铁基的《汉代对先秦典籍的全面改造》,(《光明日报》2005-7-9) 刘欢的《汉代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西北大学学报2005-1)党艺峰的《〈史记〉叙事和汉武传说系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文廷海的《私学与官学之间:汉至唐春秋谷梁学的反向互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2)刘志平的《〈史记〉终于太初四年考》,(史学月刊2005-3) 严安政、王凤英的《司马谈、司马迁思想异同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6)张强的《司马迁的通变观与五德终始说》,(南京师大学报2005-4 )王晓红的《简论〈史记〉中的女性人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3〕郭炳洁的《论〈史记〉中的宣汉思想》,〔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刘明涛、高民政的《在历史与理想之间:对〈史记〉中尧舜禹时期政治形态的解读》,(探索与争鸣2005-11 )李立民的《试辨析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对李陵的认识》,(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2)谢光辉、徐学标的《两汉“史书”名实考辨》,(古籍整理学研究2005-5)王金祥的《司马迁传记历史理性的思考及对人文精神的关怀》,(《牡丹江大学学报》2005-6)覃启勋的《司马迁对先秦政治文明成就的总结》,(《光明日报》2005-9-20 )陈静的《西汉“除挟书律”的历史意义》(《齐鲁学刊》2005-2)等。
关于秦汉历史地理的研究,也有不少的文章。赵炳清的《秦洞庭郡略论》,(《江汉考古》2005-2),徐卫民的《秦都咸阳对周围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曹旭东的《东汉初年西北边郡的省并与徙吏民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王雪岩的《略论秦汉时期的云阳》(《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 )徐卫民的《秦内史置县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1)梁中效的《汉末西部政局与张鲁政权》,(《成都大学学报》2005-2)沈刚《王莽营建东都问题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3)王素的《高昌戊己校尉的设置——高昌戊己校尉系列研究之一》,(《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3)王勇的《论西汉中后期冬小麦在关中的推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3 )滕雪慧的《汉代吴越人才分布特点及原因初探》,(《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4)李桂芳的《试论两汉时期巴蜀人才的地域差异及影响》,(《中华文化论坛》2005-4)赵娜、赵国勇的《浅析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刘海燕的《西汉梁孝王东苑初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3)单鹏、李文才《从地域角度看董卓兴起与失败的原因》,(《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5 )王子今的《汉代“海溢”灾害》,(《史学月刊》2005-7)晏昌贵的《张家山汉简释地六则》,(《江汉考古》2005-2)赵炳清的《秦洞庭郡略论》,余太山的《〈汉书·西域传上〉要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集刊》第三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0月)蔡万进的《尹湾汉简〈赠钱名籍〉性质考辨——兼论西汉成帝时期东海郡的社会与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集刊》第三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0月)罗庆康的《论长沙国的历史地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1),(《江汉考古》2005-2)钟炜的《楚黔中郡与秦洞庭郡关系初探》,(《湖北大学学报》2005-4)马晓峰的《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的管理问题》(《社会科学家》2005-3)等。
近年来,从事秦汉妇女问题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发表的文章也不少,如:彭卫的《汉代性别史三题》,(《东岳论丛》2005-3)翟麦玲的《汉代女子的经济活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周晏的《秦始皇筑怀清台的另一种解读》,(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3 )樊金玲的《论汉代平民妇女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2)翟麦玲的《汉代宫女的出路》,(《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4)田有前的《汉家女子胡儿妻:关于两汉时期汉胡通婚的实例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5-5)刘彤的《汉代公主的婚姻》(《文史知识》2005-6)岳玲、张爱华的《近20年秦汉妇女史研究综述》(《南都学坛》2005-1)等。
秦汉考古文化成为秦汉史研究的热点,关于秦代考古文化的有:段清波的《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调查:“863”计划秦始皇陵物探考古进展情况的报告》,(《西北大学学报》2005-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阿房宫考古工作队的《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勘探与发掘》,(《考古学报》2005-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的《甘肃礼县圆顶山98LDM2,2000LDM4春秋秦墓》,(《文物》2005-2)张继海的《睡虎地秦简魏户律的再研究》,(《中国史研究》2005-2)刘昭瑞的《秦祷病玉简、望祭与道教投龙仪》,(《四川文物》2005-2)朱君孝、宋远茹的《试论秦始皇兵马俑的工艺技术渊源》,(《考古与文物》2005-2)王辉、萧春源的《珍秦斋藏王八年内史操戈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3)张卫星的《秦始皇陵铜车马纹饰的初步考察》,(《中原文物》2005-3)史党社、田静的《陕西宝鸡市陈仓区宁王遗址新发现的“郁夷”瓦当的意义》,(《人文杂志》2005-4 )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的《陕西宝鸡陈仓区南阳村春秋秦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5-4 )周晓陆、陈晓捷等《在京所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西北大学学报》2005-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发掘简报》,(《文物》2005-6 )刘钊的《论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的性质》,(《中国文物报》2005-8-5)焦南峰的《左弋外池——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性质蠡测》,(《文物》2005-12)邹大海的《睡虎地秦简与先秦数学》,(《考古》2005-6)王伟的《〈秦律十八种·徭律〉应析出一条〈兴律〉说》,(《文物》2005-10)王博文的《甘肃镇原县富坪出土秦二十六年铜诏版》,(《文物》2005-12)周晓陆、刘瑞等的《在京新见秦封泥中的中央职官内容:纪念相家巷秦封泥发现十周年》,(《考古与文物》2005-5)欧阳摩一的《论秦汉文字瓦当的形式艺术》,(《东南文化》2005-2)颜劲松的《成都市郫县外南战国秦汉墓地分析》,(《四川文物》2005-1)钱国光、刘照建的《再葬画像石墓的发现与再研究》,(《东南文化》2005-1)刘向明的《从出土秦汉简牍看秦代稟衣的范围》,(《嘉应学院学报》2005-4 )张卫星的《秦始皇陵铜车马纹饰的初步考察》(《中原文物》2005-3)等。
关于汉代考古文化的有: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的《河南洛阳宜阳县尹屯村新莽壁画墓》,(《考古学报》2005-1)冯时的《洛阳尹屯西汉壁画墓星象图研究》,(《考古》2005-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长乐宫发现凌室遗址》,(《考古》2005-9)王清雷的《章丘洛庄编钟刍议》,(《文物》2005-1) 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的《河南上蔡县卧龙岗战国西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5-1)王子今的《说“高敞”:西汉帝陵选址的防水因素》,(《考古与文物》2005-1)李正晓的《中国汉晋时期佛教图像考析》,(《考古学报》2005-4)罗惠珍的《从汉代明器探究当时庄园经济特点》,(《南方文物》2005-1)臧知非的《秦汉“傅籍”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中心》,〔《人文杂志》2005-1〕张荣强的《〈二年律令〉与汉代课役身份》,(《中国史研究》2005-2 )尚民杰的《汉成帝昌陵相关问题探讨》,(《考古与文物》2005-2)霍巍的《四川汉代神话图像中的象征意义——浅析陶摇钱树座与陶灯台》,(《华夏考古》2005-2)罗二虎的《长宁七个洞崖墓群汉画像研究》,(《考古学报》2005-3)黎石生的《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主再议》,(《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3)张鹤泉的《〈二年律令〉所见二十等爵对西汉初年国家统治秩序的影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 〕孙福喜等的《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初探》(《西北大学学报》2005-3)韩国河的《东汉陵墓踏查记》,(《考古与文物》2005-3)刘尊志、赵海洲的《试析徐州地区汉代墓葬的车马陪葬》,(《江汉考古》2005-3)曾晓丽、郭风平、赵常兴的《西汉陵邑设置刍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3)杨孝军《论汉墓壁画中的灾异现象》,(《东南文化》2005-3)黄展岳的《西汉陵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文物》2005-4)韦娜《略论汉代壁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中的作用》,(《考古与文物》2005-4)马永赢、李岗的《谈谈阳陵出土的“宦者俑”》,(《考古与文物》2005-4)孙照金的《南阳汉代雕塑天禄、辟邪的艺术特色》,(《中原文物》2005-4)杨爱国的《五十年来的汉画像石研究》,(《东南文化》2005-4)韦娜《洛阳汉墓壁画中的汉代社会》,(《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袁延胜《悬泉汉简所见汉代乌孙的几个年代问题》,(《西域研究》2005-4)李均明《汉边塞“县索”考》,(《中国文物报》2005-5-6)杨爱国的《汉代画像石榜题略论》,(《考古》2005-5)谢崇安的《中江塔梁子东汉崖墓胡人壁画雕像考释——兼记印欧人种入居我国西南的时代问题》,(《四川文物》2005-5)赵力光的《绥德贺家沟新出汉画像石:兼考人面鸟身为青鸟》,(《考古与文物》2005-5)何辉的《考证〈熹平石经〉》(《学术界》2005-5)阿其图的《朔方地汉墓形制的多样性及其成因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6)傅举有《关于马王堆汉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中国文物报》2005-6-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凤翔县博物馆的《陕西凤翔县长青西汉汧河码头仓储建筑遗址》,(《考古》2005-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长乐宫发现凌室遗址》(《考古》2005-9)胡亚毅的《汉代模型明器研究》,(《中国文物报》2005-9-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墓(M25)发掘简报》,(《文物》2005-11)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顾山西汉墓》,(《文物》2005-12)白云翔、张光明《山东淄博齐国故城汉代镜范的发现与研究》(《文物》2005-12)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张就墓发掘简报》,(《文物》2005-12)刘涛《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所见书体及书法史料价值》,(《文物》2005-12)等。
一年来,有关秦汉考古文化的发现很多,令人振奋,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其中秦有四个大的发现:一是对阿房宫的继续勘探与发掘,阿房宫西边界已确定;二是凤翔秦都雍城作坊遗址取得重要收获,发掘了一批极为重要的资料;三是里耶秦简已经清洗完毕;四是在西安市长安区发现了大型战国秦的陵园遗址,在陪葬坑还发现了“六驾马车”。汉代的考古发现也比较多,如河南内黄发现的村庄遗址,这个汉代聚落遗址是因为黄河的某一次大规模洪水泛滥而被淤沙淹没深埋,洪水过后这里又成了后来河道的一部分。因此整个聚落遗址内的各类遗迹得以原貌保存,是目前全国汉代考古中惟一发现的。从遗址中可以看出每户农家距离很远,中间是他们自己的农田,俨然是‘包产到户’的做法。他们过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该发掘被评为2005年十大考古发现,被誉为中国的“庞贝城”。还有汉长安城长乐宫的发掘和陕西凤翔县长青西汉汧河码头仓储建筑遗址的发现等。这些考古资料的公布,必将大大促进秦汉历史文化的研究。
另外,还有对秦汉社会保障制度、民族关系、自然灾害、教育思想、秦汉医学等方面论述的文章出现,可见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有了扩大,包括一些细小的考证也有研究人员涉猎,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现象。
更为可喜的是,已有不少的学者开始注重秦汉时期的自然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这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因为秦汉时期除了人文文化以外,自然科学方面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处于世界的前列。《周秦汉唐文化研究》每一期都有若干这样的研究文章,开了一个好头,去年就有不少的人开始涉猎这方面的研究。



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
② 新加坡希望出版社,2005年7月。
③ 中华书局,2005年8月。
④ 三秦出版社2005年9月。
⑤ 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⑥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
⑧ 中华书局2005年1月。
⑨ 西安出版社,2005年3月。
⑩ 中华书局,2005年5月。
⑾ 中华书局,2005年12月。
⑿ 陕西旅游出版社,2005年1月。
⒀ 香港万里书局万里书店2005年2月。
⒁ 三联书店,2005年2月。
⒂ 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
⒀ 陕西旅游出版社2005年4月
⒁ 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
⒂ 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
⒃ 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⒄ 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9月
⒆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⒇ 大象出版社2005年1月
(21) 三秦出版社2005年2月
(22) 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
(23) 中华书局2005年6月
(24) 三秦出版社2005年12月
(25) 五洲文明出版社2005年5月
(26) 三秦出版社,2006年3月
(27) 三秦出版社2005年7月
(28)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9月
(29) 三秦出版社,2005年7月
(30)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31) 京华出版社2005年9月
(32) 中华书局2005年6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8/525762.html

以上是关于秦汉-2005年中国大陆秦汉历史文化研究概况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