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天文历法?
夏小正。
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经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而这一伟大贡献是在洛阳完成的。《夏小正》按夏代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其星象包括昏中星(黄昏时南方天空所见的恒星)、旦中星(黎明时南方天空所见的恒星)、晨见夕伏的恒星、北斗的斗柄指向、河汉(银河)的位置以及太阳在星空中所处的位置等等。
最早历法朝代?
夏历是古代汉族历法之一,也是目前所知我国古代最早的历法,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夏历传说是在夏朝时候创立的历法,原先的历法规则在数千年的岁月变迁中已经轶失。
按照一些古籍上的记载,夏历采用冬至之月为子月作历算一岁开始,历法年则采用以建寅月开始,即寅正(后来叫做夏正),其大致是采用整数366天为一岁,用减差法和正闰余,来调整时差。
夏历的特点,一是以寅月为正月,二是采用“定朔法”,即是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又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缺中气之月置闰,既反映了太阳热力作用对地球的影响,又反映了以月亮为主,加上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周期变化,融阴月阳年为一体,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夏历也因为闰月游移不定,各年同名节气在格里历(简称格历)34天里波动,不便推算、记忆和使用。
以寅月为正月,也是夏历与殷历、周历,秦历主要的不同,古人将一年十二个月,分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气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余类推。
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与今汉历(农历)正月相同),殷历以丑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2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1月)为正月,秦历以亥月为正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0月),也就是说,夏历的三月即殷历的四月、周历的五月,而夏历的正月,又被称为“夏正”。
我国古代从汉武帝开始,民间都采用“夏正”。而现在有些人误以为现在历法是夏历,其实现在被称为夏历的中国传统历法,其基本规则沿用的是汉代制定的汉历(太初历),所以应该叫汉历,只是其中沿用了汉朝开始使用的“夏正”而已。
最早的历法是什么?
说点主流的吧。埃及历法,阴阳历,阳历以天狼星的升起为新年,阴历讲究十九年七闰。希伯来历,也就是犹太历,也是阴阳历,每年9月是新年,十九年七闰。
中国历法,最早是古六历,后来都用的颛顼历,也是阴阳历,十九年七闰。说这些无非想说,在公历前、甚至史前,全世界用的历法其实都是同源的,应该都起源于苏美尔。
最早制定历法的国家?
公元前4326年,在古埃及诞生了最早的太阳历。
他们发现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多一点点。根据尼罗河水泛滥的规律,他们把一年分成3季,再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余下的5天做为节日。公元前1世纪前后,欧洲人参照埃及的太阳历,制订自己的历法。
古代西亚编制的最早历法?
太阴历
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古人们也编制了历法。与埃及太阳历不同,它是在长期观察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因此叫太阴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太阴历的特点是置闰月。太阴历一年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这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少了11天。所以每隔几年就要置闰月。我国的农历也是阴历。
古代两河流域的人还发明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这一制度沿用至今,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制度。
世界上最早的历法?
西汉的《太初历》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
西汉初年,沿用秦朝的《颛顼(zhuāxu专须)历》。但《颛顼历》有一定的误差。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分为国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还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年来史官的记录,得出一百三十五个月的日食周期。《太初历》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它问世以后,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九年。
我国最早制定历法的朝代是?
最早制定历法的朝代是夏朝。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也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又称之为阴历,属于阴阳历,平均历月相当于一个朔望月,这点和阴历原则相同,因此有着阴历的成分;另一方面设置了闰月来使平均理念为一个回归年,因而又有着阳历的成分。
在夏朝时,已经可以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是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也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更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
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就是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又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以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经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和回归年相适应。
而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所制定的历法,不同于农历。农历是以夏历作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因此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计数单位?
为了能对天体距离有较为明晰的概念,天文学上引入了一些专用的长度单位,这就是天文单位au、光年ly和秒差距pc。
它们的具体含义是:(1) 日地平均距离(即地球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au,即1.5亿千米;(2)光线在真空中行进1年所经过的距离为1 ly,即63,271au,也就是9.5万亿千米;(3)如空间某一点对地球公转轨道半径的张角为1角秒,则定义这个地方到地球的距离为1 pc,即3.26 ly,也就是206,265au,等于30.8万亿千米。
光年是计量天体间时空距离的单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间的时空距离,其字面意思是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了一年时间的距离,为9 460 730 472 580.8千米,是由时间和光速计算出来的。 “年”是时间单位,但“光年”虽有个“年”字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天文学上一种计量天体时空距离的单位。宇宙中天体间的距离很远很远,如果采用我们日常使用的米、千米(公里)作计量单位,那计量天体距离的数字动辄十几位、几十位,很不方便。于是天文学家就创造了一种计量单位光年,即光在真空中用去一年时间所走过的距离。距离=速度×时间,光速约为每秒30万千米(每秒299,792,458米),1光年为9 460 730 472 580.8千米。
秒差距(英文parsec,缩写pc)是天文学上的一种长度单位。秒差距是一种最古老的,同时也是最标准的测量恒星距离的方法。它是建立在三角视差的基础上的。
中国的历法最早是谁发明的?
黄帝。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黄帝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古六历是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古历的合称,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古六历是从春秋战国到秦朝时期制定的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历法。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中国谁最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
《夏小正》记载夏初的历法,是中国现知最早的一部历法。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收录于西汉戴德汇编《大戴礼记》第47篇。在《隋书经籍志》首次出现《夏小正》单行本。
本历书可窥见先秦中原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知识。《夏小正》撰者无考。一般认为成书时间为战国时期、两汉之间。
宋朝傅嵩卿著《夏小正传》集成了当时两个版本《夏小正》文稿。
《史记夏本纪》载:“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有人据此认为是孔子及其门生收录整理出源于中国夏朝的农事历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