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梁小民:还原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梁小民:还原大英帝国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大英帝国-梁小民:还原大英帝国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梁小民:还原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衰亡了,但大英帝国的历史仍影响着全世界。这种影响就是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化。弗格森说:“如果不是英国人的统治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我们很难相信,自由资本主义的框架会在全球如此多的不同经济体内成功地建立起来。”
《帝国》
[英]尼尔·弗格森著
雨珂译
中信出版社
2012年1月第一版
348页,68.00元
如果把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的衰落作为这个庞大帝国解体之始,那么,它的解体已经一个多世纪了。如果把二战后原英联邦多个国家独立作为这个庞大帝国的正式解体,那么,它的解体已经近七十年了。如果把英联邦作为大英帝国的标志,那么它今天仍然存在。对于大英帝国,有人赞之为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有人斥之为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屠杀和剥削。如何看待大英帝国?它从兴到衰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英国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的《帝国》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大英帝国”,让我们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并得到一些启发。
用暴力对别国进行殖民化是古已有之的,目的在于掠夺别国的土地、资源、人口和财富。这是一种成本最低的致富方式,也是吴思先生所说的血酬定律之一。就近代的殖民而言,“英国绝对属于起步晚的”(4页)。直到1655年,英国才统治了牙买加,而早在英国之前,西班牙已建立了西起西班牙马德里,东到菲律宾马尼拉,包括秘鲁和墨西哥的帝国。葡萄牙则建立了西起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东到巴西的帝国。这时的殖民化基本是以政府支持的海盗为主体。
英国人当然羡慕西班牙、葡萄牙人的掠夺致富,但有两个原因使他们起步比这两个国家晚,一是“西班牙帝国是一个集权的独裁帝国”,而英国“君王并非独立权力”,有贵族和“上下两院,都瓜分了君王的权力”(6页)。这种分权制限制了英国的对外掠夺。但这种分权“从长远来看却成为一大优势”。这就在于“权力越分散,财产也越分散,不会有一个绝对的权威来强行征收他们的财产。事实证明,这成为探险者最重要的驱动因素”(6页),使英国后来居上。二是“在航海技术上,英国人也落在了后面”(10页)。但后来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班牙。早在1493年3月亨利其实就向威尼斯航海家约翰·卡伯特颁发了许可证,全权授权他与八子开展各种殖民行为。宗教改革之后,英国建立帝国的野心愈发强烈,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一个世纪里,“海上帝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9页)。
尽管英国从十五世纪就开始了殖民化,但大规模的殖民化和大英帝国的建立是在十八世纪。这时英国的资本主义正在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与殖民化的结合就使这种殖民化不同于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国家的殖民化。资本主义的本性要求在全世界扩张。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增加。”这就是说,殖民化是资本主义的加速器。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如此。”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她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240-243页)这就是说,殖民化成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最基本内容之一,从一国开始的资本主义最终是全球化的结果。这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是这样看的。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就指出,首先实现了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国家,“具有向世界其他地方伸展的趋势——这就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统一体”。他把这一点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五个特征,并强调“这一含义在现时代以前是不存在的”(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的增长:发现和反映》,《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23页)。这就说明,英国的殖民化,大英帝国的建立就是全球化的过程。如果说那时的全球化是全世界英国化的过程,那么今天的全球化就是全世界美国化的过程。主导者不一样,方式也不全一样,但本质是相同的。
弗格森正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分析大英帝国的形成与功过的。他把由英国主导的全球化概括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文化、政体、资本市场和战争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化不仅仅是抢夺金银和屠杀,它与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需求相关。资本主义发展了生产力,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产生了许多新需求。没有资源满足这些需求的英国就要海外掠夺或交换这些产品。全球化就开始了。这种需求最初是糖,这是因为“英国人嗜甜的口味”(19页)。英国的糖无法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就要到海外寻找。以后,又是茶、咖啡、烟草、衣服(印度的纺织品)。全球化是从商品的全球化开始的。这种贸易导致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1650年它成为“永久性的股份制公司”(17页)。以后,英国向外移民和黑奴贸易实现了劳动力的全球化。传教士的活动实际上是把英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文化全球化。建立殖民地,把英国的政治制度搬到这些国家是政体全球化。对外输出资本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全球化中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冲突导致战争全球化。
英国殖民化或全球化手段首先是战争。所以,弗格森说:“这次的全球化则是由炮舰开始的。”(16页)这种战争主要是对殖民地国家的战争。英国要获得自己需要的商品当然可以通过贸易,但有这些产品的国家处于自然经济阶段,并不需要与英国贸易。当商品不能跨过边境时,士兵就跨过了。没有一个民族愿意让外国的士兵进入自己的国家,这就必然发生战争。“爱尔兰是英国殖民统治的试验场。”(50页)英国人进入引起当地人反对,这就有了战争。以后对美国、澳大利亚的殖民,对印度人反抗的镇压、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对南非布尔人的战争,无一不是血腥的屠杀。另一种战争是欧洲各国为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可以说,英国的全球化是与战争相随相伴的。
但是,英国的殖民化与早期殖民化的差别就在于它不仅仅靠炮舰,还有其他手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弗格森指出:“维多利亚统治后期,大英帝国之所以能够大规模扩张,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金融力量和武力的结合。”(196页)在对南非的殖民中,罗德斯能建立垄断世界钻石业的戴比尔斯公司,就靠了他在伦敦的朋友的支持。其中最主要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纳撒尼尔·罗斯柴尔德。他在公司中的股份是罗德斯的两倍。在英法的争斗中,法国的实力是大于英国的。“1700年,法国的经济规模是英国的两倍,人口是后者的三倍。”(26页)英国能战胜法国是因为“英国较之法国有一个关键能力:借贷的能力”。所以,“借贷是英国超越法国的主要优势”(30页)。遍及世界各地的商业公司与银行就是英国全球化的工具和大英帝国的经济基础。
如果说武力和金融都是“硬”实力,那么,文化就是“软”实力。在英国的全球化中,文化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文化扩张或全球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传教士和宣传。传教士到不信教或信其他教的落后国家与地区本来就是要传播“上帝的福音”,让人们信教。实际上,传教士的作用绝不仅仅如此。有些传教士到各地传教或深入没人去过的地方探险实际上是为殖民化当先行官。他们对各地自然环境、资源、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的了解,或有意或无意地为大英帝国的扩张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情报,在这种意义上说传教士是“特务”也无不妥之处。同时传教士让当地的百姓接受基督教或天主教也可以让殖民地人民接受西方的文化理念,从而易于统治。从这种意义上说,传教士又是“精神麻醉师”。当然,传教士也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医疗、天文、地理学知识。从这种意义说,传教士可以说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传教士还出于各种目的,在殖民地建立慈善机构、医院、学校等为当地人服务的机构。从这种意义上说,传教士又成了“慈善天使”。无论传教士做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它作为NGO对殖民化和全球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英国人还利用他们拥有的文化优势与媒体工具,在国内外从舆论上为殖民化和全球化营造一个文化气氛。这些对推动全球化和大英帝国的建立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武力、经济和文化是大英帝国建立并维持的三大支柱。当然,这背后还是工业革命以来,英国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与二战之后全球化变成美国化本质上是一样的。
英国的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全球化过程中英国对殖民地国家进行武力侵略、压迫、金融控制、征税、经济掠夺等等的确给这些国家人民带来一场灾难。弗格森也没有否认这一点,并用许多史实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同样不可否认,这种全球化也促进了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在全球化过程中英国扩散了现代文明。这种进步的过程是血腥的,但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的进步本来就是以恶为代价的。尤其对那些原本极为落后停滞,甚至处于原始状态的国家来说,英国的殖民化有现代化启蒙的作用。如果不是有这种恶的过程,许多国家的现代化也许要推迟许多年,甚至现在也不可能开始。殖民化打破了停滞,尽管是用带血的锤头。
那么,没有血腥的殖民化和全球化,落后的国家会不会自发走上现代化之路呢?这里我们要回到马克思关于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产生出作为欧洲中世纪社会变化前提的任何因素,所以长期以来只有政治变化(革命或政变),而没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化。这就需要靠外部力量来打破这种封闭、停滞状态。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严厉谴责殖民主义的罪恶动机,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行为打开了东方的大门,引起了历来仅有的第一次社会革命。马克思把英国消灭印度的当地工业当作革命行动来描述。马克思在批判战争的罪恶和肮脏动机的同时,也对打开中国大门持欢迎的态度,认为这是中国结束孤立状态必要而痛苦的一步。(参见钱乘旦主编《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3-21页)中国的现代化正是从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运动开始的,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缘于外国入侵。不过中国人始终对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中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并不放弃“中体西用”,而日本人却在纪念第一个进入日本的美国商船的船长佩里,并决定“脱亚入欧”。
这种殖民化和全球化过程能否借机实现现代化呢?这就取决于英国殖民采取的方式,以及被殖民国家的反应态度和能力。
从《帝国》中看,英国的殖民化采用了这样几种方式,各种被殖民化的国家作出了不同的反应,也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爱尔兰就不必说了,因为最后它成了英国的一部分。第一种殖民方式应该是用英国的移民去殖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属于这一种。尽管这些国家原来有原住民,如美国的印第安人,但是这些国家的主体居民都是英国人。由于宗教原因和经济动机,即弗格森所说的“清教徒主义加利益的驱动”(55页)来到这些地方,或作为罪犯被流放到这些地方。他们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些国家的人民与英国进行了斗争,甚至战争,如美国的独立战争,或者英国让步后,成为独立国家。美国完全独立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则成为英联邦国家。这些国家的人民原来就是接受英国文化的,因此,独立后完全接受了英国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没有任何阻力。它们成为最早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国家,与英国没有什么差别。通过殖民化和全球化在这些国家推行现代化最快也最直接。全球化由英国向外扩散在这里最直接。
第二种是英国直接进行统治的殖民地。英国派总督,并仿照英国政府的模式建立一个政府,照搬英国的政治、法律与经济制度,并与当地精英结合,借助于这些英国人培养的精英来进行统治。这类国家应该是最多的。这类殖民地由于原来的文化不同,对全球化的反应和结果也完全不同。应该说最好的应该是中国的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的居民主要为广东移民,广东是中国思想最早开放的地方。英国人在这里完全移植了英国的政治、法律与经济制度,甚至文化也甚为英国化。它的精英在英国接受教育,成为英国化精英,对英国这一套十分适应。所以成为现代化成果的典范。
其次是印度。英国人在这里采取了与香港同样的做法。但由于印度原来的文化及复杂的社会制度与习俗,在殖民化过程中并不顺利。正如作者所说,“英国统治者和当地精英阶层(无论是保守人士,还是新贵精英)”之间是“不可持续的共生关系”。加之,英国还利用当地原有的“柴明达尔”制度“以印治印”。这就使印度在被殖民之后,直到独立之前在经济、政治上仍没有完全现代化,经济也甚为落后。独立后,印度又倒向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有了相当快的发展。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印度被英国殖民过,所以政治、法律、金融等制度的框架仍然是英国式的。这为以后的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三种也是英国直接统治,不过没有当地精英参与。主要原因还是这些国家太落后,许多原来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状态,文化极为贫乏,连精英也培养不出来。这些地方政治经济都没有得到发展。殖民化给这里带来的灾难更多一些。独立以后,有些仍然是独裁政体,有些采用了民主的形式,但实质仍然是专制的,如美洲的牙买加、非洲的殖民地、大部分亚洲的殖民地。就面积与人口而言,这些国家占相当大比例。
二十世纪初开始,大英帝国衰落了,但正如希特勒所预言的“推动大英帝国殖民地独立进程的,并非当地的民族主义者,而是大英帝国的敌国”(305页)。简单说,就是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特别是一战和二战削弱了英国的实力,殖民地国家的民族主义者才有可能独立。
大英帝国衰亡了,但大英帝国的历史仍影响着全世界。这种影响就是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化。弗格森说:“如果不是英国人的统治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我们很难相信,自由资本主义的框架会在全球如此多的不同经济体内成功地建立起来。”(309页)这种架构的核心就是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尽管许多原英国殖民地的国家,如亚、非、美的许多国家,由于自身的反应能力所限,这方面进程较慢,但英国的影响仍然在起作用。此外,英国在许多殖民地国家的企业和银行对当地经济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英国在各殖民地国家还修建了一些基础设施。这些都对以后这些国家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英国对全球四分之一土地和人民殖民化的另一个副产品是推动了英语的世界化。英国的枪炮、商品和资本把英语带到世界各地。弗格森认为,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今天有三点五亿人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约四点五亿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也就是说,地球上大约七个人中就有一人会说英文”(310页)。而且,不像中文会讲的人有近十四亿,但全在中国,而会讲英文的人遍及全世界。英语成为世界语,这就方便了全球不同国家人民的交往,促进了世界进步。
大英帝国过去了,但大英帝国的历史永远是我们研究和争论的对象。《帝国》是一家之言,但弗格森作为历史学家向我们提供了不少真实有用的资料和分析思路。你可以不同意弗格森的全部或个别观点,但你不能不看《帝国》这本书。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0/531291.html

以上是关于大英帝国-梁小民:还原大英帝国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