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施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穿汉服的皇帝?
他以次子身份称帝,三战灭后晋,成为第一个穿汉服的少数民族皇帝
辽太宗即耶律德光,耶律阿保机的次子。在阿保机的三个儿子当中,他和长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机的喜爱,但耶律德光更像他的父亲,在阿保机四处征战的时候,耶律德光都跟着出征,因此立功甚多,一直到后来平定渤海国,都有所建树。所以同样有勇有谋的母亲述律后才对他另眼相看,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全力支持他,反对喜欢汉族文化的长子耶律倍继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始皇帝是谁?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2、简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
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嬴政。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 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五帝,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中国历史上齐国皇帝列表?
中国历史上齐国皇帝共有6位皇帝分别是: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皇帝?
从秦始皇开始算起,一共有408位。秦朝有2位,汉朝有31位,三国有11位,晋朝有16位,五代十六国历经的皇帝最多78位,南北朝有59位,隋朝有3位,唐朝有22位,五代十国有55位,宋朝有18位,金辽西夏有35位,元朝有18位,明朝有16位,清朝有12位,而且还要算上,南明、北元;李自成、张献忠;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以及称洪宪帝,仅仅上位两个月的袁世凯也要算上。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是?
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嬴政。
2、人物简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3、事迹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中国第一个皇帝名字怎么念?
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名yingzheng嬴政,嬴读二声,政读四声。
中国第一个穿洋装的皇帝?
雍正。
雍正还是是中国最早穿西装的那批人,留下了身穿洋装的画像,对葡萄酒也情有独钟,闲下来时就要喝上几杯,在那个时代,时尚感十足。
不仅如此,雍正还留下了许多有趣的画像,大概生活中的雍正表演欲望太强,在这些画像中,雍正不满足于正襟危坐的帝王形象,扮演了形形色色的角色。
中国历史上最老实的皇帝?
史上最老实的皇帝:除了被忽悠放走昭君,他还拆过祖庙!
汉元帝是个可怜的孩子。尽管他即位时已经是二十七岁“高龄”,可是做皇帝的基本素养还是和十岁的孩子有上一拼。他为人忠厚,但有人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这实在是对汉元帝的致命打击。他很老实,而老实人自古都是要受欺负的,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老实皇帝,是连画师都敢欺负的。汉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朝廷征集天下美女,当时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王昭君入选其中。从全国征集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逐一亲视,便由宫廷画师画成肖像以供御览。
宫女们为早日得到皇帝宠幸,争相向画师行贿,以求将自己画得更美些。王昭君生性耿直,不肯行贿,所以被画师毛延寿丑化,并在肖像面颊被点一颗丧夫落泪痣。五年后,匈奴王呼韩邪携贡品来长安朝拜,提出和亲的请求,汉元帝同意,王昭君遂自请愿嫁出塞。
按照礼仪,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
放走美人也就算了。但元帝先生的命运似乎不太好。自打他即位起,天灾人祸是接连不断。不是这里地震就是那里水灾,再不就弄点瘟疫之类。至于冬天打雷、夏天下雪、春末霜降,简直就是小儿科了。而日食、彗星之类的异常现象也时不时地光顾一下,借以吓唬吓唬我们这位数理化知识相当贫乏的皇帝大人。当时的臣子上书说:从《春秋》记载的240多年历史来看,连续六年天灾如此频繁无过于当朝。元帝看了是哭笑不得,但他毕竟是个好人,所以总有他好人的办法。
一有灾难降临,他就大赦天下,减省刑罚、赋税,可这终究于事没有多大补益。屋漏偏逢连夜雨,南越一带还不断造反,匈奴这边也不消停,偶尔羌人也趁火打劫凑个热闹,弄得国库空虚,家徒四壁。皇帝大人简直就跟要饭似的,整天愁眉苦脸,无计可施。
打吧,没钱没粮;不打吧,人家还闹独立、要东西,有时候还搞军演杀使节到边境抢劫示威,元帝是上吊的心都有了。既然没有能力解决,那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吧。
朝里朝外闹心事不少,朝廷上更是不安生。一般来说,历朝历代都有党争。这些大臣们上班时无聊之余,互相挑拨离间,说东道西,天南地北,弄点你死我活的小道消息传来传去,让皇帝老人家每天找点事做,或者是作为茶余饭后之谈资,也算是臣子们孝敬皇帝陛下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果碰到个狠角儿,比如武帝,或者高祖刘邦,这些大臣的脑袋不知道在哪块地下都能长草了。可元帝不同,他整天一本正经,看着这些大臣吵来吵去,绞尽脑汁也理解不来,只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没办法,接着混吧。
元帝为人懦弱,做事犹豫不决。他不熟识典籍制度,故而被手下人耍弄、利用,以致于还逼死了自己尊敬的老师。他的老师叫萧望之,元帝很器重,让他做了副尚书,处理国政。由于望之先生很能干,尚书史高就怀恨在心,与受元帝宠信的太监石显勾结,趁机陷害萧望之。
他们趁着萧望之外出休假,就上书诬陷萧望之结党,应“召致廷尉”。元帝先生可怜的智商不理解“召致廷尉”就是逮捕下狱,还以为让萧望之跟廷尉聊聊家常,解释一下,就同意了。过一段时间,元帝想起了,好些日子没看见我老师了,这是咋个回事?一问,怎么还把俺老师弄监狱度假去了?赶快给我放出来。后来,萧望之的儿子上书指责这起“乌龙”事件,石显等人又借机诬陷:你看看,这萧望之不知悔改,还指责陛下您呢,该让他进监狱反省一下。
元帝对老师还是很够意思,说:望之先生生性刚烈,再次下狱恐怕就没法活了。石显马上说:如果现在不给他点教训,以后怕他还会更张狂。况且这点小事,还不至于弄出人命。元帝一听有道理,处死没必要,让他长点记性还是有必要的。萧望之听说要逮捕自己,就服毒自尽了。元帝是痛哭流涕,悔恨不已,终其一生都要在老师祭日去坟前祭奠一番。
作为皇帝,元帝的理解能力确实是成问题的,这也决定了他处理政务的决断能力。永光二年七月,陇西羌人造反。右将军冯奉世认为发兵四万可胜,丞相、御史等人认为发兵一万可守,于是争执不休。皇帝最后拍板,折中一下,“益二千人”,也就是派了一万二千人,结果是被羌人大败。冯奉世后来要求增加三万六千人,皇帝突然大方起来,派六万余人。不仅如此,他后来又下令招募士卒万人。从这件事上来看,元帝先生不仅语文没学好,数学功底也有点差。
汉元帝是个很好玩的人。他一本正经做事,结果却总是出人意料。为了节俭民力,他下令拆除年代较久的祖上宗庙陵园,可过了几年身体不大好,以为是得罪了老祖宗,就又让人给修复了。等他死后,丞相匡衡说这宗庙未能延续元帝寿命,还是要拆除。我们看元帝一朝,就这么折腾来折腾去,除了增加一点名义上的GDP外,老百姓似乎也未能从中得到什么实惠。
元帝先生其实还是有一点幽默细胞的,只是他自己并不知道。有次他到虎圈看斗兽,一头熊不知怎么跑了出来。这头熊也不在乎皇帝不皇帝,顺着栏杆就往殿上爬。左右、贵人都吓跑了,只有一个姓冯的婕妤(冯奉世之女)挡在他前面。等到身边人把熊格杀后,他居然还问冯婕妤:你咋个不跑?这皇帝可能是吓傻了,别人在危险面前跑之不胜,他还是稳坐钓鱼台,纹丝不动,真是幽默到家了。
也许是元帝的冷幽默具有传染性,他身边的臣子也颇有几分搞笑的本事。比如贾捐之和杨兴关系比较好,两个人想搞掉受宠的石显。怎么办呢?直接说石显坏话是不行的,皇帝老人家听不进去。那就夸石显,然后借机互相推荐,等掌握朝政后再图下一步。奏章上去,石显何等老奸巨猾,直接戳穿二人阴谋,结果是捐之弃世,杨兴髡钳为城旦。想搞人没搞成,自己却被搞掉,这阴谋诡计也不是谁都能玩的。顺便提一句,贾捐之有个很著名的太爷爷,那就是贾谊。
元帝很直性,做事认死理,手下人自然也有这方面的秉性。有一次他去祭祀宗庙,可乘船也可走桥,这时跑来一位仁兄,把帽子一脱就磕头不止:陛下您得走桥,如果乘船我就撞死在你这车轮上,让你有了污点将来进不了太庙。元帝这个气,这是哪跟哪,就想不从。旁边马上又跪下一位:陛下,这是怕您坐船出危险,走桥比较安全。元帝一听,对着先前要撞死的那位就喊上了:劝人也没有这么劝的,咋就不能说明白呢?他是不去问,大臣也不说。这对君臣真是天造地设,是绝配。
石显是个危险人物,他对元帝是了如指掌,总是利用元帝的弱点给自己谋求利益,朝里很多人都对他抱有怨言。石显也生怕有人向皇帝检举揭发自己,就想出一个计策。他先跟元帝打好招呼,说自己平时工作勤快加班加点,难免下班时会有些晚,请陛下您传个旨给门卫,我晚出时务必开门。元帝一听,特别高兴,就答应了。过一段时间,果然有人弹劾石显,说他擅开宫门。皇帝很是得意,把这事跟石显一说,石显是故作流涕状,趁机说:今妄说我者,皆此类也。元帝从此对石显是更加信任。
元帝一生过得平淡无奇,从史书上看,他除了杀掉贾捐之外,也不屠戮大臣,是个地地道道的好人。但好人未必就是好皇帝,因为他无聊、无趣,总是一本正经,却又做不了多少大事。这在我们现代社会里有个通俗的解释:情商决定了你做事的方式,而智商则决定了你做事的高度。元帝先生在这两方面实在都是太有限,因而,我们也就不要苛求于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