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姓袁的太监?

历史上有名的姓袁的太监?

东汉 河南袁氏名人

袁良 汝南汝阳

袁安 东汉大臣 汝南汝阳

袁京 字仲誉 汝南汝阳

袁敞 字叔平 东汉大臣 汝南汝阳

袁彭 字伯楚 东汉大臣 汝南汝阳

袁汤 字仲河 汝南汝阳

袁成 字文开 汝南汝阳

袁 汝南汝阳

袁著 汝南人 东汉义士

袁秘 字永宁 汝南汝阳

袁逢 字周阳 东汉大臣 汝南汝阳

袁阆 字奉高 东汉名士 汝南汝阳

袁闳 字夏甫 东汉隐士 汝南汝阳

袁弘字邵甫 东汉隐士 汝南汝阳

袁忠 字正甫 汝南汝阳

袁隗 字次阳 汝南汝阳

袁遗 字伯业 汝南汝阳

袁术 字公路 东汉大臣

袁绍 字本初 东汉大臣 汝南汝阳

袁谭 字显思 绍公之子

袁尚 字显甫 绍公三子

袁熙 字显雍 绍公次子

明代袁可立

中国历史上四大有名的好太监是哪些?

所谓“好”,窃以为“贡献大,不作恶”即可。

排名第一的当属郑和无疑。

郑和本姓马,早年经历不详,公认为征战时代为明军俘获,被施以宫刑成为宦官。后因“靖难”有功,赐姓郑。他主要的贡献在于七下西洋,开创了中国大航海时代的先河,促进了中国与当时东南亚、印度洋沿岸乃至于非洲沿海国家的经贸往来。

史书中未见郑和乱政和作恶害人的记载,因此可称第一。

排名第二的可算蔡伦。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因协助窦后迫害安帝祖母宋贵人致死、夺刘庆太子位而获太后赏识,升为中常侍。后窦后把持朝政,皇权旁落外戚窦氏家族。蔡伦便联合其他宦官协助和帝清了君侧,后官至尚方令。

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因蔡伦后被封侯,所以这种纸又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贡献纸张,但迫害宫人、太子,且涉足朝政过深,因此据第二。

排名第三的应属王承恩

不多说了,直接上史料“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

1644年,崇祯皇帝因北京城破,君王死社稷,自尽于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三天后,两人尸首才被寻获下葬。

王承恩虽于历史社稷无甚大功,但为人忠谨,可排第三。

排名最后的勉强算上高力士吧

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冼夫人第六代孙,可谓名门之后。

幼年入宫,因协助玄宗平韦后及太平公主之乱,为玄宗信任,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封齐国公。

玄宗尝言“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由于玄宗长期居深宫,于是大臣争相对高力士谄媚,肃宗在东宫时,称其为二兄,诸王公主皆称呼“阿翁”,驸马们称其为“爷”。高力士为人谨慎,但经他推荐的权臣(李林浦、杨国忠、安禄山之流)却在紊乱朝纲。

宝应元年(762年)三月,高力士遇大赦回京,过郎州,与人谈及京城事,才得知李隆基已经驾崩。高力士大悲,遂北望号啕痛哭,吐血而死。

高力士虽扰乱朝纲举荐小人,但为人本人无大恶,又对玄宗忠心无比,因此排名第四。

至于其他宦官,或行大恶,或岌岌无名,因此仅排此四人。

姓李的,有名的太监?

姓李的太监有名的应该是清朝的太监李莲英,他的有名和慈禧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姓张的太监?

张承业(846年-922年),本姓康,字继元,太原府交城(今山西省交城县)人,唐末五代宦官。

张承业自幼入宫,被内常侍张泰收为养子,后升任内供奉。乾宁三年(896年)出任河东监军,加左监门卫将军。他执法严明,得到晋王李克用器重,并接受遗命辅佐李存勖。

唐朝灭亡后,张承业拒绝李存勖的加官进爵,仍旧担任唐朝官职。他在梁晋争霸时期留守太原,执掌后方军政,为李存勖灭梁建国提供了后勤保障。

龙德二年(922年),张承业因李存勖执意称帝,劝谏又不被采纳,以致忧愤得病,最终死于晋阳。后唐建立后,追赠左武卫上将军,赐谥贞宪。

历史上姓蓝的太监?

宋朝初期的时候,有一个大太监叫蓝继宗。活了很久,算是长命的太监了。在中国历史上记载,蓝继宗是广州南海人,宋初宦官。后来宋太祖时期他被任命为中黄门,再到后来,一直到太宗时期,他从征太原,多称旨,真宗时迁为入内都知,仁宗时累迁为宣庆使。

历史上姓罗的太监?

罗照(?年-1497年),广东广州府顺德县大梁村人 ,成化时期的司设监太监、弘治时期的司设监太监。

生平

景泰元年(1450年),进入宫廷。

景泰二年(1451年),进入内书堂读书。

景泰七年(1456年),入司设监处理文书事务。

成化四年(1468年),担任长随。

成化十年(1474年),担任奉御。

成化十二年(1476年),晋升为司设监右监丞。

成化十六年(1480年),晋升为司设监右少监。

成化十八年(1482年),晋升为司设监左少监。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晋升为司设监太监。

弘治元年(1488年),降为司设监左监丞,不久,又升司设监右少监。

弘治五年(1492年),升司设监左少监。

弘治六年(1493年),又晋升为司设监太监,赐五彩金织斗牛大红丝,以慰其劳。

弘治十年(1497年),去世

历史上姓苏的太监?

苏文

汉武帝后期宦者令,前任是春陀。苏文性格狡诈,阴险。为卫太子刘据所恶。赵钩弋进宫后,转而投靠钩弋夫人,欲帮助钩弋夫人取代卫皇后,并伙同江充陷害太子。太子矫诏捕杀江充,苏文逃脱,向汉武帝告状太子谋反。最终导致太子含冤而死。后汉武帝觉察太子蒙冤,将苏文烧死。

苏培盛。

雍正最宠信的总管太监!清代恩济庄一地埋葬的有墓碑并留下拓片的清代太监之一,康熙十二年九月廿三日生,乾隆十二年七月十二日卒,顺天府大兴县人,官职为宫殿监督领侍。

历史上姓杨的太监?

杨思勖(?-740),本姓苏,罗州石城人。唐玄宗时的著名太监,为人残暴,有军事才能。

幼年是为内官杨氏所养,阉割后,在内侍省服侍。因讨伐叛将李多祚有功,被越级提拔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内常侍。杨思勖有膂力,残忍好杀。随唐玄宗诛除韦氏后,便成为心腹,官至右监门卫将军。

历史上姓王的太监?

王振、王承恩、王安、王体乾、王相尧等。

1、王振

王振(?1449年),明朝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明英宗时太监,专权八年,直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明英宗被掳走,给国家带来了动荡和不安。

本是一介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中了举人。王振认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太难了些,于是便自阉入宫。

史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后,掌司礼监,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皇帝以重典治理。

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英宗称他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争相攀附。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2、王承恩

王承恩(1612年1644年4月25日),明末宦官,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白岸乡白岸村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景山)。

3、王安

王安,明神宗皇宫太监,河北省雄县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由太监陈炬推荐,命为皇太子伴读。当郑贵妃谋立己子为皇太子,皇太子处于危机之时,多由王安保护。

光宗即位,擢司礼秉笔太监,并劝光宗重用东林党人杨涟、刘一等人。光宗去世,熹宗即位,王安协助天启将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住哕鸾宫。魏忠贤、客氏得势后被杀。

4、王体乾

王体乾,昌平(今北京)人,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的爪牙。明熹宗初年,担任尚膳太监,后来升任司礼秉笔太监。

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明熹宗命他朗诵,他不念要点,致使杨涟入狱。忠贤不识字,体乾与永贞等为之谋主,遇票红文书及改票,动请御笔,体乾独奏,忠贤默然也。及忠贤冒陵工、殿工、边功等赏,体乾、永贞辈亦各荫锦衣官数人。

尝疑选人受益、黄愿素为钱谦益、黄尊素兄弟,欲并柰锢,其阿媚忠贤如此。及庄烈帝定逆案,革体乾职,籍其家。

5、王相尧

王相尧,明末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陷北京,十九日,为宣武门守门,领内丁千人,开门迎李自成部队。

历史上最帅的太监?

窃以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最帅的太监应为郑和。

郑和(1371年? - 1433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7]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明朝大航海时代,传播了大明的思想,文化等,。同时也为大明发现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农作物等,比如玉米,比如番薯等等

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同时在航海过程中制作的航海图,也是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