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和珅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引言
夜色月如水,嗟而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卅载枉费神。暗室难换算,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绝命诗》
历朝历代没有一个皇帝能容忍贪污受贿的官员,官员多贪一两银子,国库就会少一两银子,一旦国库没有钱就会增加百姓的赋税,赋税过高引起百姓不满就容易出现叛乱起义的情况,最终还是会反噬到皇帝的统治上面。所以只要是个有点智慧的明君都不会允许贪官的的存在,但是,在历史上还存在一个例外那就是乾隆,乾隆是一个在位60年,与他的爷爷父亲二人共同创造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如此聪明勤政的一代君王居然眼皮子底下会有一个大贪官,这个贪官就是和珅。
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珅出生于福建省,因为父母早亡,所以童年的生活过的并不算是幸福,还经常被同龄的小孩子嘲笑、欺负。幸有其叔父帮衬才能维持生活,但是和珅小时候就天赋异禀还特别勤奋,精通多种语言通读四书五经,学习多个民族的语言。在《和珅全传》一书中对和珅的精彩一生有详细的记载。和珅不仅具有才能而且擅长阿谀奉承察言观色,据说皇帝一个眼神,和珅就直到他想要什么,所以此人一生仕途顺利深得乾隆皇帝的重用,身居高位难免会有很多诱惑送上门,加上和珅幼年本就过的穷苦,最终一步步成为了当朝最大的贪官。但是有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和珅虽然贪,但是却也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有三不贪,科举赈灾钱不贪,第三点实在高明。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是起源于隋朝,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了明清,考试最后一关的的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可见其重要性,而这种选拔方式还会禁锢人的思想,帮助皇帝更有效的巩固统治地位。而和珅也明白,选官制度对于朝政和皇帝而言有多么的重要,每一年的人才选拔朝廷都会下拨大量金银,但是和珅都不会拿一分钱,他深知这是乾隆的底线,摸不得碰不得,这就是和珅的一不贪科举钱。
和珅的二不贪是不贪振灾钱,无论在哪个朝代,天灾都是无法避免的,古代科学技术落后,一旦发生天灾老百姓的自救能力几乎是零,朝廷为了不引起民怨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会发放赈灾钱,而这笔钱肯定是一笔大数目,和珅就被乾隆多次指派发放赈灾钱一事,但是他也是不会动一分钱,就算有地方的官员贿赂和珅他也是不为所动,不得不说,和珅真的是一个极具智慧的人,他虽贪财,但是上不触碰皇帝底线,下不激怒民怨,就算是朝廷里的官员见不惯他这种行为拿他也没办法。
都知道和珅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无论是在管理国库还是在替人办事上面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他的三不贪就体现在替人办事上,第三点就是事不成不贪,因为和珅身居高位深得乾隆的宠爱,所以求他办事的人比比皆是,有官员有商人,和珅也利用职位之便替这些人办事,要问和珅从何处贪财,最开始就是从替人办事收取贿赂,但是他有一个原则就是如果事情没有办好那他就不会收受贿赂,这样一来,他也就不容易在别人手里留下把柄,和珅做事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能做富可敌国的贪官也是他的本事。
和珅这一生机关算尽,最终也没能落得一个好的结局,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三日,乾隆死后不久,嘉庆为了产出异己就命人彻查和珅,掌握了和珅贪污受贿的多项证据,抄了和珅的家。所查处的金银财宝都已经赶得上国库了,所犯罪行足以株连九族。曾有人揣测,和珅所犯罪行乾隆知道的一清二楚,只是乾隆的确惜才且并没有威胁到他的统治,所以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死后才把这个烂摊子交给嘉庆处理。
结语
嘉庆皇帝给了和珅一个体面的死法,大贪官和珅最终在自己家中用一条白绫了结了自己的一生,终年49岁,他这一生是因为乾隆的宠爱才能这样肆无忌惮,只要乾隆一死那么也就是他倒台的日子,被嘉庆抄家赐死,最终落得那样的下场都是因为自己的贪欲。除了他贪污受贿意外,其实最大的经济来源是他还具有经商的头脑,知晓如何经营商铺、银行,所谓副业发展的比工作还好的就是他了吧。可是他到底是贪污受贿了,善恶有报,这是他应得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