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权的北伐探索东吴战略意图的改变,共带来了哪些变化?

大家好,说起孙权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三国的历史上,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就是诸葛亮北伐,而在历史上东吴也曾经有过数次北伐战争,其中最为猛烈的一战石亭之战斩首魏军一万余人,可谓是大胜。但是孙吴的北伐战争,尤其是孙权的数次北伐战争在一些人看来是个笑话,因为孙权后续的几次合肥围攻战确实如同旅游一般。如果我们从史料的角度前去分析东吴的北伐,就会发现这些北伐战争实际上是东吴战略意图改变带来的变化。

东吴的主攻战略的决策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为有了政治上的需求且在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自然会由武力前来决定胜负,孙权的北伐战争也是如此,在历史上孙权曾经多次北伐,其主要攻打的城池是合肥,其中大规模攻打合肥时有六次。

孙权北伐攻打的合肥等地属于淮南,是东汉末年扬州刺史部所在地,这些地区在赤壁之战前就已经被曹操占据,淮南地区也是孙吴从江东六郡前往中原的通道,而且孙吴北伐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徐州一带。也就是凭借淮南地区的水网和徐州的沿海可以通过水军的优势实行占领计划。

其实早在孙吴政权的内部,很多谋臣就有对于江东六郡战略前景的规划,那就是在孙吴在占据江东六郡之后该往那个方向扩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孙吴集团在前期的主要成员是由淮泗武人和江北流亡士人组成的团体,江东六郡的地盘只有这么大,并且盘踞着一些旧士族,淮泗武人为孙吴出力,自然需要得到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庄园。

从孙权的北伐探索东吴战略意图的改变,共带来了哪些变化?

所以这个时候的孙吴极具扩张性,因为淮泗武人和流亡士人要通过战争谋取更大的利益。那么向哪个方向扩张呢?在当时只有两条路:

一条是向北攻打徐州,豫州,那里是淮泗集团的故乡,也是逐鹿中原的最佳场所,而且淮南一带,水网纵横有利于东吴的水军征战。另外一条则是攻打荆州,攻打荆州的好处在于巩固江东的长江防线,对于遏制北方强敌的入侵十分有利,而且刘表统治下富裕的荆州对于江东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这两条路线如何选择,孙权当时听取意见和做决策的时候,主要是以在东吴三位重要大将周瑜、鲁肃、吕蒙的建议为主,所以东吴的北伐也是在左右变化当中,并且根据当时的形势而发展东吴的进攻方向,并不一定非要北上攻取徐州。

鲁肃的榻上策

鲁肃是最早为孙权规划战略的人。在孙权稳固江东的局势后,鲁肃通过周瑜的推荐进入孙权的身边,作为豪族出身的人,鲁肃一开始在江东并没有派系,故而被孙权信用,引以为心腹。鲁肃在和孙权的密谈时就认为孙权应该建号称帝,并且为孙权的帝业做了一番谋划,鲁肃认为成就帝业应当攻取荆州: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在鲁肃看来曹操在北方的势力庞大,已经不可能凭借江东之地的军队将其消灭,所以北上攻打曹操统治下的徐州、豫州等地并不符合孙吴的利益,应该趁着北方曹操在混战时期,夺取荆州,靠稳固长江防线,等待机会力图北上。

从孙权的北伐探索东吴战略意图的改变,共带来了哪些变化?

在这一时期,孙权主要是鲁肃的战略规划,在安定内部之后,连续三次攻打荆州的江夏郡,试图攻灭刘表安插在江夏郡的黄祖,以此攻入荆州南郡和南阳郡等富庶地域。黄祖本人自建安四年(199年)、建安八年(203年)、建安九年(204年)、建安十一年(206年)、建安十二年(207年),与孙氏军队有过交战五次的纪录,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黄祖才被孙权消灭。

攻取荆州的战略构想是正确,因为刘表集团内部确实出现了问题,刘表年迈,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为了谋夺继承人的地位正在明争暗斗,而且黄祖治理江夏郡已经不得人心,此时正是夺取的荆州的好时机。所以孙权一直猛攻江夏。

但是在实行战略构想的军事斗争中,孙权则是一直失败,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时,孙权虽然攻下荆州的“东门”江夏郡,但是曹操的大军已经南下,刘综投降了曹操,而且曹操所写的檄文已经派发到了江东,这个时候天下形势发生了剧变。

赤壁之战后周瑜的战略规划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襄阳、樊城。荆州的主要地盘南郡、江夏郡被孙权夺取,而刘备则趁机攻占荆州南部四郡。此时的天下形势再次发生改变,孙权的谋士周瑜给出自己的谋划:

第一是对付弱小但具有威胁性的刘备: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第二是面对益州刘璋、汉中张鲁、关中军阀、北方曹操的战略规划: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趶操,北方可图也

从孙权的北伐探索东吴战略意图的改变,共带来了哪些变化?

这就是周瑜的厉害之处,作为当时一流的谋士,周瑜始终把天下放在自己的规划之中,而且详细地向孙权阐述东吴未来一统天下的道路:

刘备虽然弱小,但是始终具有威胁,最好的办法是利用东吴和刘备的联盟,切割刘备集团的人员,软禁刘备于东吴,把刘备的部下分隔一方,各自领兵作战,如此刘备集团根本不成气候,荆州就会牢牢掌握在东吴手中。曹操大败之后,曹操集团内部的拥汉派势必会与曹操直系一派发生矛盾,在内部矛盾激化下,曹操必须稳定人心,不可能再对于稳固的东吴发动攻势。东吴趁机攻取刘璋的益州,进而北上兼并汉中的张鲁,与马超结成同盟。这样从关中到江东的弧形反曹操同盟形成,如此一来就可以和曹操决一死战。但是很可惜的是周瑜的战略规划并没有被孙权采纳,而且这项规划的策划者周瑜很快在返回江陵的途中病逝。

周瑜去世后接替周瑜的是鲁肃,鲁肃此时主张孙刘联盟共抗曹操,这使得周瑜的战略被抛弃,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周瑜攻打江陵和孙权攻合肥双双不利,这使得孙权认为攻灭曹操依靠江东的力量还是不足,可以让刘备前去和曹操消耗,不过这也是孙权的重大失误,从此东吴多一个劲敌刘备,但是孙权的北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孙权的前期北伐

在公元211年到212年之间,孙权已经为北伐筹划,他在这段时间内迁都建业,修建濡须坞。摆开架势意图和曹操开战,而赤壁之战后曹操认为东吴是他一统天下的阻碍,于是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孙吴开战上面。

而且曹操为了防止东吴水军进攻时得到补给,还清理淮南的人口,他把徐州和扬州南部的百姓内迁,形成一个皖西到长江这一段长达数百里的无人区,由于内迁也导致合肥到长江一带民众大逃亡,只有合肥和皖城还存有人口,作为对付孙吴的前线。在214年庐江郡太守朱光被东吴擒获,至此合肥城成为东吴北伐的主攻城池。

但是在孙权和曹操对峙的时候,刘备趁机夺取益州,这导致孙权不满,于是就有了214年孙权和刘备刀兵相见的荆州战争,孙权派遣吕蒙夺取荆州三郡,而刘备得知消息后,从益州派遣军队试图夺回荆州三郡,但是曹操在淮南给予孙吴的压力太大,迫使孙权想要再度返回江东。

从孙权的北伐探索东吴战略意图的改变,共带来了哪些变化?

最终刘备和孙权签署了湘水和议,对于孙权来说,这是十分屈辱的,因为孙权没有听从周瑜的规划,反而前去淮南抗击曹操主力,从而使得刘备得以趁机攻占益州变成一个大势力。而且孙权攻打淮南久而无功,不但没有取得土地,还劳民伤财。

湘水和议后的215年,孙权再一次发动了规模庞大的攻势试图进攻合肥,当时刘备在汉中拖住了曹操的主力,合肥防守空虚,但这一次攻打合肥孙权以惨败告终,217年鲁肃病逝,孙权终于改变策略再度北伐,开始谋求和曹操和解。在鲁肃病逝后,孙权派遣都尉徐详前往邺城向曹操请降,两人和解。而孙权的目标从北伐方向脱离开来,再次瞄准了荆州。

夺取荆州

鲁肃去世后,吕蒙成为新的大将,吕蒙曾经多次跟随孙权北征,而且作为最后一代淮泗武人的杰出代表,吕蒙对于孙吴北伐的态度是嗤之以鼻的,早在当年讨论是否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时候,吕蒙对此表示反对。

而且吕蒙在孙权想要北伐徐州的时候,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吕蒙说:

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吕蒙作为军人,从军事角度说出了孙权成功攻取徐州的可能性,吕蒙分析说曹操在徐州的军队势力弱小,东吴是有机会攻下徐州的,当吕蒙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孙权成功攻下徐州,那么孙权能够守住徐州吗?

从孙权的北伐探索东吴战略意图的改变,共带来了哪些变化?

按照吕蒙的军事估计,孙权在徐州驻扎7到8万人,也不可能完全防守曹操成功。因为中原利于骑兵冲击,孙权的部众在陆战方面的缺陷很大,最明显的例子是逍遥津之战,东吴十万大军居然被张辽八百人冲击的阵脚大乱。所以吕蒙认为与其争夺徐州,不如攻下荆州,保全长江防线,巩固东吴的战略防线。

而在数次北伐失利后,孙权决定采纳吕蒙夺取荆州的建议。219年关羽配合刘备在汉中的攻势,出兵北伐。坐守前线的吕蒙知道机会来了,于是和孙权商议,吕蒙假称生病,让关羽放松警惕抽兵出征前线。随后发生了著名的“白衣渡江”,吕蒙攻取南郡,占领江陵,关羽回撤,最后被杀。

吕蒙在白衣渡江后不久因病去世,吕蒙的去世代表孙吴集团中淮泗武人集团的衰落,江东的士族开始开始抬头,而此后孙吴的官僚大部分出生于江东士族,以吴郡的陆氏、朱氏、张氏、顾氏最为出名。而这些人的愿望是守住自己在江东的利益,并不愿意征战,这使得东吴的北伐几乎变为不可能。

孙权后期的北伐

从曹操去世到曹丕驾崩,孙权受到曹丕的强烈忌惮,曹丕数次想要攻打东吴,但是长江的阻拦和东吴的防守有利,这使得曹丕全部无功而返。而在这段时间里孙权方面并没有大动向,东吴的军队只是注重防守而已。

孙权发动最后一场大规模北伐作战是曹睿登基的太和二年(228年)的石亭之战,东吴方面的鄱阳太守周鲂诈降曹魏的淮南地区最高军事统帅曹休,曹休中计,在曹休的请求下,曹魏从三个方向大举进攻东吴,但是曹休作为主力统兵十万在石亭被东吴埋伏大败,东吴阵斩魏军一万多人。

石亭之战结束后,曹魏在在淮南地区从此转向守势。而且在太和六年(232),满宠修建合肥新城,抛弃了处在河道网络中的合肥旧城,这使得孙权的北伐再也不可能利用水路发动攻势,所以孙权后续北伐实际上只是配合诸葛亮的北伐的声援而已,而且孙权在晚年已经把目光转向东吴内部,他对于北伐实际上兴趣不大。这使得这几场北伐像是巡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