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扶苏成功上位,秦朝就不会灭亡了吗?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统一的封建王朝。而作为创建者,秦始皇嬴政在其承位之后,励精图治,历时数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灭山东六国实现了一统华夏的目标,也结束了500余年的分裂局面,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诸班前无古人措施的实施也可谓是空前绝后。后人之中李贽更是称赞他为千古一帝。

如果扶苏成功上位,秦朝就不会灭亡了吗?

可惜的是公元前210年,就在秦始皇嬴政又一次东巡之时,在沙丘之地,这位年不过49岁的帝王溘然辞世。而身后事则是下诏公子扶苏继位,但此时的扶苏远在边疆之地。在赵高、李斯、胡亥的沆瀣一气之下,最终扶苏被逼而死,胡亥矫诏上位,是为秦二世。而在继位之后,胡亥不仅残忍的逼死二十余兄弟姐妹,更是无休止征发徭役,修葺阿房宫。最终,陈胜、吴广领导之下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随后刘邦攻灭秦都。而秦王朝,也仅仅持续了15载便轰然崩塌,留给后人的则是无尽的感慨。

由是如此,便有了后人们的如果论。如果扶苏成功上位,秦王朝就不会亡国。那么果真如此吗?明朝大臣张居正说了14个字,来表达他的看法。

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他具有的优势的便是周人确立的宗法制与嫡长子继承制下的法理基础;而且与其父亲秦始皇讲究的“以法治国”不同,他本人是一个更加崇尚儒家的皇子。倘使他得以继位,与他关系匪浅的蒙恬可能会被重用,而李斯这种有着实干能力的政治家则有可能会因为政见不一,而被排斥在外,但是这样就能够维系统治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张居正本人便直叱“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內发”,此句的意思十分明确,无论是扶苏,还是胡亥,都无法改变秦亡的结局。

而对于假设扶苏上位,秦朝之所以结局依旧是亡国,张居正则认为,这要归咎于扶苏本人仁懦的治国理政方针,而任何改革或者施政方针的实施,无疑都要与同时代的时代背景相契合的。

而扶苏所处的时代背景又是如何的呢?秦王朝建立之后,虽然秦始皇被后世儒家称之为暴君,但对于当时作为竞争对手的六国世勋贵胄,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屠杀,一如张良、项羽都是韩国、楚国“旧人”,这也导致了当时的社会上是存在着大量无名无爵的士人——隐藏的“暴乱力量”。

如果扶苏成功上位,秦朝就不会灭亡了吗?

而对于秦王朝而言,自秦国至秦王朝之间,虽然只是简单的二字之别,但事实上却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秦国在商鞅实行变法之后,奋六世之余烈,最终在增强了国力的同时,也确定了稳固的统治集团。但在灭六国之后,魏国、赵国、楚国、韩国这些国家却因为被灭,旧有的利益集团被打破,要实现分羹利益的再分配,则自然会产生矛盾。

而这种矛盾的产生,又绝非是一个“仁懦”之政能够化解的。它需要的是流血与杀戮,更是排除异己,由是如此才有了秦始皇的数次东巡,秦法的严峻,但可惜的是秦始皇命不享祚。而几百年积弊的被打破,一统王朝的建立,也导致了矛盾的激化之下社会之上实则是暗流涌动。一个能够被逼而死的扶苏,显然是难堪大任的。

而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在万历初年的改革,当时的大明王朝所面临的又何尝不是如同秦王朝所面临的的时局一般“奸宄內发”。

张居正的14字之言,不仅是对假如扶苏上位之论的定论,更是对时局与个人这种封建王朝家天下制度之下的正确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