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齐桓公,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百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齐桓公,本名吕小白,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从公子小白到春秋第一位霸主,这个过程中,齐桓公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但所幸,他这一路都鲍叔牙和管仲相随,尤其是管仲,在辅佐齐桓公后,为他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其中就包括称霸的目标。
但是,在齐桓公和管仲之间,有着一箭之仇。当年管仲为了阻扰公子小白登上君主地位,甚至向他射箭。那么,是什么让齐桓公放下了成见,选择信任管仲?管仲又为何让齐桓公确立了争霸的目标呢?
从逃亡他国到坐上君主之位,齐桓公是怎么做到的
要想分析齐桓公为何能放弃一箭之仇,不得不把故事拉回到他公子纠争夺王位的故事上来。
公子小白原本只是庶出,本没有希望继承王位。但是,他的哥哥齐襄公在位期间,暴虐施政,搞得齐国上下怨声载道。于是,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就分别在鲍叔牙和管仲、召乎的护送下,逃到了鲁国和莒国。
后来,齐襄公被公子无知弑杀,无知自立为君,但没过多久,无知又被刺杀了。此时,齐国出现了国君空缺。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得到了消息,想赶在对方之前,回到齐国。这是一场速度的比拼,谁先到了,谁就是国君。
然而,就在公子小白连夜赶路的过程中,公子纠派了管仲去刺杀公子小白。在一条小路上,管仲埋伏好了,等着公子小白一行人马,看到小白出现了,他一剑就射了过去。
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倒在了地下,管仲以为公子小白死了,就赶快回去复命。公子小白身边的人也都吓傻了,但谁知小白一下子坐了起来。原来,管仲的箭射到了小白的衣服带上,他只是作势装死,以骗取管仲的信任。
随后,公子小白与鲍叔牙飞速奔向齐国,并先于公子纠来到齐国首都临淄,顺利地登上君位。
齐桓公为何放弃一箭之仇,拜相管仲
管仲与鲍叔牙虽然分别辅佐了两个潜在的王位继承人,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却十分要好。特别是鲍叔牙,对管仲有知遇之恩。
在登上王位后,齐桓公本想拜鲍叔牙为相,但鲍叔牙却推荐了管仲。鲍叔牙跟齐桓公说,自己在五个方面都不如管仲:
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胃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于是,在鲍叔牙的建议下,齐桓公拜相管仲。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一决定的确是一个明智之举。管仲的到来,对于齐桓公来说如虎添翼。但是在当时,这样的决定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的。
首先,齐桓公在接受管仲上,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时,齐桓公就提出了反对,他认为自己与管仲有一箭之仇,但鲍叔牙却劝说,管仲这么做是为了公子纠不得已而为之,如果齐桓公能够在天下人面前宽恕管仲,不仅可以让管仲为自己效力,还可以在世人心中留下有气度的口碑。
这一番劝阻说动了齐桓公,但是他在任用管仲的初期,也并没有完全按照管仲的意思来做。比如,齐桓公在登上君位后,很强趁机讨伐邻国。但管仲建议,此时国家还未安定,应该先休养生息。
齐桓公不听,伐宋、伐鲁都失败了。他本想再次伐鲁,但鲁国提出了要会盟。没想到会盟的过程中,鲁国携兵器劫持齐桓公,强行索要回了齐侵鲁的土地。
这次会盟之后,齐桓公想毁盟,但管仲劝阻,认为此举对齐桓公的名声非常不利。好在这一次,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而且在经历过这些事情后,齐桓公也信任了管仲,从此在一些国家大政上,他基本都会按照管仲的意见来。
说完了齐桓公再来看看管仲。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一直是有不同的声音的,有人觉得管仲背弃了之前辅佐的公子纠是不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管仲辅佐齐桓公,是为了心中的社稷大义。
为什么这么说?
这还要拉回到当时管仲与召忽共同辅佐公子纠的时候。两个人曾立下了不同的誓言。
召忽曾说:
百岁之后,吾君卜世,犯吾君命而废吾所立,夺吾纠也,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兄 与我齐国之政也。受君令而不改,奉所立而不济,是吾义也。
也就是说,召忽认为,如果将来登上国君之位的不是公子纠,那么即使这个人得了天下,自己也不愿意苟活,因为这样对不起公子纠。
但是管仲却立下了不同的誓言,他说:
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 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
在管仲看来,作为臣子,应该为国家社稷、宗庙为重任 ,而不应该在意的是谁成为君主。换句话说,管仲此时的态度就已经很明确了,他忠于的不是公子纠或者是公子白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而是齐国。
所以当齐桓公登上君位,派鲍叔牙救出管仲、召忽时,管仲没有像召忽那样殉主,而是选择为社稷大义而生。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管仲的目标也是非常明确的。
管仲辅佐齐桓公,带来了哪些作用
齐桓公在拜相管仲之初,心中所想,只是要安定齐国。但是,管仲坚持认为,齐桓公只有称霸中原,才能实现安定齐国的愿望。
甚至,他提出,自己为相的一个前提就是要辅佐齐桓公,帮助他登上霸主之位。因此,也正是管仲,才让齐桓公确定了这个自己之前,想都没有想过的霸业目标。
管仲也没有辜负鲍叔牙的举荐和齐桓公的信任,在他的辅佐之下,齐桓公一步步地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其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效果最为明显:
1.亲民:采用针对性政策,调动各阶层积极性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春秋时期,社会非常动荡,原有的阶层格局受到了冲击。为了能够更好地安顿各个阶层,管仲建议齐桓公,将士、农、工、商分开定居,这样不同的阶层的人可以更地聚集在一起,讨论他们擅长的事情:士阶层在较为安静的地方,便于讨论学术问题;农民阶层在田野之处,可以更好地专注秋收、冬藏之事。
此外,为了鼓励不同阶层的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管仲还辅佐齐桓公,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比如,为了鼓励农民更好地发展生产,他提出了“均田分力”和“相地衰征”的政策。前者可以通过租赁土地给农民,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后者则通过税收上的调整,让他们更加愿意从事农业劳作。
为了鼓励工商阶层发展商业,管仲建议确立富民强国的政策,减免关税,也取得了“而民归之如流水”的效果。
为了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治理齐国的队伍中,管仲提出了“三选制”,由乡长每年推荐贤才,然后经过官长的筛选,最后有齐桓公亲自考察录用。这样就进一步开拓了士人阶层参与政治的渠道,提高了对他们的激励作用。
2.与邻国建立良好关系
齐桓公在安定了齐国后,就开始逐步放眼到其他诸侯国家,通过与他们搞好关系,来为自己称霸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他按照管仲的建议,归还了之前占领鲁国、卫国的土地。这样一下子就获得了邻国对齐国的支持。
紧接着,管仲还建议齐桓公遵守盟约。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一点不是天经地义的吗?但在春秋时期,虽然诸侯国之间有会盟,但是总会发生不遵守盟约的事情。但是齐桓公能够在管仲的建议下,遵守会盟,确实为他称霸中原留下了很多美誉。
3.取信于天下诸侯
齐桓公要称霸中原,自然需要得到其他诸侯国的信任。在春秋诸侯争霸的时代,凭什么他能获得其他国君的支持呢?首先第一点,齐桓公以霸主的身份,帮助其他国家平定了内乱。比如,鲁国的庆父之乱就是在齐桓公的帮助下解决的。因此,齐桓公在诸侯国中的威信也就大大提升了。
此外,在当时,虽然周天子式微,但是其天子的形象尚且存在。齐桓公则率领着中原地区的其他诸侯,尊重周天子的权威。这样,他也就获得了周天子对他的信任。自然而言,自己的霸主地位也就稳固了。
写在最后:
齐桓公能够成就一代霸业,与他身上许多的许多品质不无关系,但同样不可忽视像管仲、鲍叔牙这样的人。如果鲍叔牙没有举荐管仲,那么可能齐桓公只会安心做个安定齐国的君主,而非争霸中原的霸主。如果他不肯拜相管仲,管仲的许多才能也将无处发挥。齐桓公、管仲、鲍叔牙,这三个人因为有了交集,才创造出了这么精彩的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