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处理国事和家事时,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说到乾隆,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百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说起乾隆皇帝,几乎无人不知。无论是在荧幕上,还是文学作品中,围绕着乾隆总能讲出许多的故事。

这位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我国帝制时期最后一位盛世君主。他在位时间长达60年,也是我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君主。精力旺盛、体力好的乾隆,在位期间做了许多大事,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开疆扩土,平定叛乱……

不过,在我国“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下,作为国君的乾隆皇帝,也扮演着夫君、人子、父亲等多种家庭角色。当这些家庭角色与一个在位时间极长的君主相融合时,又会产生哪些反应呢?

在陈葆真的《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这本书中,作者从艺术史的角度,剖析了乾隆与太后、后妃和皇子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乾隆皇帝处理国事、家事的性格特点。

对待太后,孝顺至极但也防微杜渐

要讨论乾隆的家庭生活,需要从孝圣宪皇后,也就是皇太后钮祜禄氏讲起。

钮祜禄太后,终年86岁,也是一位高寿的人。

乾隆与太后共同相处的时间长达66年,他对太后的孝养也是无微不至。

乾隆处理国事和家事时,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不过正如书中提到的一点,乾隆与钮祜禄氏的互动,在他登基前后,有着很大的分别。在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他与钮祜禄氏的互动非常少。虽然他年幼时就喜欢写诗文,但在还是皇子的时候,他的诗文没有一篇是写给钮祜禄氏的。

这背后的原因,想来也可以理解。毕竟在皇家,这不是普通的母子互动。按照当时的规矩,庶出的皇子需要称皇后为“皇母”,称自己的生母为“圣母”。所以在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在雍正的皇后还在位的时候,乾隆与钮祜禄氏的互动非常低调。

这一切,随着乾隆即位而发生改变,他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与钮祜禄氏互动了。

写到这里,真的不禁要为乾隆而高兴一下。毕竟很多皇帝虽然顺利即位,但他们中,很多人的母亲却早已不能陪伴在身边。

乾隆也着实把钮祜禄氏放在心上,念兹在兹。从居住生活,到外出巡视、狩猎,到大寿庆贺,他对钮祜禄氏孝顺至极。

乾隆在位60年间,在到外地巡狩的二十三次之中,有十四次都奉太后同行。

乾隆曾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是奉太后同行。清代画家的《乾隆皇帝南巡图》中,就展现了乾隆南巡时的盛大景象。

南巡来回的路程有六千里,为了方便休息,每隔80里左右就会建有行宫和营盘。在第四次南巡的时候,乾隆考虑太后已经74岁,又在路上增设了许多行动。这一次,也是乾隆最后一次奉太后一同南巡了。到了乾隆49年时,乾隆也到了74岁的高龄,他也进行了自己在位时,最后一次南巡。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是因为,太后最后一次南巡时是74岁。

乾隆处理国事和家事时,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乾隆虽然对太后非常孝顺,但这并不代表他对太后百依百顺。相反,他一直秉承着清朝立国以来的祖训:后宫不得干政。即便贵如太后,钮祜禄氏的权力空间也是有限的。

在乾隆刚登基不久,太后的弟弟进入后宫,虽然没有到太后住的慈宁宫只是远远地谢恩,乾隆得知后也是斥责了侍者,没有提前通报。

还有一次,礼佛的太后向乾隆皇帝说起,顺天府的一处佛寺残破,应该加以修缮。乾隆虽然表面上接受了太后的意见,但随后就训诫了太后的随从,让他们不得根据太后的喜好,向太后传递外界的消息。

由此可以看到,作为一国之君的乾隆,在平衡母子关系上,非常懂得分寸。一方面,他在即位后,悉心孝养太后,回报太后的养育之恩。与此同时,他也处处提防太后,防止太后过度干涉影响朝政。

对待后妃,爱憎分明但也注重“治平”和谐

和所有的皇帝一样,后宫妃嫔是讨论乾隆国事、家事绕不过的话题。乾隆一生一共有41位后妃。从与乾隆年纪相仿的发妻富察氏,到生于乾隆14年、比乾隆小38岁的顺妃,乾隆的后妃们之间年龄相差非常大。

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乾隆会被刻画成一个“大猪蹄子”的形象。虽然说,帝王薄情是历史上常有的事情。但在实际生活中,乾隆有他钟爱的女子,那便是他的发妻富察皇后。

富察皇后出身大家,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一年,雍正还是亲王的时候,到访李荣保家,见到了当时年仅9岁的富察氏,看到她正在练字,发现她写字力道十足,便对这个女孩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雍正五年,还是皇子的乾隆奉命与小他一岁的富察氏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非常恩爱幸福。在乾隆登基的第二年,他就正式册封富察氏为皇后。在此后的13年中,富察皇后一直陪伴着乾隆,为他在家国大事上分忧解难。

乾隆处理国事和家事时,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遗憾的是,富察皇后所生的两个皇子都早殇。在乾隆十三年时,年仅36岁的富察氏也离世了。

富察氏的离世让乾隆备受打击,在此后近半个世纪里,乾隆总在诗词中,表露出对富察皇后的怀念。他把富察皇后的遗像挂在长春宫中,时常前去祭奠。

乾隆一共有三位皇后,其中孝仪皇后,也就是令妃,是在乾隆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时追封的皇后。除此之外,乾隆的另一位皇后,那拉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那拉皇后性情比较刚烈,在乾隆第四次南巡的时候,她与乾隆发生了言语冲撞后,做了断发的举动。这是满人服丧时的行为,因此乾隆大怒,把那拉皇后打入了冷宫,后来她在冷宫中凄凉去世。

那拉皇后不仅生前没有享受到荣华,死后更是凄凉。乾隆下令按照皇贵妃的丧仪下葬那拉皇后,不仅如此,在乾隆裕陵的妃陵中,竟然没有那拉皇位的“位子”,她的棺椁被塞入到了纯慧皇贵妃的地宫内。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乾隆对后宫女子爱憎分明。这种分明也体现在了《心写治平》这幅画作上。

在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的《心写治平》图卷,就呈现了乾隆和自己的原配皇后富察氏以及11位妃嫔的半身画像。画像中的人物都穿着着只有在正式场合才穿戴的吉福冠袍。这幅画卷被乾隆收藏在雕花木盒里,御书“心写治平”四个字。

乾隆处理国事和家事时,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那么,为什么在乾隆的41位后妃中,只有这12位女子可以与乾隆一起进入到画像中呢?

说到底还是跟乾隆对她们的喜爱有关。本书的作者就认为,这12位女子以及他们的排序,与后来他们过世后,葬在乾隆皇帝裕陵和妃陵中的位置大致相同。

虽然爱憎分明,但是身为君主,乾隆也明白,自己的婚姻不只是男欢女爱,还关乎家国天下。所以,虽然乾隆的后妃不是历代君主最多的,但他也很懂得如何“端水”。

在《心写治平》图中,12位女子,6位是满族,4位是汉族,1位是朝鲜族,1位蒙古族,这种多民族的融合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多民族关系的重视,强化政治联姻的作用。

与此同时,一帝与12后妃,象征着一“日”与十二“月”,代表了日升月恒。乾隆之所以这样安排,也体现了他对天地与宇宙之间和谐的态度。

对待皇子,是慈父更是严君

乾隆一生,共有皇子17人,皇女10人。对于这些皇子、皇女而言,乾隆不仅是他们的父亲,还是国君。在帝王家,皇子要未来的君主。所以乾隆对于自己的孩子们,除了像其他父亲那样,有对孩子的爱护、关怀外,更多的还是期待和盼望。

选择嗣君,也是乾隆非常在意的事情。所以,他一即位,就决定按照康熙的做法,立嫡子为储君。他曾在乾隆元年,秘密地把富察皇后的皇儿子永琏立为皇太子,然而两年后,永琏因病去世,乾隆立嫡的愿望落空了,他追赠永琏为“端慧皇太子”。

虽然8年后,富察皇后又为乾隆诞下了皇七子永琮,但是仅过了一年,永琮也去世了。这让乾隆备受打击。更让他难以承受的是,10年后,他最钟爱的富察皇后也去世了。就这样,乾隆立嫡的愿望彻底落空。

在几幅展现乾隆与皇子关系的“岁朝图”中,可以看到嫡子在他心中的地位。

在《雪景行乐图》完成的两个月前,乾隆的皇儿子永琏不幸离世。痛失爱子的乾隆非常伤心,但是,他没有让画师把永琏从画作中移除,只是把象征他储君身份的物品给去掉了。不仅如此,在8年后画师所做的《岁朝行乐图》中,依然保留了永琏的画像,画中的他看上去像个17、18岁的少年,事实上,如果永琏在世,那年他也应该17岁了。

由此可以发现,在这几幅岁朝图中,乾隆对爱子的表现,带有非写实的特点,虽然他早已失去了嫡子,但是在画作中依然保留着他们的画像。

不过,本书作者也讲到,几幅岁朝图,依然比较写实地呈现了乾隆对待皇子的一个特点: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也是君主与臣子之间,正常的互动关系。

乾隆处理国事和家事时,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乾隆本人,对于皇子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他重视皇子们的读书、习武,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贤君的品质。

即便是在乾隆内心,已经确定皇十五子永琰为储君后,也并没有明示,而是默默地观察、锻炼他,一步步地判断他是否是合适的国君。

由此可以看到,当父亲与国君的身份重叠时,乾隆既爱护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注重亲子关系的功能性,那就是能否绵延子嗣、能否选定合适的储君。

透过艺术史看到的乾隆,有哪些特点?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这本书,是从艺术史的角度来剖析乾隆皇帝的。书中分析了许多乾隆的诗词、与乾隆有关的书画作品。说到艺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虚构,但是在古代皇家的框架下,再去讨论艺术时,就不能忽视艺术所传达出来价值观。

本书的作者在结语篇就写到,许多与乾隆有关的图像、诗文、题识等,并非乾隆一时兴起所做,很多都是他刻意为之的。

那么乾隆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什么?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立人设”。

乾隆作为一代君主,对中国历史非常地熟悉。他曾仔细地翻阅史书,比较历史上享寿80岁以上同时又享有五代同堂的君主。他因发现自己在福寿上的优势而兴奋,同时他也更加明白,后来人在评价他的历史时,所持有的态度。

乾隆处理国事和家事时,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历史与记忆》这本书中曾写到:

历史编纂就像是一系列对过去的解读,其中也散布着遗失、再现、记忆错漏以及修正等。

学派非常不喜欢对历史的编纂,认为这样的史学不够严谨。但是单纯的考据又能有多少?那些被后世谈论的历史,又有多少是未经修饰的呢?

乾隆是个有历史意识的人,他知道史家会如何褒贬君主。所以他借助艺术这种形式,不断地塑造自己的形象,把自己“家国天下观”塑造得更符合一位贤君、一位孝子,一位有爱的夫君,一位关怀孩子的父亲。

不过,过满亦有问题。当我们从乾隆时期抽离出来,以更为宏大的视野审视那时中国情况,对比马嘎尔尼访华,思考近代中国的变迁,也就能明白乾隆是最后一位盛世君主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