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秀才地位,接下来跟着历史百科小编一起欣赏。
可能是从《聊斋》开始吧,在各种文学作品和古装剧中经常会出现“秀才”这个角色,最出名的莫过于《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吕秀才。
吕轻侯在《武林外传》里的形象是穷酸、无用、矫情、抠门、多情同时偶尔还有个英雄壮举的账房先生,对比一下他的同事(镖局大小姐、郭巨侠闺女、江湖盗圣、知县外甥和五岳盟主)无疑吕秀才的地位似乎最低也最没用,这也符合大部分古装剧对秀才的描绘。
看过电视剧中各种各样的“秀才”后,观众就有了一个印象,秀才在古代遍地都是,又穷又酸还没啥用,百无一用是书生嘛。
实际上,这就大错特错了,秀才在古代其实是很值钱的,这么说吧,在同福客栈里地位最高的不是佟掌柜,而是人家吕秀才。
综合来看,秀才这个称呼的含金量变化在历史上有两个分水岭,一个是唐宋,另一个是清末民国。
一、唐宋之前,秀才非常值钱
《水浒》里有个“白衣秀士”王伦,这绰号听着感觉挺帅,实际上还不如“旱地忽律”好听,白衣就是没有功名的意思,秀士就是秀才最早的称呼,王伦的绰号实际就是“落第秀才”的雅称。
秀才在汉代时是察举人才的一种名称,还有一种叫孝廉,由于刘秀的原因,秀才在东汉之后也叫茂才,到近代一些地区还管读书人叫“茂才公”。
东汉末年,刘备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这也让刘皇叔有了举荐茂才的资格,结果刘备没举荐徐州本地世家大族,却举荐了袁绍的大儿子袁谭为茂才。
别以为这是一件小事,后来刘备混不下去了去投袁绍,他首先去的就是袁谭那里,袁谭对刘备这个败军之将毕恭毕敬,然后袁绍还出城二百里迎接刘备,这中间不光因为刘备是英雄还是皇叔,你举荐人家儿子为茂才也是一种政治投资,可见秀才在当时还是很有分量的。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开始了,秀才的地位一时间登峰造极,因为唐朝科举有一个科叫秀才科,是常科六科中难度最大的,极少有人报考,但是一旦通过考试很容易位极人臣,不过还是因为难度大人数少最后被取消,这大概也是秀才最值钱的时候。
二、宋朝至清末,秀才开始普及
从宋朝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普及和完善,秀才这个名称逐渐开始固化为基础功名的一种,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人口和科举的增加,秀才也逐渐开始为广大人民群众熟知。
不过,明清时期的秀才虽然比不上唐朝以前的秀才那么值钱,但相对于普通老百姓,秀才依然是一个很牛的名称,甚至也可以光宗耀祖。
首先,考取秀才并不容易,读书人想成为秀才必须通过三层考试,从县、府到院三级考试全过才能成为秀才,有些读书人终其一生都没考上秀才,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著名的曾国藩据说考了七次才考到秀才,康有为也是考了好几回。
其次,秀才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很多人受《范进中举》影响,以为秀才只有考中举人之后才能成为“老爷”,才会被人尊敬,秀才不仅没钱还得受卖肉的鄙视。《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的社会地位和范进也没差多少。《聊斋》里有些秀才也是百无一用连媳妇都养不起。
实际上,秀才在特殊情况下也是可以当官的,朱元璋就曾任命过秀才为朝廷大员,万历期间也有不少秀才当了知县。
当然,大部分秀才是不能当官的,但他们拥有一些特权,比如不用出差徭,这在古代可是要人命的,比如万历三大征如果兵不够用,那么李大嘴、白展堂都得上前线打仗去,吕秀才是不用去的。
秀才见到县官不用下跪,同福客栈其他人见到李大嘴姑父娄知县都得跪下回话,吕秀才可以站着。
普通老百姓想私下找李大嘴姑父办点儿事是没有资格的,只能打点老邢这样的人传个话,但吕秀才可以,他有事可以直接找县官。
《武林外传》中白展堂和李大嘴犯事都被娄知县打了一顿板子,如果吕秀才同样犯事,他是可以免打的,想打也可以,娄知县必须向上级请示先革除吕秀才的秀才功名才行。
还有,《武林外传》中白展堂他们一个月收入是二钱银子,如果吕轻侯是秀才中的廪生,那他每年可以从官府领取四两银子和一定数量大米,这是朝廷白给的。著名的海瑞,他父亲到死就是一位廪生。
如果从这些角度看,吕轻侯是不是同福客栈里最牛的人?
还有,秀才虽然在明清时期开始普及,但比起庞大人口基数来总数量依然不多,据有关数据,清朝二百多年历史一共考出了46万名秀才,平均到一个县,一年才能考出来一两个秀才而已,而一个县的秀才数量也是固定的,一般在二十个左右。也就是说,全县的读书人想成为秀才,你必须在当年至少考前两名才行。可见,很多秀才也是人中龙凤。
最后,为什么明清小说里秀才出现次数如此多呢?其中一个原因是,秀才也属于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
古代交通和信息严重不发达,因此有了“皇权不下县”的现象,绝大多数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当朝皇上是谁,至于谁是宰相谁是尚书更是没人了解,知县就是一个地方的父母官,就是天,甚至很多乡下的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知县大老爷。
那么谁来管理广大的乡镇呢?一般就是靠“乡贤”,这个“贤”中就包括秀才,毕竟古代文盲率超过95%,秀才就是一个小地方最有文化的人。
由于秀才是接触老百姓最多的统治阶级成员,因此老百姓关于秀才的传说也就最多,反映到文学作品里,秀才出现的次数也就比较多了。
三、清末之后的秀才,成为读书人的别称
清朝末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这也成了清廷迅速垮台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读书人向上进取的通道没了,本来拥有的特权和社会地位也没了,秀才也就真的成了“百无一用”的书生,大家也就可以放心大胆黑一把秀才,乡长变成三胖子,也就没人怕你了。
因此,从清末开始,秀才在很多时候几乎成了偏贬义的名词,还可以用来形容“懦弱、迂腐、穷酸”的人,久而久之各种文学作品里秀才的形象就不太好看了,和秀才同病相怜的还有举人老爷。
网络上经常有人问秀才相当于现代什么学历?其实这个问法是有问题的,因为秀才和学历有相似的地方,但却不是一个概念。秀才是一种功名,也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他的社会地位和现代的乡镇干部相似,往简单了说,秀才应该属于大学生、乡镇干部和基层代表的结合体。
所以,为什么《聊斋》里秀才总是能够得到各种狐狸精垂青,为什么吕轻侯在同福客栈还能谈两个对象,因为秀才在古代本身就很值钱很受欢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