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野:蒋介石关于“国之命运”的命题与国共的两个口号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邓野:蒋介石关于“国之命运”的命题与国共的两个口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邓野:蒋介石关于“国之命运”的命题与国共的两个口号
摘要:1943年1月中国与英美签署平等新约,中国至少在形式上废除了半殖民地地位。这个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主题之一具体经由国民党完成,对于蒋介石来讲也就具有相当的政治宣传意义,为此,蒋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蒋著的核心在于,将一个本来是中国与英美之间的民族平等问题,转换为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政治选择问题。围绕"中国之命运"这道命题,中国产生了两个口号:其一,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其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两个口号的提出,意味着国共在继续保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又进一步澄清了彼此之间的阶级关系。
关键词:蒋介石;中国之命运;国民党;共产党
《中国之命运》一书是蒋介石的代表作。所谓"中国之命运",就是以国家命运的名义,提出的一道关于政治选择的命题。具体而论,国家的政治取向,不同的政党持有不同的主张,因此,蒋著此一命题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提出了一个选择什么党的问题。蒋著是一部批判性质的著作。既然提出选择,必然包括批判与扬弃。蒋著批判的主要对象是中共。通过一系列联系、比较与论证,剔除异类,将国家命运与国民党联系起来。
与蒋著齐名的是,陈伯达著《评〈中国之命运〉》。陈文同样是一篇批判性质的论著。作为蒋著的对立面,同样,陈文也是通过一系列联系、比较与论证,但得出了与蒋著相反的结论,将国家命运与共产党联系起来。蒋著与陈文所提出的基本论点,并未超出两党一般的政治学说,其本身并无多少理论创意。问题在于,这场彼此的政治批判发生在两党联合抗日的背景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发生验证了一个问题,即民族阵线的联合统一,并不能模糊彼此之间严格的党与党的界限。批判的程度愈是尖锐,愈是证明这种界限牢固的程度。
国共之间的这场相互的政治批判,是整个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表现最为强烈、最为集中的一次。因此,大陆出版的相关论著必予记载,但记载的方式,基本上就是当年延安批判方式的重复。
本文将提出并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蒋著成书的历史背景与命题的政治依据;蒋著批判与立论的方式。另一方面,作为蒋著的对象,中共又是如何认识并提出问题的,中共的反击及其方式。最后,蒋著对于国共关系的影响。
结语
国共两党原本就是依据不同的阶级基础、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而组建起来的严格意义的阶级政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把两党之间原本单一的阶级对立关系,变为民族与阶级、合作与对立双重关系的交叉。问题在于,无论形式还是性质,民族统一战线都是一种超阶级的政治组合。由于这一政治组合在国共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至少从现象上讲,必然形成民族意识对阶级意识的挤压。蒋著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批判阶级观点,主张"使中国的政治为全民政治,而不是阶级政治".此言的实质,就是以否定阶级政治的名义,否定国民党之外其他的政治存在。
蒋著的出版真正引起毛泽东警觉的,正是它以民族模糊阶级的论点。7月30日,毛指示彭德怀:"望将延安民众大会通电、解放报社论,及陈伯达、范文澜评《中国之命运》等文多印广发,借此作一次广大深入的有计划的阶级教育,彻底揭破国民党的欺骗影响,不要把此事的重要性看低了。国民党思想在我们党内是相当严重地存在的。"谓国民党思想,就是只讲民族不讲阶级,要求通过对蒋著的批判展开阶级教育,就是既要讲民族,又要讲阶级。
尔后,毛又告诫全党:"蒋介石在他的阶级敌人面前是警觉、坚定、明确的,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一点,他是阶级政治家。"蒋著与陈文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各自将两党的历史关系重新做了一次政治清算。这种政治清算的实质,正是两党的阶级关系警觉、坚定、明确的表现。
"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就口号而论,不仅响亮,而且具有一种特殊的鲜明性质。正因为它鲜明,一经推出,随即成为两党的两面旗帜。
"中国之命运"这道命题,提出了在中国应当选择一个什么党的问题。这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排斥性质的选择。这种排斥性质的选择提出于国共合作的框架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中国之命运,实际上就是国共合作之命运。蒋著的出版及其政治后果集中表现为这样一个问题:它以著书立说的方式,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前途,完成了理论意义上的埋葬。
〔作者邓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 文档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0/534568.html
以上是关于邓野:蒋介石关于“国之命运”的命题与国共的两个口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