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韩信之死,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分封了几位在“楚汉之争”中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为异姓王。然而随着汉室江山的逐渐稳定,刘邦担心异姓王会危及到自家政权,所以便对他们开始逐一铲除。而在所有被铲除的异姓王中,楚王韩信无疑是知名度最高,也是后世为其叫屈最多的一位。
韩信早年投奔刘邦,献上还定三秦之计。后来刘邦依计而行,成功夺取三秦形胜之地,而韩信则分兵北上,先后攻灭魏、赵、燕、齐等割据势力。
在“楚汉之争”最关键时刻,项羽曾派人游说韩信自立,与楚汉三分天下,可韩信依然坚定站在了刘邦这一边。后来楚汉垓下决战中,韩信又率军与刘邦主力联合,十面埋伏项羽,一举拿下了最终的胜局。可以说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要是没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能否成为最后的赢家还真是不好说。
正因为韩信功高盖世,所以后世不少人都为他感到忿忿不平,觉得刘邦过河拆桥不讲武德。那么刘邦杀韩信真的完全是忘恩负义吗?其实不尽然。韩信之所以落得个悲惨结局,一部分原因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韩信本是刘邦手下大将,所以他的人事任命理应都听从于刘邦。可是韩信在攻灭齐国后却自立为假齐王(此处“假”为代理的意思),先斩后奏才写信告诉刘邦请求得到允许。当时刘邦与项羽在荥阳艰难对峙,谁都拿不下对方,韩信挑这个时间找刘邦要封王,显然是有坐地起价的味道。刘邦看完书信后当场就破口大骂,好在张良、陈平在旁暗中规劝,这才让刘邦意识到此时绝对缺不了韩信,于是改口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何以为假?”当即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同时征调他的军队南下一起攻打项羽。
此事虽然看似圆满解决,但刘邦心里极为不爽,可以说从这件事情发生后,韩信的名字就已被刘邦记在了“黑名单”中,结局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当时韩信手下有个叫蒯通的谋士看出了此事的玄妙,于是他对韩信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大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与其这样不如与楚汉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从韩信的处境来看,蒯通的这个建议是最有利的。可这时韩信却念起了刘邦的好,说:“汉王遇我甚厚,我怎么可以背信弃义。”不该贪心的时候贪了,该狠心的时候却心软了。韩信曾说项羽为人婆婆妈妈,其实在这件事情的选择上,他与项羽又有何异。
垓下决战前夕,刘邦约韩信南下合围楚军。可韩信没有按期南下,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淮阳西北)后遭到楚军反击,结果大败而归。之前的封王事件已让刘邦对韩信愤恨不已,这次韩信没如约出兵就更加坚定了刘邦的杀心。要不是实力不允许,当时刘邦可能就要去收拾韩信了。
待到天下已定后,刘邦先是改封韩信为楚王,从而将韩信与齐地的旧部切割开来。然后又以韩信窝藏项羽旧部钟离眛的罪名将其囚禁。不过为了表示宽大为怀,刘邦赦免了韩信的谋反罪,只是将爵位降为淮阴侯。到了这一步,韩信就成了刘邦案板上的肉,想什么时候切就什么时候切了。
此时韩信如果有自知之明就应该彻底抛下一切权力,安心做个富贵侯爷,说不定刘邦不想背负杀功臣的骂名,也就放过他了。可韩信心里终究是不甘,认为自己跟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这些人同等地位是奇耻大辱。有一次他去舞阳侯樊哙家做客,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可韩信出门后却对旁人说道:“我这辈子竟然混到了跟樊哙这种人同列!”
后来,阳夏侯陈豨被刘邦派往北方防范匈奴。陈豨原是韩信的属下,因此他在临行前向自己的老首长辞行。结果韩信一面吐槽刘邦不是人,一边鼓动陈豨到北方就任后应该起兵造反,并拍着胸脯承诺自己在京城给他做内应。陈豨知道韩信用兵如神,觉得有韩信相助也许真的能成大事,于是没过多久就造反了。
陈豨起兵后,刘邦亲自率军前往讨伐。韩信认为此时京城空虚,正是与陈豨里应外合的绝佳时机。然而还没等韩信出手,他的计划就被人泄露出去了。结果吕后和相国萧何抢先下手将韩信骗入宫中将其斩杀。值得一提的是,韩信当年就是受萧何举荐被封为大将军,结果他的最后结局又是死在萧何手中,正所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韩信之死做了这样的评价:“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乘机坐地起价,这是市井之徒的行为;酬谢功劳,报答恩德,这是君子的行为。韩信以市井之志给自己谋利益,却希望刘邦以君子之心待他,这显然是很难实现的。
参考文献:《史记·淮阴侯列传》、《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