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商鞅变法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战国时期,我国政治社会结构处于巨大的变化之中。在这个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变法,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变法、赵国胡服骑射变法等,虽然这些国家的变法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最终却没能达到富国强兵、统一中国的目标。
与这些国家相比,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也让秦国最终得以建立了统一的王朝,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数千年的发展。那么,同样是变法改革,为何商鞅变法可以迅速地产生效果并切实推动了秦国的发展?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才能成就一番为业,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进程和转折时期。只有清楚地分析时势,才能更好地借力而为。商鞅变法能够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准确地把握了时代脉搏。
首先,这个时代脉搏的表现就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铁器广泛使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升。随之带来的就是奴隶制度的瓦解。此时的奴隶主,除了开垦私田,也开始霸占公田,他们就变成了封建地主,这样一来也就产生了围绕土地建立起来的依附关系。因此,商鞅看到了这样的生产力发展趋势,在变法中废除了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的井田制。
此外,分析外部环境的同时也需要立足实际。商鞅看到其他国家在变法中,对生产建设的重视,也把这一点与秦国本身的条件相结合。虽然秦国的农业发展长期比较落后,但是商鞅意识到秦国是可以发展农业的,因此他不但在改革中积极推行重农政策,还大量鼓励无地农民来发展农业,这样也为秦国奠定了经济发展基础。
客观分析人性,理性引导
人性在变法中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不过在以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时期,经常会陷入过于强调道德,而忽视了人性“恶”的一面,从而导致权力出现不受约束的问题。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则能够正确对待人性问题。
商鞅则认为人是有逐利的本能的。因此,他在变法中设立了一套激励制度,更好地引导人们的逐利,通过奖励机制来鼓励人们生产。同时,也设立了一套惩罚机制,来防止对法律的亵渎。商鞅推行的新政考虑了赏罚的依据。他主张根据民情之好恶,可采取赏罚措施而驱使其所为。同时赏要厚,刑需重。赏罚不能根据统治者个人的喜好来进行,而是根据具体的功过来确定。
以法治为保障,依法执行
商鞅非常提倡“法治”,在变法中他也提出“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商鞅清晰地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就在于其客观性。而且,商鞅为了更够让变法更加取信于民,也充分地发挥了法治的作用。相比于同时期的很多变法,之所没有能够成功,大多是忽略了只一点的。
为此,商鞅的辕门立木,他取信于民的同时也再一次强化了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是无从变法”的思想。商鞅变法的成功,是以法治作为保障的。毛泽东主席曾经评论商鞅变法时说过,“商鞅之法,良法也。”商鞅变法的一个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也认识到了要将法治与势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法的实施。
借力打力,获得政治支持
在商鞅同时期,其他许多国家也有变法,但是由于没有获得通知阶级支持最终变法失败的不在少数。比如楚国吴起的变法,由于楚悼王很早去世,变法也没能推行。反观商鞅变法,其成功也不得不提到秦国国君秦孝公。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的所处的外部环境很不好,许多中原国家还把秦国当作蛮夷之地,甚至中国诸侯国的会盟仪式都不带秦国参加。就在这样一个不受待见环境中,秦孝公非常可以让秦国强大起来。由此可以看到,如果没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商鞅的变法也是不能够顺利推行的。就像后来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对商鞅的评价提到的商鞅变法成功确实离不开秦孝公。
虽然说,商鞅的变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商鞅本人在秦孝公死后被杀,下场比较惨。但不可否认,商鞅变法本身是成功的,他为秦国带来了富国强兵之策,而且商鞅虽死,秦法未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