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王晓秋:在比较视野中认识抗日战争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抗日战争-王晓秋:在比较视野中认识抗日战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晓秋:在比较视野中认识抗日战争
编者按:70年前,抗日战争的烽火在中国大地上渐渐消散,中国人民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胜利。70年后,人们通过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深刻认识和铭记这段历史。长期以来,抗战史是学术研究的重点,这段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也凝聚着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如何更加深入地学习和认识抗战历史?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九届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请他谈谈如何以比较研究的视野来剖析抗日战争。
抗战史研究多年来成果丰硕,今年学界更是特别关注,是否还有一些尚待深入的领域?您对抗战史研究的关注点在哪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将隆重纪念。关于抗战史,学界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方法有多方面、深层次的研究,而且不断发掘新史料,提出新观点。从我自己来说,最近主要是关注如何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分析抗日战争。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今年也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120周年。这两次中日战争相隔半个世纪,一败一胜的结果截然不同,但都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国家发展的兴衰荣辱,乃至亚洲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很有比较的必要。比如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两次中日战争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而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历史究竟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呢?
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把不同时空的复杂历史事件进行对比,从而扩大视野、深化认识、启发思考,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启示未来。与甲午中日战争比较,抗日战争的很多特点显得更加清晰突出,而且能总结出一些历史的规律性认识。
通过比较分析,两次战争有何共同点呢?
两次战争最重要的相同点是其性质,从日本方面看,都是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中国方面来说,则是抵抗日本入侵的反侵略战争。如果要说差别的话,日本发动的第一次中日战争还包含了对朝鲜的侵略,而其发动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后期则扩大为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侵略的太平洋战争。对于中国,抗日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战争的侵略性质,日本右翼势力多年来却一直加以辩解或否认。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两次中日战争的侵略性质本来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但我们的确看到日本右翼势力的一些说法,如发动甲午战争是为了"维护朝鲜独立"、"保卫日本的利益线",发动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则是为了"解放亚洲国家"、"捍卫日本生存权"等。这些论调是对历史的歪曲和篡改,事实上,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两次战争的目的、方式、手段非常相似。
比如,日本统治集团发动两次中日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侵略中国、称霸东亚,它的方针非常明确、野心昭然,并且蓄谋已久。日本早在德川幕府末年就流行"海外雄飞论",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时发表的御笔信公开宣布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明治政府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既定国策,不断扩军备战,做着发动甲午战争的准备。而到了二战时期,日本的野心更大,发动第二次中日战争是要妄图灭亡中国、侵略亚洲太平洋地区和称霸世界了。
又如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两次中日战争,都是采取制造事端和突然袭击的方式。从甲午战争挑起丰岛海战到抗日战争制造"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都是这样。
还如,两次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采取的手段都是极其野蛮残酷、惨无人道的。甲午战争中,有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平民百姓,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更多灭绝人寰的大屠杀惨案,还使用了细菌战、毒气弹、化学武器等新的杀人手段。
两次中日战争取得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原因是什么?
两次中日战争胜败发生根本转变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导致战争结果的因素非常多,我简单说其中两点。
首先是战争的领导指挥因素。甲午战争中,中国统治者是腐败的清政府。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很多的大小官员不顾大敌当前,都想着如何送礼讨好太后。清政府的指导思想是消极避战,积极求和。一些清军将领贪污腐化、临阵脱逃,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指挥战争,必然是失败的结果。而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军队各自担任一定的战略任务,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以持久战思想为指导,使日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两个战场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共同对敌,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其次,战争的威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不但不发动和依靠人民抵抗侵略,而且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阻挠破坏民众的抗日斗争。比如,当台湾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军浴血奋战时,清政府竟借口"有碍和约",不但不接济饷械,连刘永福和台湾义军派人到大陆募集的捐款也被扣留。而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除了少数汉奸以外,中国各阶级、各党派团体、各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者,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全民族广大民众全部动员起来投入反侵略战争,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获得了伟大的胜利。
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在今天有怎样的意义?
抗日战争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了中国所有的力量,比如广大农民积极参加抗日武装,成为抗战的主力军,还为抗日军队运送粮草、站岗放哨、抢救伤员、传递情报等。妇女也组织各种抗日救国团体,慰劳抗日将士。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各爱国民主党派1936年组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各少数民族也积极投入到斗争中,仅东北抗日联军中就有朝鲜族、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官兵,还有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海南岛黎族、苗族的琼崖纵队等。海外爱国华侨除了亲自回国投身抗战外,还大量捐款、捐物,筹赈伤兵难民。抗战中大敌当前,就像国歌唱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无数先烈为抗日救亡而与敌人血战到底为国捐躯,涌现了大批抗战民族英雄。我们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需要继承这种民族精神。今天,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需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奋斗精神。
学术家园:抗战中的民族英雄一直是人们敬仰学习的榜样,不过近年来,在网络等平台上,不时有诋毁英雄人物,歪曲历史的现象,您如何看待?
抗日民族英雄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缅怀。比如杨靖宇、赵一曼、张自忠等。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日军血战牺牲后,日军解剖发现他的肚子里全是未消化的草根、树皮、棉絮。这些民族英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是"中国的脊梁",也是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却没有亡国的重要原因。今天我们对抗战民族英雄应该满怀敬意和感激,决不应该对他们随意丑化抹黑。
学术家园:您指出用比较视野来分析两次中日战争可以深化认识,那么从中得出怎样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呢?
历史是辩证的,相隔半个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结局虽然不同,但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日本虽然在甲午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却促使军国主义恶性膨胀,埋下了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军国主义最终走向彻底失败的种子;另一方面,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所以,两次中日战争提供了不少历史的借鉴和启示。对于中国来说,甲午之败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导致失败;而抗日战争之胜则证明了奋战才能救国,团结才能胜利。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大团结,全方位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包括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和文化、素质等软实力。对于日本来说,两次中日战争证明靠侵略和掠夺别的国家来实现自己富强的军国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如果不正视历史、反省历史、吸取历史教训,必然重蹈历史的覆辙。
战争已经远去,在您看来,认识历史,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抗战的历史在今天能够唤起广大人民的情感共鸣,起到鼓舞人心、振奋人心,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战争经验教训的深刻性在于,它是用无数鲜血和生命的沉重代价换来的。二战已经过去70年,战后出生的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年青一代,已经很难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更不用说在一些歪曲历史谬论的影响下,有些人甚至对战争产生错误的认识。比如在日本,过去经历战争的老兵们可能还有一些反省,但战后出生的年青一代对这场战争往往没有日本曾是侵略加害国的认识,更多了解的是受害意识如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的苦难。我因参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曾访问过日本的一些大学、中学,通过坦诚的交流,有些学生表示也应该去南京看一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以了解历史的真相。
我们纪念战争不能只是讲述历史的具体过程,揭露战争的灾难和恐怖,还必须深入剖析战争的根源,思考战争胜败的原因,反思其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避免战争悲剧的重演,维护世界和平。再过一个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将会达到一个高潮,我希望以此次纪念为契机,在纪念日过去之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仍能继续坚持下去,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应当用更为丰富和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加强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宣传和教育。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有以史为鉴,才能更好面向未来。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2015-08-03期09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0/539081.html
以上是关于抗日战争-王晓秋:在比较视野中认识抗日战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