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保卫战的起因是很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历史上有一座城市,它是交通要道,有着很重要的战略地位,曾经被水淹过被火烧过,却依旧屹立不倒,影响了历史上很多重大战役的进程。

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一百场战争:晋阳保卫战

晋阳保卫战的起因是很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战争概述:公元前453年,晋国的四卿智氏、赵氏、韩氏、魏氏灭掉了范氏、中行氏,瓜分了他们的土地。四卿分赃不均,智氏(智瑶子)向赵、韩、魏三氏强行索地,遭到了赵氏(赵襄子)的拒绝。智氏联合韩、魏进攻赵氏,赵襄子退守晋阳。智氏久攻晋阳不下,引汾水淹晋阳。赵襄子利用韩、魏两家害怕智氏独大的心理,成攻策反韩、魏两氏,掘堤反淹智氏(智伯)军营,智军大败,智伯被杀。赵、韩、魏三氏瓜分智氏的土地。晋阳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家分晋”的政治格局,同时也宣告着春秋大幕的落下,战国七雄时代的到来。

将帅星数:★ ★ ★ ★ ★ ★ ★?赵襄子?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

晋阳保卫战的起因是很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精彩星数:★ ★ ★ ★ ★ ★ ★

政治影响星数:★ ★ ★ ★ ★ ★

综合星数:6.5★ ★ ★ ★ ★ ★ ☆

战争类型:水战——李世民说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同理,水可困晋阳,亦可淹智氏。

这是晋国六卿之一的赵简子生命中平常而普通的一天。

天很热,赵简子显得有些无精打采,半蜷在塌上。

年轻的家臣尹铎前来辞行,他即将赴晋阳就任。

“去吧!好好干!”赵简子没有什么特别的交待,他对这个年轻人充满信心。

“有一件事,还想向主公请示。” 尹铎显得特别谦逊。

“说!”赵简子依然有些漫不经心。

“属下去治理晋阳,是要敛财呢,还是要收买人心?”

“何为敛财?何为收买人心?”赵简子问。

“晋阳城大人众,如为敛财,属下此行前去,三年内必保证将晋阳的财政收入提高一倍。如果为收买人心,为主公以后留条退身之路和牢不可破的根据地,属下则减租去赋,与民以利,让晋阳人民对主公永世感恩戴德。”

“当然是后者,我赵氏世代为晋卿,并不缺财,缺的是人心。”赵简子终于来了精神。

“有主公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尹铎年轻而英俊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等等!”尹铎正转身离去的时候,赵简子好像又想起有事要交待。

“晋阳城外的那些堡垒,你给我统统撤掉它们,一看它们我就烦心。”赵简子终于想起了要给尹铎交待点什么。

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范、中行两氏联合伐赵,赵简子奔晋阳,进行了赵氏家族的第一次晋阳保卫战。当时范、中行两氏攻城时修建的堡垒至今还在晋阳城外驻立,赵简子一看到那些建筑就想起那次不堪回首的往事。

尹铎看了看老板,知道他的痛处,想了半天,幽幽答了一声:“诺!”

尹铎去晋阳不到一年,就有人开始在赵简子耳边说起尹铎的坏话,说他到了晋阳,吏治松散,经常与市井之徒斗鸡遛狗,玩物丧志。而赵简子的财政大臣也向他报告,晋阳的赋税比上年减少了近一半。

赵简子决定去晋阳看看,看看尹铎是如何治理晋阳的。

才率众来到晋阳城外,赵简子就火了,拍栏拔剑:“尹铎这个王八蛋,我要杀了他。”

赵简子为何发怒?原来尹铎不但没有听从他的叮嘱,把晋阳城外的堡垒撤去,反而增加了很多。

这时候有个叫邮无正的家臣出来劝说赵简子:“安乐让人高兴,危难让人恐惧。尹铎在晋阳城外增加堡垒,是为了让晋阳的百姓居安思危,不要忘记当初敌人的入侵,是为了赵氏的命运和前途着想。这样的好人主公如果杀掉的话,那会让亲者痛仇者快的。”

赵简子的怒火被邮无正一番话熄灭了,他斜了斜眼看看邮无正:“哎!你不是和尹铎有不解之仇吗?怎么替他说起话来。”

邮无正依然一脸正色:“我和尹铎的仇恨是我们之间的事,我不是替他说好话,而是替主公你着想。”

一个国家的命运,往往会因为一个人的正直而改变。

春秋末年晋国六卿之间的斗争,是春秋后期整个政治格局的缩影。春秋中后期,中原诸侯国的权力出现下移。各国的贵族大夫开始坐大专权,诸侯国君被架空,成为如同周天子似的摆设。晋国的六卿(赵、魏、韩、智、中行、范),鲁国的三桓(孟孙、叔孙、季孙),齐国田氏,“征伐礼仪自诸侯出”开始演变为“征伐礼仪自大夫出”。

权力下移的政治表现各国不再热衷于春秋中前期的争霸理想。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各诸侯国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各国之间的战争开始减少,而国内大夫贵族之间的竞争开始激烈,晋国尤为典型。

晋国专权的六卿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范氏、中行氏联合伐赵,赵简子很狼狈地奔赴晋阳,进行了第一次晋阳保卫战。后来韩、魏两氏站到了赵氏的阵列,三家联合对抗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战败,晋国的六卿专权开始变为四卿坐庄。

四卿(赵、魏、韩、智)中,赵氏与智氏势力最大,两家的表现直接影响晋国的命运和走势。

赵简子将接力棒交给了自己的幼子赵襄子。赵襄子原来没有任何资格做接班人,母亲是从妾,名分最低。赵襄子本人长得相当丑,从小赵简子没正眼看过这个儿子。但慢慢的,一次次的考察,赵简子发现自己这个小儿子不简单。

赵简子将刻有训诫之词的竹简交给众子,让他们学习,三年后考察。三年之后,唯有赵襄子一人能熟诵竹简上的内容。

赵简子让众子去常山寻宝符,无人获宝而归。也只有赵襄子说找到了宝符。赵简子问是何物?赵襄子说以常山为险,必可取代国,常山之险即为宝符。

一次次的考察,赵简子觉得未来的接班人非赵襄子莫属(其中一个叫姑布子卿的算命先生也起到了重大作用)。于是赵简子废伯鲁,确立赵襄子的接班人地位。

与此同时,智氏(智宣子)选定的接班人智瑶子却不那么令人信服。智氏的族人智果曾劝诫智宣子,说智瑶子并不适合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因为智瑶子虽然英俊潇洒,六艺精通,巧文辩慧,作战勇敢,但是缺乏仁德。缺乏仁德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只是智瑶子的刚勇缺谋,恃才自傲,都是作为一名领导人最忌讳的缺点。

智氏与赵氏的斗争,延续到了智瑶子与赵襄子这一代,毫无疑问在接班人的选择问题上,赵氏更胜一筹。

公元前462年,四卿完全解除了中行、范氏势力,瓜分了两家的土地,也没向当时的晋国君晋出公打什么报告获取批准。晋出公生气了,于是找到了日子同样并不好过的齐、鲁两国国君,企图达成联盟,消除各自专权的大夫势力。

四卿情报工作相当发达,很快知道了晋出公的企图,一个不听话有“非分之想”的国君是没有什么存在价值的,四卿合兵讨伐晋出公。晋出公流亡齐国,被四卿派人追上,杀死于途中。

智瑶子扶立晋昭公曾孙骄为国君,是为晋懿公。自此,智瑶子开始专晋政,日益骄横。

专政后的智瑶子,第一件事就是觉得当初瓜分中行、范两家土地时,当老大的自己地要得少了。于是,他派人到韩、魏、赵三家,要每家再给他一块万户之地。基于智瑶子当时的实力,韩康子、魏桓子都给了,给得心不甘情不愿,还别有用心,他们把目光都放在年轻的赵襄子身上,希望能把智氏这盆脏水引泼到赵氏身上。

拒绝割地。赵襄子这是经过成熟思考的。并非他不能忍气吞声,当年与智瑶子出兵攻郑,智瑶子酒后曾侮辱并用酒器击伤赵襄子,赵襄子并未发作。但这次,他认为不能再纵容智氏坐大。

智瑶子怒不可遏,起兵伐赵,并要求韩、魏二家联合伐赵。

韩、魏两家都同意了,但出兵企图并不像智瑶子想象的那样简单。

三家联合杀向赵氏。

敌众我寡,赵襄子立即想到了赵简子临终的交待:如果智氏来犯,可退保晋阳,晋阳可守,尹铎虽年轻,但可信。

为此,他放弃了城高池深的长子、仓足廪实的邯郸,率兵退守晋阳。

初到晋阳,赵襄子很失望,晋阳城防设施陈旧,粮食、武器储备皆不足。这样的城防,能经受三家的合围吗?

尹铎却胸有成竹,说晋阳的城防、粮食、武器都在民间呢。尹铎把三家来犯以公文告示,并招募役夫修城筑防,命各家自留三年余粮,其余交公。

三天之内,晋阳的粮库就堆满了粮食。而全城老少纷纷加入修城筑防的行业,很快将晋阳城修筑完整。

另外,赵襄子还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百姓们纷纷拆掉自己的院墙,原来每家院墙里都有很多做弓箭的材料。

赵襄子长叹一口气,终于明白了尹铎这些年来的良苦用心。晋阳城城高粮足,军民一心。三家围攻了晋阳一年多,还是没有攻下来。

智瑶子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想出了最毒的一招。

水攻,借夏季山洪来临之际,引汾水淹晋阳。

这招的确狠毒。晋阳被淹,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城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民心依然稳定,只是属下的大臣们开始动摇起来。

赵襄子知道,是该去翻最后底牌的时候了。

那两张底牌就是韩康子、魏桓子。

从智瑶子要求三家割地开始,“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是韩康子、魏桓子这两个老狐狸为狂傲自负的智瑶子下的圈套,从同意割地到随同智瑶子出兵,韩、魏二氏只不过麻痹智氏,以获取智瑶子的信任和增强智瑶子的自负感罢了。

韩、魏两氏的演技其实并不高超,当智瑶子带着他俩参观水淹晋阳的杰作时,韩康子、魏桓子看得脸色发白,心想今天你智瑶子可以淹晋阳,明天就可以来淹安邑、平阳。

韩康子、魏桓子的表现逃得过粗心的智瑶子,却没逃过智瑶子的家臣疵的眼睛。疵提醒智瑶子防范韩、魏二氏,智瑶子却不以为然。

过度的自负,就是愚蠢。

赵襄子秘遣张孟到韩、魏营中当说客,张孟的任务相当轻松,这本来就是一个不用完成的任务。

智、韩、魏三家围赵顺理成章成了赵、魏、韩三家抗智。

当然,智瑶子还蒙在鼓里。

水具有流动性,是可以引导改变其方向的东西,战争同样如此。

智瑶子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赵襄子派人反掘智瑶子筑的提,水淹智氏军营,而韩、魏二氏从侧翼向智氏发起攻击。

智氏大败,智瑶子被杀,赵、韩、魏三家灭尽智氏家族,分其土地。

晋阳保卫战的胜利是一个具有标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不仅意味着赵、韩、魏三家分晋的政治格局由此奠定,更重要的是它为历时二百五十八年的春秋时代拉下了大幕。秦、齐、楚、燕、赵、魏、韩,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由此开始启幕。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赵襄子:

晋阳一战奠定了三家分晋的政治格局,赵襄子能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抗击智氏,成就了千古伟业。晋阳保卫战地胜利,充分体现了赵襄子本人的政治魅力和军事才华。灭智氏后,他就及时地安抚、收买旧智氏势力的人心(几次放过刺杀他的刺客豫让)。为了维系赵氏内部的团结,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赵襄子从大局出发,把位置让给了当初被父亲废掉的兄长伯鲁的后人。赵襄子在历史舞台上的表现可谓能进能退,相当出彩。

韩康子、魏桓子:

晋阳之战的最大受益人实际是韩康子、魏桓子。作为四卿中的相对弱小者,面对强势者智氏的咄咄逼人,韩、魏二氏理智地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麻痹了智氏。在晋阳之战中,又非常适时地出手联合赵襄子,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了智瑶子致命一击,可谓是老谋深算。他们在最正确的时候作出了最正确的选择,历史待他们同样不薄。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韩康子与魏桓子的睿智,让他们的后世子孙与赵同时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战争猜想:

晋阳之战中,作为实力最强大的智氏,在一度占据战争有利形势下,未能把握住机会被人翻盘,不禁令人感慨。试想当年如果智氏能成功灭赵,韩、魏二氏也必将不能自保,那三家分晋就极有可能演变成智氏代晋(如齐国的田氏代姜)。战国恐怕也将变成是五雄争霸了。

秦国在战国时代的崛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较春秋时期的秦、晋对峙,步入战国后,相邻的老对手晋国一分为三,对秦国的威胁和制约少了很多。如果晋阳之战的结局改写,屹立在秦国旁边是同样强大的智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发展轨迹会不会就此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