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戴鞍钢: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湾

刘铭传-戴鞍钢: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湾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刘铭传-戴鞍钢: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湾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戴鞍钢: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湾


120年前的4月17日,清政府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强行割占,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才重新回归祖国。1885年,刘铭传出任首任台湾巡抚,曾为保卫、开发、建设台湾殚思极虑、建树卓著。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的西北、西南内陆边疆和东南沿海地区,都受到列强的武力侵犯,史称"边疆危机"。其中祖国的宝岛台湾,先后遭遇法国、日本的侵略战火,并在1895年4月17日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后,被日本强行割占,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段让人心碎的历史,曾令无数中华民族儿女痛心疾首甚至抱恨终天。其中,就有曾为保卫、开发和建设台湾殚思极虑、建树卓著的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

1885年,安徽人刘铭传受命出任台湾首任巡抚,此时的台湾,战火不断,清廷软弱,中国不败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刘铭传是安徽合肥人,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追随李鸿章与太平军交战崭露头角,成为淮军的一员大将,历任总兵、直隶提督等要职。他在1885年中法战争的炮火刚刚平息时,受命出任责任重大、广受瞩目的台湾建省后的首任巡抚。
早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就已侵入越南,首先是占领了越南南部,继而又进军北部,目的除了侵占整个越南,矛头还指向中国。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彼此也有传统的宗藩关系,清朝政府对越南负有保护的责任。1882年4月,已经侵占越南南部和中部的法国军队,又向北推进,攻占了北部重镇河内。法国的意图很明显,即在占领越南全境后,侵入中国。应越南国王的要求,同年6月清朝政府派兵赴越增援,抵御法军的进一步推进。同时委派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谈判,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至同年12月达成初步协议,规定外国商人可到中越边境从事对华贸易;法国表示无侵占越南国土的意图;中国军队从北越适当后撤等,可见双方都有所让步。这项初步协议,原是为双方的进一步谈判奠定基础,但由于法国内阁更迭竟被废弃。
1883年初,好战狂妄的茹费理出任法国总理,上台伊始就指责前任政府的对越政策软弱,宣布否决原订协议。接着,法军便攻占了当时的越南首都顺化,强迫越南签订了顺化条约,接受法国的所谓"保护"。法国的下一个侵略目标,就是中国。次年初,法军向驻越清军发动进攻,中法战争爆发。
对于法国的侵华图谋,中国驻法公使曾纪泽早有清醒的认识,主管外交的李鸿章却依旧指望妥协。曾纪泽曾愤慨地指出:"法越之事,虽强邻蓄意已久,然实由吾华示弱太甚,酝酿而成。"他最担心的是,由于中国的退让,一旦法国得手,"各国之垂涎于他处者势将接踵而起",后患无穷。
曾纪泽对局势的判断,是正确的。事实上,极力主张对华作战的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地位并不稳固,法国可以投入远东的兵力也很有限,在国际舞台上,各国对法国的扩张举动也各有戒心,如果中国态度坚决,准备打持久战,法国未必敢扩大战火。但此时的清朝政府却一味怯战,一意妥协,对曾纪泽的正确分析和建议根本不予置理。与此同时,法国由福禄诺出面与清朝政府的议和活动正在加紧进行。身为海军军官的福禄诺时任侵华法国海军旗舰"富尔达号"舰长,1884年3月,他在香港与中国粤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相遇。福禄诺以前曾到过天津,知道德璀琳与李鸿章的亲密关系,便抓住机会,通过德璀琳试探李鸿章的态度。随后,德璀琳带着福禄诺致李鸿章的密函到了天津。
鉴于曾纪泽在对法交涉中的严正立场,福禄诺在给李鸿章的密函中,提出议和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先撤销曾纪泽的驻法公使职务。为了尽快达成和约,对法国的这种无理要求,清廷竟然允诺,并即于1884年4月28日下令免去曾纪泽出使法国大臣的兼职,改任许景澄为出使法国、德国并意、荷、奥三国大臣,未到任前,使法大臣由使德大臣李凤苞兼署,从而将曾纪泽排除在中法交涉的圈子外。
同年5月5日,福禄诺来到天津。5月11日,李鸿章代表清朝政府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宣布承认法国在越南的各项特权,中国军队从北越撤回中越边界,企图以此换取法国的停战。此时曾纪泽已被免去驻法公使的职务,但他仍以忧愤的心情关注着事态的演变,他明确批评这项条约,认为它并不能带来和平,相反却会进一步刺激法国的侵略野心。
局势的发展,被曾纪泽不幸而言中。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墨迹未干,法军即进逼中越边界,攻占谅山,接着又将战舰驶入台湾海峡,将战火扩大至闽、台地区。同年8月法军先是进攻台湾基隆港,被中国军民击退,后又突袭福州闽江口的马尾军港,猝不及防的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清朝政府大为震惊,匆忙于8月26日对法宣战。在爱国将领冯子材等人的奋力抗击下,中国军队逐渐扭回了战局,但清朝政府却未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而是本着妥协求和的一贯方针,于1885年6月9日由李鸿章在天津签订了中法合订越南条约,规定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法国取得在中国西南地区通商的特权和日后修筑铁路的优先权,法国则同意从台湾海峡撤军,酿成一幕"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

在刘铭传的主持下,台湾军民挫败了法军占领台湾的图谋。战事甫定,建省伊始,头绪繁多;抓住重点,兴办铁路,振兴经济。
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犯台湾,淮军将领刘铭传奉命督办台湾军务,抗击法军对台湾的侵略。清廷选择刘铭传担此重任,并非偶然。自19世纪70年代始,李鸿章系统的淮军,已经逐渐在东南沿海一带层层布防,成为国防军的主力。当时,在李鸿章的麾下,直隶有周盛波、周盛传的盛军,山东有吴长庆的庆军,浙江有刘秉璋的良军,广东有张树声的树军,广西有潘鼎新的鼎军,长江口的吴淞口和江阴炮台,也都有淮军的开花炮队驻守。至于台湾,早在1874年日本政府以台湾高山族人与琉球渔民的冲突为借口,悍然出兵进犯台湾时,就有刘铭传旧部将领唐定奎率领6500名铭军将士前往驰防。因而就全局的战略态势来说,由刘铭传负责台湾防区,是理想的人选,以他的资历勋望,足可以与负责沿海各省防务的淮系大员相互援应御敌。
在刘铭传的主持下,台湾军民英勇奋战,挫败了法军占领台湾的图谋。战事甫定,建省伊始,头绪繁多。刘铭传上任后,立即着手台湾的治理和建设,锐意进取,把自己多年来谋划的改革措施努力付诸实施,重点之一是发展和振兴台湾的经济。
台湾的矿产十分丰富,基隆一带煤炭资源的蕴藏尤为著名。由洋务派开办的中国第一座近代煤矿,就是在基隆出现的。但基隆煤矿自1878年投产后,在封建官办体制束缚下,经营管理不佳,生产发展迟缓。中法战争期间,为防矿山落入敌手,该矿被迫自毁。战争结束后,刘铭传便筹组重建矿山,恢复生产。
刘铭传于1887年上奏清廷,要求在台湾建造铁路,并强调兴办铁路是振兴台湾经济的关键所在。是年在得到允准后,即开始在台湾兴建铁路。同年夏,台北至基隆段铁路铺设正式动工,1891年竣工通车。这是继1880年开建并于次年完工的唐胥铁路之后,中国较早投入营运的另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和通车,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开发。刘铭传原打算将这条铁路延筑至台南,后因其离职而未能如愿。
针对台湾四面环海的地理特点,刘铭传又在台湾积极兴办近代航运业。1886年,他主持设立了招商局(后改称台湾商务局),招股购置轮船,最多时拥有大小轮船五艘,航行上海、香港及东南沿海,远至新加坡、西贡等地,大大便利了台湾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和交往。为进一步开拓近代航运业和沟通铁路运输,刘铭传曾着手疏浚和建设基隆港,惜因去职而未果。
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长期以来,因地处万顷碧波之中,远离大陆,交通闭塞,农业生产技术相当落后。刘铭传上任后,通过介绍和引进大陆人民较为先进的耕作技术,鼓励植桑栽棉,推动了台湾农业的发展。以往台湾虽物产丰富,但商品流通渠道不畅,贸易发展相当迟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刘铭传亲自筹划在台北城郊大稻埕兴建一个新的市镇,以促进商品交换,同时邀集商股修桥筑路建房,改善台北的市政设施,为促进台湾的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后,为配合经济的发展和加强与外界的联络,在台湾积极从事近代通讯业的建设。1887年,他经过选择,委托英商怡和洋行承办铺设台北沪尾至福州川石海底通讯电缆的业务,同时又在台湾架设陆上电报线一千二百余里,便利了岛内外的通讯联络,改善了台湾原先"孤悬海外,来往文报,风涛阻滞,每至匝月兼旬,音信不通"的状况。他还改革旧的邮传制度,于1888年仿效欧美方式在台北设立了邮政局,并在台湾各地设置分局,初步建立起近代邮政系统。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刘铭传在台湾积极倡导西式教育,培养了一批掌握一定程度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由于刘铭传的积极努力和大力经营,短短几年中,台湾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开始逐步改变原先落后、闭塞的状态,向近代化方向过渡。这是台湾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和引人注目的阶段。然而刘铭传的各项革新举措,遭遇清廷的诸多掣肘,"士论又讥其过激",这些沉重的压力,使他心力交瘁,难以承受,终于在1890年冬"以病奏请辞职",并于次年离任返回故乡。

1895年,马关条约订立,刘铭传闻知,痛心疾首,病情加重。随后,台湾全岛沦陷的噩耗传来,久困病榻的刘铭传再也支持不住,于1896年1月饮恨病逝。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曾想重新起用这员猛将,无奈刘铭传这时病体缠身,无法从命。次年马关条约订立,刘铭传闻知台湾被日本强行割占,痛心疾首,病情加重,但他仍时刻关注台湾的命运。而不愿坐视被割占的台湾爱国军民,这时也以各种方式奋起抵抗。
自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就蓄谋侵占台湾。1895年5月4日,美国哈珀斯周刊载,马关条约订立前的1895年3月下旬,澎湖列岛就被日本占领;并披露,继而参与进占台湾的日本第四师团曾"在广岛数月特训"。面对来势汹汹的强敌,时任署理台湾巡抚唐景崧率丘逢甲、刘永福等人,昭告天下"日本欺凌中国,大肆要求,此次马关议款,于赔偿兵费之外,复索台湾一岛,台民忠义,不肯俯首事仇",号召并组织台湾各地的抗日义军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1895年5月29日,日军从台湾东北部的澳底登陆,直扑基隆,并相继攻占了基隆和台北。从6月到9月,台湾爱国军民由北至南,在新竹、大甲溪、大肚溪、彰化、彰南、云林等地,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杀。面对台湾军民的顽强抵抗,日军增兵并分三路向台南猛攻,第一路由近卫师团经彰化、嘉义向台南进攻;第二路由第二师团在枋寮登陆,经凤山向台南进攻;第三路由第四师团在布袋登陆,向台南进攻。武器简陋又无后援的抗日义军终于难以抵挡,节节败退。其间,唐景崧、丘逢甲、刘永福等人先后渡海返回大陆。10月20日,上述三路日军在台南会合,台湾全岛沦陷。噩耗传来,久困病榻的刘铭传再也支持不住,于1896年1月饮恨病逝,时年60岁。稍可告慰他的是,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台湾民众以各种方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从未平息,直至1945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0/539327.html

以上是关于刘铭传-戴鞍钢: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湾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