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当初是怎么绞杀太平军的 湘军都采取了什么战术

今天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曾国藩和湘军,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日本的文学界,非常喜欢研究中国的政治、历史和汉学。20世纪的日本“汉学”的研究备受瞩目,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历史学界。在针对复杂纷乱的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日本的学者们只用四个字简单的总结了从1840年到1911年的中国变局,那就是“南来之风”。

日本学界认为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再到维新变法,同盟会革命,中国的新兴力量无不来自南方的两广,江浙,湖湘地区。这股“南来之风”吹垮了腐朽的大清帝国,让这个200多岁的巨人在军事革命中轰然倒地。

这些“南风”之中,刮得最猛的,同时对历史影响最大的,并不是毁灭清朝的同盟会革命军,而是打断清朝脊梁骨,斩断爱新觉罗“龙脉”的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当初是怎么绞杀太平军的 湘军都采取了什么战术

“太平天国”是清朝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其地位几乎等于明朝的“闯军”,是改朝换代级别的内乱。史学家们认为正是太平军的出现,消灭了南方的八旗和旗人贵族势力,打空了大清朝可怜的国库,也间接培养出了一批手握军权的汉族官僚,种下大清灭亡的种子。

太平天国盘踞江南13年,几乎跟清朝南北相对,差一点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天王洪秀全最后没能坐天下,只因为他遇上了一个难缠的对手——湘军。

曾国藩从湖南拉出来的这支私人武装,以山民为兵,以儒士为将,一帮外行人居然跟太平军鏖战13年,最后攻破天京灭亡了太平天国政权。

史书记载的太平军“不分男女老幼,皆悍不畏死,锣鼓一动,鼓噪而前”,其战斗力曾让八旗、绿营甚至外国雇佣军汗颜,但是这支军队却败在了曾国藩这个“不知兵”的儒生手上。

在史书上,评价湘军最多的是“结硬寨,打呆仗”六个大字,但就是这种平平无奇的战术,最后绞杀了盛极一时的太平军。

湘军的“到底是种什么打法?它在当时是否奏效?在后来的战场,有没有办法能破解这一战术?

曾国藩当初是怎么绞杀太平军的 湘军都采取了什么战术

1、改朝换代:你可以吃饭,但不能砸锅

虽然湘军是中国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力量之一,但是它的建立者曾国藩,确实是一个完全不懂军事的儒生。不仅曾国藩不懂,他手下的将领们也大多是外行,比如曾国藩最仰赖的弟弟曾国荃,在战前就是个“贡生”,跟着自己哥哥在北京读书,想考试混功名。

只知道读圣贤书的曾氏兄弟哪能想到,自己求功名的道路会被战争打断,为了保全自己的未来,只能被迫加入刀口舔血的战场上。

1851年,在广西的山区,洪秀全带着几万贫苦的客家山民起义了。

当时是咸丰元年,咸丰帝刚刚登基,天下都等着这位皇帝能大展拳脚,结果南方一股名为“拜上帝会”的宗教组织发生了起义。“金田起义”在清代历史上意义重大,咸丰帝怎么都想不到:自己刚刚登基,居然就遇上洪秀全,杨秀清这些个煞星,堂堂大清朝差点被这些山民打倒。

广西地区的官军战斗力之差举国震惊,早期起义的“拜上帝会”成员以2万人打败清军的围剿,并且从广西北上,杀入湖南,湖北,江西,一路所到之处杀戮甚重,尤其是对清朝的官员士绅绝不留情。

曾国藩当初是怎么绞杀太平军的 湘军都采取了什么战术

作为一个半西化的宗教团体,“拜上帝会”的基督教基因很重,他们彻底反对封建的儒家传统。洪秀全曾颁布法令:“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这简直是砸掉了全天下读书人的饭碗。南方士人一时人人自危,都害怕太平军坐了天下,自己学的“四书五经”沦为废纸,有些士人甚至无奈“蓄发从贼”,只为求个前程。

1852年,太平军在湖南湖北肆虐,天王洪秀全号称50万人,先下武昌再下南京,消息传到北京,举国震动。

朝廷已经知道南方大势已去,八旗、绿营不堪一击,于是咸丰下令各省“自办团练,协助剿匪”,粮饷兵器都自己筹措。当时整个南方刚被太平军打烂,湖南、湖北的官军或死或逃,军械,枪炮,舟船被洗劫一空。江南地区更是成为太平军的主场,清朝自己也没指望这个命令有多大作用。

因在清代的中国,军事力量完全控制在朝廷,准确来说是八旗手里。清朝武装力量以八旗为主,绿营为辅,军令出于朝廷,精锐驻扎在“满城”,军官选于旗人,汉族官僚几乎无法染指军事。而在晚清时期,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官勇,全都“不堪用”。这些军队经过长期的腐化,从兵到将都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值一提,而在这些军队以外,民间几乎无人可用。

此时在湖南老家“守孝”的曾国藩出场了,他深知这场战争是“国运之战”,洪秀全这不是要改朝换代,而是连中华文化这口锅都要砸掉。他们一旦成功,不仅清朝会灭亡,中国的读书人也会万劫不复。于是他翻遍兵书,以明朝名将戚继光为师,想建立起一支像戚家军一样的常胜之师。

曾国藩当初是怎么绞杀太平军的 湘军都采取了什么战术

2、背下《纪效新书》,也成不了戚少保

曾国藩在建立湘军之初,就坚决咬死“不用营勇,不用镇将”,因为这些人太腐化,完全没有军人的样子。他曾经亲眼目睹在一次战役里,官军被太平军围困,外围的援军不仅不去救援,反而“嬉笑视之”,坐看友军灭亡,让人触目惊心。

曾国藩自己是个外行,但是他读过书,知道什么样的军队能打仗。他看过明朝戚继光的兵书后,明白军队凝聚力的重要性。

曾国藩写道:“(军队)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湘军组建时,只选老实巴交的山区农民为兵,连目光稍微灵活些的都不要;在制度上,湘军完全由“募兵”组成,执行严格的营官制度。军人完全跟着营官走,对其有人身依附,一营的兵只听命营官,整个湘军只听命于曾国藩。

曾国藩当初是怎么绞杀太平军的 湘军都采取了什么战术

在选将上,因为湘军的前身是“湘勇”,这是一支书生拉起来的队伍,所以曾国藩继续任用书生,将一批湖南的学生任命为将领。这些人虽然没有沾染旧军队的习气,但有个致命缺点——完全不懂打仗。

湘军在曾国藩的领导下成军,“曾大帅”靠兵书上看来的方式整军,军容和士气虽然和绿营有云泥之别,但是战斗力却不敢恭维。1854年,太平天国已经定都南京,改名为“天京”,同时开始“北伐”和“西征”。太平军西征部队南下长沙,在岳州,湘潭,宁乡等地跟清军大战,曾国藩的湘军也参与了战斗。

曾文正公初战在长沙城外的靖港,曾国藩花费真金白银,从广东请来教官训练的水军一败涂地,被太平军的舢板用“狼群”战术击败。曾国藩本人带领陆军从路上支援,结果在太平军的炮击下,湘军居然一触而溃,曾大帅亲自竖起大旗,下令“逃兵过旗者斩”,依然无济于事。

湘军在靖港大败,曾国藩气得跳水自杀,被手下给救了起来。

好在塔奇布带领湘军在湘潭取得大捷,才让湘军受到了咸丰皇帝的重视。曾国藩在此战中也彻底明白,自己实在不是个行军打仗的材料,虽然“苦读兵书”,但就算背下《纪效新书》,也成不了戚少保。于是他从前台进入幕后,进行战略规划,军队建制和选用人才,不再去前线冲锋。

曾国藩当初是怎么绞杀太平军的 湘军都采取了什么战术

3、“结硬寨,打呆仗”本是太平军的绝招

对于自己的军事生涯,曾国藩曾在奏折中总结:“不善骑马,未能身临前敌,亲自督阵。又行军过于迟钝,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

这段话基本概括了曾公和湘军纵横江南的十年岁月,而且其中的“结硬寨,打呆仗”绝招,居然是抄袭得来的。

1854年的西征受阻后,太平军继续在长江中下游发展,湖北,江西和安徽三省成为了主战场。当时的江西巡抚陈启迈跟曾国藩不和,被咸丰皇帝给撤了职,曾国藩成功控制了江西的军政大权。借助江西的财政,湘军和太平军在江西进行了持久战,两方激战5年,“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战术就在这期间出炉。

湘军在前期跟太平军野战,水战都互有胜负,石达开指挥的太平军战术灵活,英勇敢战,一度打通江西全境,让首府南昌成为孤城。

曾国藩对太平军越来越忌惮,湘军作为一支私人武装,较少消耗,保存实力是延长军队的唯一办法。

曾国藩发现,每次自己主动进攻,总是胜多负少,而且伤亡惨重,其原因就是太平军善于挖工事,打“龟壳战”。太平军善于“龟壳战”其实很正常,太平军起自广西,以广西的客家山民为主体组成队伍。这些人里有不少矿工,农民,烧炭工,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山上,挖土都是一把好手。在太平天国前期的苦战中,太平军挖堑壕,筑土墙,打防守反击,让清军吃了大亏。

曾国藩当初是怎么绞杀太平军的 湘军都采取了什么战术

曾国藩自己想不出来破解“龟壳战”的方法,只好严令各营不得强攻硬取,而且开始效仿太平军“扎硬寨”。湘军无论战守都坚决执行“扎营”政策,行军打仗必扎营,这个“营”不是一般的驻扎地,而是能防御敌人的坚固阵地。

湘军的扎营,就是曾国藩口中的“结硬寨”。大军行军时必以精兵悍将开路,辎重排在中间,在停歇时,哪怕只待一天也要扎营。湘军扎营的阵仗很大,外围要有拒马,壕沟,陷阱,鹿砦,鹿砦的背后是一丈高的围墙,墙上有用来射击的枪眼。

这座营地几乎是一座“土城”,修筑起来费时费力,但是湘军各营依然坚决执行,天色将暗就开始扎营,修到晚上才吃饭歇息。湘军的“土城”虽然是跟太平军学来的,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湘军的硬寨没有炮是不可能打进去的,这让江西太平军吃尽苦头。

除了“结硬寨”之外,太平军的水师也改变了打法,不再买大楼船,而是用小舟,舢板加火炮为主力。这些小船来去灵活,火力强大,在1855年初扭转了江西和长江上的水战。

曾国藩当初是怎么绞杀太平军的 湘军都采取了什么战术

4、破“堑壕战”,要到半个世纪后

“结硬寨”的战术决定了湘军是一支行动缓慢,战术单调的军队,于是湘军只能“打呆仗”。

“呆仗”是指湘军打仗时很少大开大合,像兵书上写的那样“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事实上湘军打的打仗几乎都是围城战,防御战。在扎营之后,湘军坚守不出,任凭太平军攻打,只是坚守而已。在太平军粮草弹药见底开始撤退时,湘军才趁势出动追杀一阵,而且也不深追,这导致湘军从无“大捷”,也少有“大败”。

自古以来,被动挨打是犯了兵家大忌,但当时已经是19世纪,湘军这些缺点却成为了优势。因为湘军归根结底是“官军”,在哪儿都是主场作战,他们的粮饷弹药都源源不断,最大的优点就是“耗得起”。而太平军则是“流寇”,他们后勤非常差,尤其是后期失去了西方支援,枪炮弹药都比较紧张,属于是“耗不起”的一方,急于速胜。

湘军扎营的“硬寨”只是小场面,真正让决湘军名垂史册的是“攻城战”,曾国藩的弟弟就因为善于挖沟围城,被起了个外号叫“曾铁桶”。

湘军每次攻城绝不硬冲,而要连续不停地挖深壕,注水,摆鹿砦,直到把城市重重叠叠围起来。被围城市断水,断粮,断援兵,在敌人被困得差不多之后,湘军再挖地道,炸城墙,一鼓作气拿下城市。在太平天国后期,湘军攻城不是几天就能解决的,甚至不是几个月能解决的,要花上一年半载才行。

曾国藩当初是怎么绞杀太平军的 湘军都采取了什么战术

在“太平天国”的转折点“安庆保卫战”之中,湘军大将曾国荃带10000多人围城足足1年,城内3万多军民弹尽粮绝,被迫以死人为食,一根脚指头卖100文钱。在“天京之战”中,几万湘军围住天京两年,李秀成率20万大军无法解围,自身死伤惨重,最后天京陷落,太平天国灭亡。

湘军的堑壕战打法面对太平军时几乎是无解的。

在安庆城外,“英王”陈玉成手下的太平军猛烈冲杀,前仆后继,牺牲了4000多人也只是打通了一条防线,后面还有几条湘军的壕沟。1863年,天京城外的“忠王”李秀成也牺牲了4万人去攻湘军的防线,依然无功而返。

英王、忠王都是太平军名将,但是他们面对湘军防线都无可奈何。

攻打湘军的堑壕和硬寨,太平军只有绝望而已。其实在整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堑壕战都是陆军的主流战术,在面对挖深壕固守的军队时,枪械的作用十分有限。改变战局只能依靠火炮,尤其是榴弹炮,迫击炮,当时的工业化还不足以支撑超大规模的炮兵,西方列强打堑壕战都够呛,何况太平军。

曾国藩当初是怎么绞杀太平军的 湘军都采取了什么战术

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俄军面对龟缩在战壕里的日军毫无办法,最后把船只上的小口径炮拆下来,用支架固定后发射。俄军的这种简易火炮,可以让炮弹以大角度从天而降杀伤战壕里的日军,“迫击炮”就这样诞生了。

而在以“堑壕”闻名的一战里,榴弹炮和重机枪才是步兵的噩梦,后者是在冲锋路上收割生命,而前者则是防守方的死神。榴弹炮配上爆破弹,能直接把敌方工事连同士兵一起摧垮,杀伤力非常可怕。

炮兵在20世纪成为陆军的主力,大陆国家都以建立“大炮陆军”为目标。但是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这些东西离人们还很遥远,士兵们只能用人肉冲锋去填沟壑,这时候防守方天然占有优势。

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湘军同时被大规模遣散,实在有“飞鸟尽,良弓藏”之意。曾国藩被调往北方平捻军,结果屡战屡败,只好自己向朝廷请辞,放下军事职务去做个文官。作为曾国藩的后辈,李鸿章的淮军成为剿捻的主力,其地位也慢慢超过了湘军,成为清朝最后的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