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心学-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
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
秦英君
【作者简介】秦英君,1949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历史学教授。北京,100037
【内容提要】蒋介石的思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甚巨。作者从透视蒋介石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蒋介石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与其推崇儒家文化的现实动机。
【关 键 词】蒋介石/儒家文化/中庸/“知行合一”论/“天人合一”论
【正 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关于蒋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学术界多有记述。本文仅就蒋氏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的关系略作阐述。
一
蒋氏一生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推崇,在他的论著、演讲、书信、谈话等文稿中随处可见,可谓崇尚有加,其中《科学的学庸》是蒋氏对《大学》、《中庸》的解读,最能代表蒋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科学的学庸》,为蒋氏1959年在台北订正。其内容共分三部分:一、大学之道上篇、大学之道下篇;二、中庸要旨;三、政治的道理。并附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诗经》、《礼经》、《春秋》,通称“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堪称中国文化学术的宝藏。其中《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的两篇,后人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提出加以解说阐发,尤其是南宋大思想家朱熹为《大学》、《中庸》写了“章句”,为《论语》、《孟子》写了“集注”,合为一书,称为《四书章句集注》。该书汇集了历代对四书的注释,加上朱熹的训诂、解释、阐述,形成了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正宗的儒学传统。蒋氏指出:“大学这部书,将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包罗无遗,发挥尽致。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大学的三大纲领。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大学的八项条目。由内在的道智之修养,到外发的事业之完成,为一贯不断进取开展的过程,可说是本末兼赅,体用合一,修己治人,明体达用之道。”(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第85页。)其中关于《中庸》,蒋氏指出:它是“我国四千年来一贯的传统哲学”,是“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来最精微而亦最实际的人生哲学”(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第98页。)。对于《大学》、《中庸》,理学家程朱认为是“初学入德之门”,是“孔门传授心法”。蒋氏亦附会程朱解,逐句对《大学》、《中庸》作了解释与发挥。如关于“中庸要旨”,他说:“研究中庸时,第一点我们应该知道大学、中庸二书是不可分的,一般所谓学庸,便是指这两部书互相贯通的要旨而言。程子谓:‘大学者,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又言:‘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我们再看两书的要点,大学以格致诚意为本,而中庸一书,亦以慎独存诚的‘诚’字为体,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这就意可以看出中庸是‘本体论’,而大学则是‘方法论’,乃是我们中华民族四千年来古圣昔贤递相传习的‘道统’。”(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第99页。)关于研究中庸的次序,蒋说:“无论阅读何种书籍,最要是看他的序文,或是绪言,这就能得到全书纲要之所在,而后再读全书,才能得到明体达用的结果。现在就中庸这一书来说,照朱子章句,全篇共分三十三章,而以第一章为全书的总纲。这一章就是‘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而第一章之前,还有朱子传述程子的一段绪言,以及第一章后面朱子所附录的一段说明,也是必须首先阅读研究的。我们研究中庸,不仅要读其各章正文,还要细看其传注的解释,最好是先看绪言及第一章附录之说明,然后再看第一章本文以及通观以后三十二章,读完全书之后,再来将诸言及第一章彻底精讨。这样必能得其所谓‘大义微言’之要旨,而后乃能豁然贯通了。”(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第98—100页。)关于所谓中庸之纲要“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三句,蒋氏逐句作了解释,他说:“这三句是一气相承的,乃是中庸全书之纲要”。至于“‘天命之谓性’的‘天’是什么?大家应知,这里所指的‘天’,并不是一般所指的头上天空之天,而乃是指‘天然’、‘天理’自然之天。就是阳明所说:‘良知即天也’。又说‘天即在我心中,而并不要在此心之外去别求一个天’。学者必先了解这个‘天’的意义,而后才可以研究中庸而无误”。关于“率性之谓道”,蒋氏的解释是:“‘率性之谓道’一句为承接上下两句之枢纽。‘率性’不应作任性解,而率是循的意思,率性就是循其性,亦就是顺应天性”。“依照朱子序文所说‘率性之谓道’的‘道’字,就是阐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信也)执厥中’。尧以传之舜、舜以传之禹的中国历圣一贯相传之‘道’,我以为这四语,实在就是中国道统所传授的心法中之要诀。乃可名之为‘道统四语诀’”。“盖人道天道,本是一体,即人即道,道与人之间本没有丝毫间隔,所以说,‘反求诸身而自得之’,就是说道即在你本身的内心。只要你能自反于心,其道就能自得了。至于自得的方法,只要将被外物所诱,物欲所蔽,自私自利的私心祛除掉了,则本然天性之善,就彰明显著,充沛自在。可知一个人只要能‘存天理、去人欲’,即可‘参天地,赞化育’,与天合为一体,只要你真能‘存心养性’、‘慎独存诚’,很自然地就可以达到‘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关于“修道之谓教”,蒋氏首先说明“道”与“理”的关系,然后阐明这一个本乎天性的道理,就是“修道”,就是“教”。他说:“所谓修道,实在即求合乎自然之理。无论何事何物必有理存乎其间,能研究此理而求合之,一切事业未有不成功的,大学所谓即物穷理的工夫……尤其是中庸所讲天命天道与人性一致之理,我们如能真实领悟,便可成为合乎天理、应乎人情、堂堂正正、俯仰无愧的一个人。”(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第101—103页。)以上仅是蒋氏“中庸要旨”中,对所谓中庸全书之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的解释,就可表明蒋氏对于诸子之学的理解与钟情。正如蒋氏自谓: 8岁时读大学中庸,9岁读毕四子之书。在18岁的时候,大学中庸,不知道念过多少遍,但是并不知道其中道理的重要,甚至因为革命思想发达,以为这些陈腐的东西,完全无用。直到28岁的时候,听到总理说大学中庸的重点,自己还不甚注意。到了38岁,自己一切阅历经验增加了,再拿这部书来研究,才觉得真是重要,差不多一切做人做事的实践道理,统统在内。以后至少每年看一遍,愈看愈觉得其中有无限的道理,无穷的奥蕴。直到48岁……自己深觉有得于心,可以自信(注:王觉源:《力行哲学引义》,第132—133页,(台)正中书局,1986年版。)。又说:“中国有很好的伦理哲学,政治哲学,中国不能用,所以中国国家如此衰弱,民族如此堕落,几乎在世界中成了一个落伍者。如果我们把中国大学、中庸之道整理提倡起来,世界中没有那一个哲学能够比得上我们的”(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以下同),第665页。)。“我们最要紧的, 是将中国固有的德性,即从古遗传给我们最紧要的东西,不要忘掉”(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以下同),第627页。)。
二
对儒学人物,蒋氏一生最推崇的莫过明儒王阳明。蒋氏说:“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我是自18岁,从读顾葆性先生时候起就开始研究的;以后五十年来,更曾经读了再读,研究了再研究,他的《传习录》与《大学问》这两个小册子,真是使得我百读不倦,心向神驰,不知其乐之所止。”(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二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以下同),第2378页。)又说,对他曾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本书(注:第一本书是邹容的《革命军》;第二本书是王阳明的《传习录》;第三本书是黄梨州的《明夷待访录》。),其中之一便是王阳明的《传习录》,他说:“我最初就很得益于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的心传”,王阳明的《传习录》“阐明‘致良知’的道理,奠定了我求学做事的根本”(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二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以下同),第1535页。)。王阳明,即明代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今浙江绍兴)。他曾筑室故乡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故号阳明山人。王阳明是儒学大师,心学代表人物。《传习录》是阳明心学的总汇,它继承了陆九渊“心学”思想,并对“心学”体系进行了加工论证。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注:《传习录》上,《王文成公全书》卷一。)。又说:“心之体,性也,性即理”(注:《传习录》上,《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尤其是《传习录》中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形成他的心学思想体系。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是哲学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又是道德修养的标准和道德实践的方法,所以又是一种道德哲学。王阳明的所谓“良知”,即等于“心”,是万物的本原和主宰,就是“天理”。这天理就是人心中的先天具有的道德观念;“致良知”就是道德修养、实践的过程。同时,王阳明认为知和行不应该分为两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知行合一”。王阳明可以说是宋明理学唯心论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学”思想对后世思想影响至深至巨,被封建统治阶级来所颂扬。他的“心学”也浸透了蒋介石的心田,成为蒋氏“求学做事的根本”,以及他“力行哲学”的基础。这在蒋氏的《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总理‘知难行易’学说与阳明‘知行合一’哲学之综合研究》、《革命哲学的重要》、《自述研究革命哲学经过的阶段》、《今后军事教育的方针》、《革命军人的哲学提要》、《中国的立国精神》、《进德修业与革命之途径》、《军事教育与军事教育制度之提示》、《革命教育的基础》、《今后军校教育的方针》等文中,均有阐述。如1932年5月, 蒋氏在一次讲演中称王阳明心学为中国的立国精神。他说:“要知道日本所以致强的原因,不是得力于欧美的科学,而是得力于中国的哲学。他们日本自立国以来,举国上下,普遍学我们中国的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儒道,而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国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他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馀,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功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我们中国人自己忘了自己的立国精神,抛弃了自己固有最良的武器……以后我们要复兴中国,抵抗日本,完成革命……就是要把复兴中国,抵抗日本的紧要武器,拿住在我们手里。”(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以下同),第628—629页。)蒋氏还将孙中山的“知难行易”思想与王阳明哲学作了附会比较,得出就“行”的哲学意义上是完全一致的结论。如1950年7月, 他在《总理‘知难行易’学说与阳明‘知行合一’哲学之综合研究》演讲词中,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二者的一致性:“一,总理注重实行的精神,与阳明学说的本质,在行的意义上,并无出入。二,王阳明所讲‘良知’的知,是良心上的知觉,不待外求;而总理所讲‘知难’的知,是指一切学问、知识之‘知’,不易强求;而且这种知识的‘知’,亦不必人人去求,只要人人去行。三,阳明所谓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之‘知’,是属于‘生而知之’的一面;总理所谓知难行易之‘知’是属于‘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的一面。四,将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与‘致良知’学说合并研究,则与总理‘知难行易’学说的精义完全相同。五,总理的哲学思想,符合科学的理论;因为我们一贯的本体论,既不偏于唯心,亦不偏于唯物,而著重于人性论,所以总理的哲学,遂成为世界不朽的学说。”(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二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2042—2043页。)上述,蒋氏用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道理,去比附和阐明孙中山“知难行易”的学说,旨在说明二者在“行”的哲学意义上的一致性,目的是强调一个“行”字。就是号召中国的老百姓,只要跟着蒋介石的国民党去“行”就是了。
总之,关于蒋氏与中国传统儒学,在其论著、讲演、书信等文稿中多有论述,即认为“中国的经书实为民族精神、民族德艺和民族哲理所寄托”。他指出,“四书五经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在这些经书里,是有许多‘放之天下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至理名言。当然里面也有很多不适合于现代需要的章句,我们如要使糟粕尽去,精义灿然,那就要把四书五经里面适合于现代需要的传记、伦理、文化、思想,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部分,加以撷取,加以编次,加以解释,使人简切易知,都能笃信,都会实行,那才可以让往圣之学由暗而彰了”(注:蒋介石:《整理文化遗产与改进民族习性》,见蒋载宇:《蒋中正先生思想研究》,第33—34页,(台)正中书局1984年版。)。
三
上述说明,蒋氏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崇尚有加,而儒学道统也影响蒋氏一生。可以说,蒋氏思想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等方面莫不以中国道统哲学为根源,这在他的思想基础“力行哲学”中最能体现。
蒋氏“力行哲学”重心强调一个“行”字,故称“力行哲学”。如蒋氏所说“古今来宇宙之间,只有一个行字,才能创造一切”,“人类一切真实的成就,都基于力行”。蒋氏“力行哲学”无论论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社会等,都基于“天人合一”这一基本观念出发的。而这一基本观念来自中国的道统,其见于典籍甚多;如孔子的“天生德于予”;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朱晦庵的“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故人物之生,必秉此理,然后有性;必秉此性,然后有形”;程明道的“天人本一体,何必言和”;程伊川的“在天为命……在人为性”;陆象山的“宇宙即吾心”;王阳明的“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等等。蒋氏即以“天人合一”为力行哲学的基本观念,如力行哲学的宇宙论,认定宇宙的本体是心物合一的,是心物合一的本体论。他说:“天下一切事件,总不外乎精神和物质二者,因此在哲学上产生唯物论唯心论和一元论二元论等等不同的学说。”“据我研究的心得,认定精神离了物质,既无由表现,物质离了精神,亦不能致用;所以精神与物质,实为一体之两面,或者说一物之二象,相因而生,相需而成。所以无论唯心唯物,如果偏执一见,都是错的,都是不能应用于一切实际事物,而改善人生,创造福利的。”(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第948页。 )“物质不能脱离精神而存在,精神也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宇宙的本体应是心物合一的,宇宙与人生都必须从心物合一论上,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第 267页。)蒋氏进而解释说:何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心物一体”的根源,“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追溯中国哲学思想中一贯相传的道统。这个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从人的自然生命活动中,发现崇高的道德价值,以别于禽兽,以摄理万物。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发挥人的良知良能,力主性善,认人只要充其本然之性,就可以感通万物。所以他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到了陆象山,乃发挥孔孟的微言大义,更明白的说:‘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宇宙内事,即己分内事,己分内事,即宇宙内事’。阳明亦剀切地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又说:‘天地万物,皆俱在我的良知发用流行中,何尝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王阳明又在答复他的学生陆澄的问话中说:‘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予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这几段话,他不仅将天、人、心、性、命、理的关系,说得非常著明,而且把‘天人合一’与‘心物一体’的道理,都说得透彻无遗了。所以我说,只要了解了王学的真义,就可以察知万理,兼赅万物。因为王学和中国一脉相承的道统,‘彻上彻下,只是一贯’的,他就是把人心与物理统摄起来,作为一个元素。因此我说‘天人合一’论,就是‘心物一体’的根源”(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二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2435页。)。关于力行哲学的人生论,蒋氏认为就是研究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在中国的哲学思想里,就是所谓人兽之辨,或人与“非人”之辨。进一步讲,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人性,那便成了“非人”,而与禽兽无异。对于人性问题,蒋氏引用孟子的话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几句话就可说明:凡是人类必须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方称得之为人;否则就不能算是人,亦就是‘非人了’。”(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二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 年版, 第2375页。)蒋氏强调:宇宙的本体是‘心物合一’的,宇宙与人生都必须以‘心物合一’论上,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天地父母生了我们下来,就有一种天赋灵明的德性,这就是明德。明德本来是人生所本来具有的”,我们做人的道理,就是要躬行实践这种本性,复起本体之灵明。更进而扩充发扬之,便自然能养成我们理想的人格,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上说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说,对蒋氏思想浸透之深。
蒋氏思想以中国道统哲学为根源,主要是受传统儒学文化的影响,而道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对蒋氏影响甚微。在蒋氏的论著、讲演、书信等文稿中,对佛道两家虽有几次提及,但也仅仅是片言只语,且对佛教持排斥态度。如1953年9 月他在《军事教育与军事教育制度之提示》演讲词中说:“我们以往的圣哲,给我们留下来的哲学基础,是非常广大高远的,而且都是著之于日常生活之中,虽匹夫匹妇,亦即‘可学而至’的,决非如世人所想象那样虚玄幽妙之谈。只可惜自宋代以来,就掺杂了佛学,于是陷入了清静寂灭的玄妙之境,就是所谓‘静’的哲学;而其能见之于经世济时、实践笃行者,几乎是廖若晨星”,“到了明代的王阳明,才卓然倡导‘知行合一’之学……我们先代的哲学,到这里才算有了生气”(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二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第2315页。)。又说:“大家知道,在王阳明的时代,乃是科学尚未萌芽的时代,正是所谓汉儒考据,宋儒性理,又加之佛学空寂玄妙之说,汩没了理性的时候。”(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2380。)事实上,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自汉代传入我国以来,它植根、繁衍、发展、演化,并且绵延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明理学,包括王阳明的“心学”,亦是汲取了佛教文化的心性学和道家文化的思辨思想。
四
蒋氏将中国道德范围内的“内治工夫叫做‘性命之学’,把知识范围外的外修工夫称为‘经世之学’,而以两者的均衡和统一即‘合内外之道’为学问的最高标准,也就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二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第2065页。)。蒋氏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与颂扬,其政治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为国民党的统治服务,为反共服务。
蒋氏是封建传统道德的倡导者,亦是文化上的复古者。其一生,曾两次推行所谓的文化复兴运动,即30年代,蒋氏推行以“礼义廉耻”为内容的新生活运动和60—70年代在台湾提倡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两次文化复兴运动与其说是复兴传统文化,不如说是为其统治和反共服务。1934年2月, 蒋氏在《新文化运动之要义》讲词中说:“我们现在江西一方面要剿匪,一方面更要使江西成功一个复兴民族的基础;要达此目的,必须自江西、尤其是从江西省会所在的南昌这个地方开始,使一般人民都能除旧布新,过一种合乎礼、义、廉、耻的新生活。”(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第810页。)蒋氏所谓的“新生活”, 就是要使全体国民的全部生活(衣食住行)都合乎民族的固有道德——礼义廉耻,目的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来整治人心,使广大人民的一言一行服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60—70年代,蒋氏在台湾再次发起所谓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其目的,用蒋氏的话说:“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不仅为三民主义革命文化之建设运动,亦为凭藉我民族传统之人本精神和伦理观念,来唤醒这一代人的理性与良知,以建立反共斗争之坚强的心理基础与精神动力……更为抑制世界赤祸,挽救世界文化危机之途径”(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三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10月版,第3720页。)。上述,蒋氏所谓复兴民族文化的用心,昭然若揭。
中国的哲学亦为政治哲学,中国的伦理亦为政治伦理,蒋氏亦承续了这个传统。在蒋氏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中,无不含有政治上的目的。如蒋氏在论述什么是哲学时说:“一国哲学之盛衰,简直是关系于其国家之兴亡,与民族的消长,我们现在要求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必要使哲学先能复兴和独立起来。”(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二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第1530页。)“我以为我们今日要复兴民族、消灭共匪,亦就先要复兴我们民族的文化。于是我们对于这个文化的基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问题,必须求得一个彻底的解决。”(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二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第2423页。)蒋氏还强调:我们今天对共产党的斗争,乃是文化与思想的斗争,在文化上的基本政策,是恢复民族的精神,发扬人类固有的德性;在思想上,着重心性修养与公众道德之协调一贯、良知良能的启迪,与心、物、群、己关系的调和。其精义是“心物一体、知行一体,我们既不偏于唯物,也不偏于唯心,对事物的观察,是物质与精神并重;对人生的理解,是思惟与存在合一”(注:(台)《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二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第1894页。)。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蒋氏思想主要以中国道统为根源,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蒋氏又是中国封建道统的卫道者,为此,不惜殚精思虑,死而后已;蒋氏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甚力,自诩以服膺和承继中国固有道统为己任,其目的均是为其代表的国民党统治效力,为反对共产主义服务。
【责任编辑】公羽
【原文出处】史学月刊
附件1: 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1/540378.html
以上是关于心学-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