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马敏:孙中山实业思想再认识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孙中山-马敏:孙中山实业思想再认识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马敏:孙中山实业思想再认识
孙中山既是一个革命家,也是一个经济战略家;既是“破坏者”,也是“建设者”,是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孙中山的实业思想与其革命思想一样,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是我们今天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我们应以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大历史观,突破近现代与当代的界限,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交错中,对其进行客观的再认识,从中汲取有益的历史借鉴。
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890—1895年,初步萌发通过发展实业振兴中华的改良主义思想;(2)1912—1913年,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比较集中地思考了通过发展实业建设中国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实业主张,其实业思想体系逐步清晰;(3)1917—1922年,通过撰写、出版实业计划,其实业思想体系臻于成熟,对如何发展中国实业、推进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有了系统、完整和全面的思考。
早年孙中山的思想,主要是期望通过发展实业和经济使中国臻于富强,由此形成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经济发展纲领。但历史并没有假以孙中山通过改良来发展实业、振兴中华的机会,他很快丢掉了对清政府的幻想,毅然走上了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把实业建设的理想延至革命胜利之后去实现。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重燃实业救国的理想。他认为,中国要改变其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振兴实业,而振兴实业,要从交通抓起,抓交通又以修筑铁路最为紧要。然而,1913年的“二次革命”,使孙中山的实业建设计划遇挫,不得不将活动重心从“实业”和“建设”再度转向“革命”。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结束,孙中山再度系统考虑国家建设问题,遂有实业计划的研究与著述,孙中山的实业思想亦随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使中国达到富强之境的系统、全盘的实业建设规划。这是一个旨在全面发展中国经济,实现工业化,从而振兴中华的宏伟的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既为其实业救国思想的结晶,也是其实业思想的全面总结。它大致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实业救国的思想。将发展实业视为“振兴中华之本”和救国的根本之道。第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思想。更加看重机器大工业生产力在实业救国中的巨大作用,认为机器与民生有莫大之关系。第三,实现工业化的思想。不仅描绘了中国工业化的蓝图,而且提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具体路径与方法。第四,经济开放主义的思想。尽可能地利用外资、外才来发展本国的经济,这是基于他对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预断,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超前的历史眼光。
孙中山的实业思想及其恢宏的实业计划究竟只是一厢情愿的理想,还是有着内在依据、具备历史合理性的工业化方案?我认为可从以下视角来考察和评价:(一)并非只是空想。以一种严谨和科学的态度看,孙中山的实业思想大体可归为三类:一类是可以立即实现的(如设立工厂、公司、实业团体等);一类是在一段时期内经过努力后可能实现的(如借款、开矿、修建部分铁路、公路、码头等);一类是将来可能实现的,但需要较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典型如修建10万英里铁路和100万英里公路设想,就绝非短时可以成功。(二)无法实现的真实原因。孙中山宏大的实业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真正实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多半是客观条件的限制,尤以政治环境的恶劣为主,其次是政府财政的匮乏,以及对外资、外债的过高期待。
孙中山的实业建设思想对我们而言,具有弥足珍贵的当代价值,值得认真加以总结和借鉴。(一)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之路。(二)必须实行“开放主义”,走开放发展之路。(三)必须注重区域经济的联动、辐射效应,走协调发展之路。(四)必须重视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同步发展,走共享发展之路。
从对孙中山实业思想的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孙中山的实业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内在的历史联系。历史重在比较,通过比较为什么孙中山的实业梦在当时不能实现,而在今天则能够逐一实现,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变化?我们今天的建设路线图与孙中山的路线图究竟有何相似处和不同处?由此便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是在何种意义上既继承了孙中山,又超越了孙中山,从而对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1/543797.html
以上是关于孙中山-马敏:孙中山实业思想再认识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