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
卧薪尝胆
【出处】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去守墓和喂马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难过,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目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在吴国的羞辱。
除此之外,他还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让人民安居乐业。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越来越强大,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并使越国成为春秋末期的强国。
史记和中国历史故事的区别?
1、本质不同
《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中国通史》是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总主编,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人共同撰写,迄今参与编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
2、记录时间不同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通史》撰述的范围为中国境内,时间跨度从远古时代始至近代,是对中国历史全面、系统的论述,集中体现了该书编写时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3、记录内容不同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中国通史》包含从远古时代始至近代,经济、政治、民族、军事、文化、中外关系、历史人物等多方面内容,史料翔实。
史记故事因小失大?
以前蜀侯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想讨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涧十分险峻,军队没有路可以过去。
于是秦军雕凿石牛,把贵重的东西放在牛后,称为“牛粪”,并把它送给蜀国(引诱他们)。
蜀侯贪图宝物,于是挖平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个大力士去迎接金牛(财宝)。
秦帅带着大军随后就到了蜀国。
蜀侯灭国死了君主为天下人耻笑,是因为贪图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啊!
史记睡前故事?
1、负荆请罪。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2、鸿鹄之志。陈涉作为穷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气愤,向邻居说道后却遭到邻居笑话,因此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毛遂自荐。毛遂挺身而出向楚王讲述利害关系,并获得增援。
4、破釜沉舟。项羽以破釜沉舟决心死战。
5、韦编三绝。孔子多次翻读《周易》至绳子多次断开。
6、越王勾践。越王在房里挂一个苦胆,提醒自己时刻记住被俘的痛苦和耻辱。
7、一言九鼎。毛先生讲话强过百万雄师。
8、一字千金。吕不韦说如果有人能增删《吕氏春秋》一字,就给一千金的奖励。
9、约法三章。只有三条法律。
10、纸上谈兵。赵括对兵法有自己的见解,其父亲认为他所学的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威海史记故事?
威海的历史故事:
1、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今市境先属齐郡,后属胶东郡,为县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并勃海以东,过黄、,穷成山、之罘,立石颂秦德焉。秦之县,设治于今烟台市福山区境内,以东别无他县。
2、西汉时期:
境内属青州东莱郡地。《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注谓高帝置。师古说故莱子国也。东莱郡治在今莱州市,领县十七,今市境内置有不夜县、昌阳县、育犁县。是为境内有县级政区建置之始。
3、东汉时期:
东汉初省并不夜、育犁二县,境内仍属青州东莱郡。郡治由今莱州市迁至今龙口市黄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区塔山北麓出土长贵亭侯龟钮铜印,其形制为东汉遗物。亭是县属行政单位。可知,东汉时,今市区一带曾是昌阳县长贵亭侯的封地。
4、东晋时期:
后赵在牟平县析置东牟郡东牟县,今市境北部属之,郡治、县治均在今烟台市牟平区。境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5、唐代:
境内为河南道登州地,设文登县。唐代,登州几经置废。武德四年析东莱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贞观元年废。
如意元年又以莱州之牟平、黄县、文登复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龙三年徙治蓬莱。天宝元年又废,改置东牟郡。
乾元元年,又改称东牟郡为登州。自唐麟德二年析文登县西境,于东牟故城置牟平县,至清雍正十三年的一千余年间,境西南部一直属牟平县,其余属文登县。
史记故事简介?
简介: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也称“太史公书”,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故事概括?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概括:秦戎之战
秦仲是非子的曾孙。他在位第三年,周厉王暴虐无道,丧失民心,诸侯们开始反叛王室。周朝西部边境的西戎也加入了叛乱阵营,它先后灭亡了犬丘和大骆家族。给周王室构成了严重威胁。周宣王即位以后,秦仲被任命为大夫,受命攻打西戎,不幸在他执政的第二十三年被西戎杀死。
秦仲一共生有五个儿子,其中最年长的一个名叫庄公。周宣王召来了庄公和他的弟弟们,打算让他们继承他们父亲的事业,效忠周王室。便分给他们七千名士兵,命令他们再去攻打西戎,为他们的父亲报仇。经过多次激战,庄公等人终于打败了西戎。西戎的威胁解除以后,周宣王十分高兴。于是,周宣王效仿先王,再次赏赐非子的后代,将他们的先人大骆受封的犬丘之地也一同划归庄公一族所有,并任命庄公为西垂大夫。
庄公及其族人居住在犬丘故地,他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叫世父。世父说:“西戎杀害了我的祖父仲,我如果不杀死西戎王替祖父报仇,就绝不再回来。”于是,世父率领士兵去攻打西戎,把族主的继承权让给了自己的弟弟襄公,襄公便成了太子。
庄公在位四十四年,他去世以后,太子襄公即位。襄公元年,为了巩固、加强秦人的地位,襄公决定与周王室联姻,他把自己的妹妹穆嬴嫁给了周丰王做妻子。一年以后,西戎突然发兵包围了犬丘。世父率兵进行反击,结果不幸被俘。一年多以后,经过秦戎双方的谈判,世父被释放。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概括:千里奔袭
穆公三十年,秦国协助晋国围困郑国。郑国派使者向穆公阐明了秦晋两国灭亡郑国的利害关系,语重心长地说:“灭亡郑国只会使晋国的实力增强,这对秦国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晋国的强大会使秦国产生更大的忧患。”秦穆公听了之后感到很有道理,于是罢兵回国了,晋国也随即撤兵。
后来,郑国的内奸向秦国献计说:“我把守着郑国城门,秦国可以派兵来袭击郑国。到时候,我们双方里应外合,此事必成。”对于此事,穆公询问蹇叔和百里奚的意见。而他们却都回答说:“我军途径好几个国家、行程千里去袭击他国,很难取得成功。既然有人出卖郑国,谁又能知道我国会不会也有内奸队动向告诉给郑国呢?所以,此次奔袭不能进行。这一次,一向英明、仁义的穆公却没有听从贤臣的建议。他任命白乙丙、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和蹇叔之子西乞术为,率军袭击郑国。军队出征那天,蹇叔和百里奚前来送行,却痛哭不止。穆公听说此事,不高兴地问他们说:“军队出发作战,你们却在此痛哭,这是什么意思啊?”二位老人回答说:“臣下不敢打击军队的士气,只是我们的儿子从军出征,而臣下已经年老,恐怕他们回来晚了就无法相见了,因此在这里哭泣啊。”二位老人退下后,私下里对他们的儿子说:“秦军如果失败,一定是在崤山这个险要之地。”
秦军一路东行,先是越过晋国领土,接着经过周王室都城洛邑的北门。王室成员王孙满见状,感慨地说:“秦军行动不合礼法,肯定会失败的!”当秦军行进到滑这个地方时,正巧碰见了郑国商人弦高。弦高当时驱赶着一群牛,准备到周地去做买卖。他遇见了秦军,看出他们要去攻打自己的国家,担心自己被捉去杀掉,便随机应变,把自己的牛献给了秦军,并且对他们说:“听说贵国打算征伐我国,因此我国国君正在认真谨慎地准备抵抗贵军,并且派在下用这些牛来犒劳各位。”听了弦高这番话,秦国的三位互相合计道:“我军准备奇袭郑国,不料郑国已经知晓我军动向,等到我军赶到郑国,最佳的进攻时机早已经错过了。”于是,秦军灭掉了晋国的边疆城邑滑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东南),就班师回国了。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概括:帝号“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嬴政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命令大臣商定一个新的帝号。对大家说:“以前天下六国作乱,我得到了上天的授命、祖宗神灵的保佑,灭掉了六国,天下又重新得到了太平,现在我应该换个名号,以使我的丰功伟业流传后世,大家认为我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帝号啊?”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都说:“从前五帝的土地纵横各千里,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诸侯有的来朝见,有的不来朝见,天子不能够完全控制四方。现在大王您兴正义之师,平定了天下,这是以前所不曾有的,就连五帝也无法与您的业绩相比啊!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是最尊贵的。我们冒死罪献上‘泰皇’的尊号。您以后发布的教令称为‘制书’,下命令就称为‘诏书’,您自称为‘朕’。”秦王思考了一会儿便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号,称为‘皇帝’,其他就按你们议论的办吧。”他还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又下令说:“以前人死了以后评定谥号的做法,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非常没有意义,我不赞同。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我就叫做始皇帝,后代就从我这儿开始,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永远相传,没有穷尽。”
史记历史故事?
史记中的100个故事
图书目录
1.五帝的传说
2.武王伐纣
3.管鲍之交
4.虚怀若谷
5.莫测高深的老子
6.韩非的悲剧
7.赵氏孤儿
8.治兵有方
9.孙武练兵
10.孙膑的智谋
11.吴起之谋
12.伍子胥复仇记
13.英明与昏庸
14.触龙劝赵太后
15.晋文公重耳复国记
16.商鞅变法
17.淳于髡隐语谏君王
18.苏秦合纵六国抗秦
19.苏秦与张仪
20.甘茂巧谏秦武王
21.少年卿相
22.“人屠”白起
23.王翦破楚
24.孟尝君传奇
25.冯谖焚券买义
26.冯谖不弃孟尝君
27.毛遂自荐
28.虞卿劝赵王
29.信陵君礼贤下士
30.信陵君窃符救赵
31.黄歇封相
32.饮恨棘门
33.范雎入秦
34.范雎快意恩仇
35.乐毅伐齐
36.完璧归赵
37.将相和
38.虎父与犬子
39.“赵国长城”
40.火牛阵
41.屈子沉江
42.才子贾谊
43.奇货可居
44.专诸刺王僚
45.知恩图报
46.聂政之死
47.易水悲歌
48.李斯的真知灼见
49.秦始皇之死
50.赵高杀李斯
51.秦朝的覆灭
52.大将蒙恬
53.侠肝义胆话贯高
54.胸怀大志
55.楚汉之争
56.英雄末路
57.草莽英雄彭越
58.重义气的栾布
59.猛将黥布
60.忍辱负重
61.用兵如神
62.令人叹息的韩信
63.田横五百义士
64.智勇樊哙
65.忠心耿耿夏侯婴
66.通才张苍
67.刚直不阿的周昌
68.申屠嘉计惩邓通
69.“狂生”郦食其
70.高阳酒徒
71.汉代第一儒
72.神乎其神的张良
73.叔孙通审时度势
74.千金一诺说季布
75.晁错受诛
76.秉公执法的张释之
77.“冯唐易老”
78.神医扁鹊
79.宦海沉浮
80.马邑城之谋
81.飞将军李广
82.一代名将卫青
83.骠骑将军霍去病
84.“赋圣”司马相如
85.淮南王之死
86.四贤吏
87.“社稷之臣”汲黯
88.大儒董仲舒
89.“苍鹰”郅都
90.一言难尽话张汤
91.义纵的手段
92.张骞出使西域
93.大宛良马
94.南越王赵佗
95.邓通铜山
96.优孟衣冠
97.奇人东方朔
98.西门豹治邺
99.蒙冤而死
100.“商祖”白圭
史记和史记故事的不同?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上下五千年则是从三皇五帝一直到现代。多了2000多年,当然不一样。
史记赵王的故事?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文言文
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⑤,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赵⑧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⑨,悉更约束⑩,易置(11)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12),佯败走,而绝(13)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14)之。
(选自《史记》)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③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⑤难:驳倒。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⑧赵:赵国。
⑨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11)易置:撤换。
(12)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3)绝:截断。
(14)坑(kēng):活埋。
译文
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讲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所关的场合,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给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末)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赵王很悲剧……赵奢很痛苦……也很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