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山西元素简述?

中国历史的山西元素简述?

  在漫长的中国的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山西杰出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他们和全国各地的贤能之士一道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山西大地上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举足轻重,有些事件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生活在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是人类古文明的开创者。

春秋战国时晋国春秋霸业是中华文明浓墨重彩的一笔,晋文公,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明清时期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泰初有无”、“隐而不隐”等命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与阐发,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

历朝历代的山西先民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简述中国历史主要书法及其特征?

秦代

开创书法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其中《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东汉

求度追韵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邕的《熹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简述细集料筛分试验简述?

细轻集料必试项目,筛分析 堆积密度 其他的实验项目,:软化系数 有害物质含量 烧失量 砂浆必试:稠度 抗压强度 其他:分层度 拌合物密度 抗冻性

简述垄断优势理论。简述哦?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

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 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垄断优势包括:

(1)市场垄断优势。

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2)生产垄断优势。

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

(3)规模经济优势。

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

(4)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

(5) 信息与网络优势。

简述contextcapture?

ContextCapture是Bentley旗下的一款三维实景建模软件。使用ContextCapture,用户可以快速为各种类型的基础设施项目生成三维模型。而这一切,都源自用户拍摄的普通照片。不需要昂贵的专业化设备,用户就能快速创建细节丰富的三维实景模型,并使用这些模型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为设计、施工和运营

ospf简述?

OSPF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用于在单一自治系统内决策路由。它是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链路状态是指路由器接口或链路的参数。这些参数是接口的物理条件:包括接口是Up还是Down、接口的IP地址、分配给接口的子网掩码、接口所连的网络,以及使用路由器的网络连接的相关费用。

OSPF与其他路由器交换交换信息,但所交换的不是路由,而是链路状态。

蛙泳简述?

蛙泳(又称蛙式、俯泳、胸泳)是模仿青蛙游泳的一种游泳姿势,必需手与脚与呼吸配合,划水前进。 与爬泳与仰泳不同,这种姿势可以让游泳者保持头部向前前进,游泳者可以方便观察前方是否有障碍物,避免撞上不明物体。蛙泳方便游泳者有充裕的时间调整速度,观察距离,依自己的节奏游。

中文名

蛙泳

外文名

breaststroke

释义

模仿青蛙游泳动作的一种游泳姿势

比赛项目

男女100米、200米等

优点

较省力,易持久,实用价值大

应用范围

渔猎、泅渡、救护、水上搬运以及游泳初学者的学习项目

起源时间

2000-4000年前

简述《通典》?

《通典》书名,唐杜佑撰,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   书成于贞元十七年(801).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始于传说中唐天宝末,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各冠总论,下系子目,凡有一千五百八十四条,正文约一百七十万字,注文约二十万字.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各典于历代制度多究其原本,明其始末,并引前人议论,参以己见,见其得失,其中以食货、职官、边防各典较为精到.为中国典制文化专史的首创之作,对后世史书编纂影响甚巨.内容略古详今,唐代部分约居全书的四分之一,多属原始数据,其价值不在《唐六典》、《唐会要》等书之下.惟记事偶有遗漏,兵典叙兵法而不载兵制,礼典一门竟全书之半,于体例殊未允当.亦已窜入宪宗朝数事.书约初刊于北宋. 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作者杜佑曾任唐朝节度使和宰相等职,对中央及地方制度极为熟悉,他采录历代典籍,溯寻制度的因革变迁,希望为在唐帝国写下一幅臻于理想的政治蓝图.《通典》就是一部古代与现代的对话,理想与实际的结合.   《通典》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它的作者杜佑,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病逝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杜佑出身于具有悠久历史和显赫地位的名门大族.他20岁左右步入仕途,40岁以后任中央高级官员和岭南、淮南等地的长官,近70岁时任宰相,78岁因病退休,不久去世.杜佑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又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以史学家的眼光处理现实的政治经济问题,又以政治家的见识撰写历史著作,这使他在两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通典》开始写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左右,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完成于淮南节度使任上,全书的修撰用了整整35年的时间.杜佑对文学的社会功用,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写作《通典》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自序》)他要通过对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考察,来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活动提供直接有益的指导.这个著述旨趣,决定了《通典》基本价值.   《通典》全书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它的结构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杜佑在《通典自序》里对此作了明白的说明:“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戎狄焉.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这个逻辑构成,体现了杜佑对封建制度的全盘理解.在每一门目之中,杜佑又细分子目,每事以类相从.他叙述各种制度及史事,大体按照年代顺序,原原本本详细介绍.在有关事目之下还引录前人的有关评论,或写下自己对此的看法.评述结合的写作方法,提高了《通典》的学术与经世致用价值.从总体看,全书编排得整齐有序,条理井然,眉目清楚,很便于读者阅读、查考.   《通典》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杜佑以前的典章制度史,基本集中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在史实容量和撰述体例上都有诸多的限制,无力承担完整记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变化历史的任务,落后于社会的客观需要.《通典》把这一体裁独立出来,为这一体裁的成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此以后典制史成为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出现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史的专书,丰富了传统史学的表现能力,也促进了史学服务于社会这一优良传统的发展.   《通典》所记上起远古时期,下至唐代天宝末年,唐肃宗、代宗以后的史实多以夹注的形式补入.它基本包罗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方面.它的《食货典》12卷,叙述历代的土地、财政制度.对历代土地形态的变迁,租税的轻重,户口的盛衰,货币的变革,盐铁的管理,杂税的兴起等等情况都作了详尽的考察.《职官典》22卷,叙述历代官制的沿革变化.把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官到武官,从员额到官阶的情况,也都叙述得清清楚楚.《兵刑典》23卷,叙述兵略、兵法和历代的刑法制度.它把唐以前所有战争的胜负经验,兵法上的原理原则,统一归纳起来,各标以适当的题目,成了一部有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边防典》16卷,叙述历代的边防与四境各族政权的情况,交待了丰富的民族地区历史发展变化情况,为民族史和国防史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通典》中《礼典》有100卷,占了全书卷数的一半.它详记了古代礼制情况,   材料是相当丰富的.在封建政权建设中,礼是关键环节之一,杜佑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与他的身份地位和他对封建制度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通典》为人们研究、了解典章制度,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和材料,为封建政权建设提供了一部翔实可靠的参考书.   杜佑在书中除提供了详尽、系统的典章制度史料外,还表述了自己对封建政治、经济的一系列看法,阐发了他进步的历史思想.   他认为社会经济是治乱安危的先决条件与关键因素,治理国家的关键是进行教化,而教化的前提是丰衣足食,不能满足百姓基本的生存需要,安定社会的一切环节都形同虚设.他对经济重要性的强调,对于古代思想观念的发展进步有一定影响.他在书中把食货放在各类问题的首位,在史书中也是没有先例的.杜佑在长期理论实践中体会到粮食、土地和人是治理国家的关键.有了粮食就使国家用度充足,尽地力就使人不愁衣食,人户清楚就使赋役均匀.这三样事情做好了自然会使民富国强.在经济政策上,他提出要处理好国足与家足的关系,他指出家足是国足的基础,家足才能使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他还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提出“薄敛”和“节用”,以减轻百姓负担,保证国家经济机器正常运转.这些主张都是很切实际的.   杜佑在《通典》中阐述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观点.他反对是古非今之论,指出“汉、隋、大唐,海内统一,人户滋殖,三代莫传.”(《通典》卷31《职官》13)用社会发展进步的事实批驳历史倒退的观点.他还独具慧眼地从当时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中,推论古代先民的社会历史状况,指出“古之中华,多类今之夷狄”(《通典》卷85《礼》45),存在着人殉、巢居穴处、茹毛饮血,同姓婚娶等陋习.当时的中华与少数民族落后状况的对比,正生动反映了中华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历程.这个论证已有一定的科学因素,在古代可谓石破惊天之论.   社会发展进步的观念必然导致他因时变革的思想.他强调“随时立制,遇弊则变”(《新唐书杜佑传》).要使当世的政策措施,适应历史变化情况,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现实的需要.对于历史上的商鞅变法、废封建立都县,以至当时的两税法等改制措施,他都表示了赞赏的态度.   杜佑重人事而非天命.在对历史事件发展原委和政治、经济制度因革变化的分析中,他都把人们的历史活动和历史时势的促成放在重要地位,而很少考虑天命的作用.对于阴阳灾异学说,他基本持否定态度.在叙述历代战例时,他常常选取一些不信吉凶预兆之说而获取胜利的实例,来表明他对此的看法.对于流行已久的星宿分野说,他根据史籍记载,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他在《通典》中删掉了纪传体史书志部分的五行、符瑞等内容,使《通典》表现出更强的理性色彩.   杜佑还在书中阐述了他的人才思想、吏治思想、法制思想、军事思想、民族思想等,其中包含着不少杰出的见解,对于社会建设是很有补益的.   《通典》礼的部分占去了过多篇幅,给人以全局失衡之感,兵刑部分没有记载军事制度的发展变化,这是《通典》的两个不足. 《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马端临,字贵与,江西乐平人,生于南宋理宗宝二年(1254年),卒于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宋史》和《元史》都没有给予他立传,《通考自序》也没有叙述事迹.《南宋书》和《新元史》中虽有传,但记事十分简单.所幸《通考》的《进书表》和《抄白》以及清初修的《乐平县志》中保存了几点有关的材料,大致可知他是南宋后期宰相马廷鸾的仲子,以   荫补承事郎,曾漕试第一.廷鸾为人正直,不肯附和奸相贾似道,咸淳九年(1273年)被迫辞职,居家1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1289年)去世.廷鸾曾任史官,家中极富藏书.马端临随其父家居,读书颇广.父亲去世后,他曾短期间内出任慈湖书院、柯山书院院长、教授及台州路学教授等学职,一生主要时间都在家乡隐居著书.县志本传称他“门弟甚众,有所论辩,吐言如泉涌,闻者必有得而返.”可知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端临在其34岁左右时,即开始其著书工作.而《文献通考》的编写用时20余年.李谨思《通考序》称全书著成于丁未之岁,即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马氏是年54岁.仁宗延五年(1318年),其书被一位道士访得,次年奏之于朝.至治二年(1322年)官家为之刊行,至泰定元年刊成.   《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348卷.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中唐以后则是马端临广收博采的结果,尤其是宋代部分,当时《宋史》尚未成书,而马氏所见到的宋代史料最丰富,所以其所收之材料多有为《宋史》所无者.取材广博,网罗宏富,可以说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此外,《通典》以《食货》为首,说明杜佑对国家经济的重视;郑樵《通志》移之于《选举》、《刑法》之后;而马端临更将之列于全书之首,且增加为8门之多,可知马氏对经济的重视更超过杜氏、郑氏.《通典》之《礼典》100卷,占去全书1/2,而《通考》之《社郊考》则3门才60卷,不及全书1/5.又《兵考》一门,详列古今兵制沿革,使《兵典》只叙用兵方法的偏差得到改正.这些都是《通考》的优点.   马端临是古代进步的史学家之一,他发展了杜佑所创立的新史书体裁,即以事类为中心叙述历史发展的典志体,又推进了郑樵所倡导的会通之义.《通考》与《通典》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扩大和提高;《通考》与《通志》相比,《通志》只做到旧史书的粗略总和,《通考》则予以重新组织,表达了若干新思想、新看法.如商鞅变法和杨炎的两税法,对古代封建社会发展均具有重大作用,马氏明确指明其重要历史意义,而不因自己对二人的否定态度而否定其经济政策.又如五代时期,参加过唐末农民起义的张全义,对恢复洛阳一带经济生产起过有利作用,欧阳修作《五代史记》,因他出身于“群盗”,仅略记数语.而马端临不仅详记其事,而且加按语云:“全义本出‘群盗’,乃能劝农力本,生聚教诲,使荒墟为富实.观其规划,虽五季之君号为有志于民者,所不如也.贤哉!”作了有力的颂扬.   马氏著此《通考》,在《自序》中反复说明,一方面为续补杜佑《通典》天宝以后之事迹,一方面要配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略如纪传体史书中的纪和志.总起来说,是使“有志于经邦稽古者,或有考焉”.这就形成了这部书的消极面,虽有同情人民之处,但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立言.又因全书规模宏大,某些部门便容易失于疏略,如《职官考》全录《通典》之文,于五代部分则叙述寥寥;又如《经籍考》内容虽丰富,而主要依据不出于晁公武、陈振孙二家,自不能完备;《舆地考》多本于欧阳《舆地广纪》一书,无甚订补.   因此,历代学者对二书的看法是:《通典》以精密见称,《通考》以博通见长,各有独到之处,应互相参证而不可偏废.《四库提要》论之云:“大抵门类既多,卷繁帙重,未免取彼失此.然其条分缕析,使稽古者可以案类而考.又其所载宋制最详,多《宋史》各志所未备,案语亦多能贯穿古今,折衷至当.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赡实为过之,非郑樵《通志》所及也.”《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又都以“通”字为书名,故后人合之称为“三通”.“三通”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行的刻本为清乾隆年间在武英殿校刊的三通合刻本,附有考证,其后复刻者多以此为底本,重要者为江西崇仁谢氏及浙江书局等本.通志》,南宋郑樵撰。是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自三皇五帝到隋。《通志》全书200卷,有帝纪18卷、世家3卷、后妃传2卷、年谱4卷、略52卷、列传106卷、载记8卷、四夷传7卷,500多万字。在典章制度方面突出。

军训简述?

1、大学军训中队列练习是军训重头戏,它包括:立正、稍息、停止间转法、行进、齐步走、正步、跑步、踏步、立定、蹲下、起立、整理着装、整齐报数、敬礼、礼毕、跨立、半夜拉练等等。在军训过程中,像站军姿、走正步这样的简单动作会机械地重复几百次。

2、训练军体拳、匍匐前进、紧急集合、队列汇操、编方队、合练、汇报表演等科目。

简述soap?

S(Subjective):即主观性资料,包括患者的主诉、病史、药物过敏史、药品不良反应史、既往用药史等;

O(Objective):即客观性资料,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各种生化检验值、影像学检查结果、血、尿及粪培养结果、血药浓度监测值等;

A(Assessment):即临床诊断以及对药物治疗过程的分析与评价;

P(Plan):即治疗方案,包括选择具体的药品名称、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间隔、疗程以及用药指导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