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第五章:民族运动的递进(学术综述)

义和团-第五章:民族运动的递进(学术综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义和团-第五章:民族运动的递进(学术综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第五章:民族运动的递进(学术综述)


一、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一种观点以汤志钧为代表,认为19世纪末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清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依靠光绪皇帝来推行改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这种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思想潮流,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然而就其变更的性质而言却是改良主义的”(汤志钧:《戊戌变法与改良主义》,《学术月刊》1982年第2期)。另一种观点认为 “戊戍维新是中国资产阶级在十九世纪末发动的一次爱国救亡维新运动,说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尚可,说是一次改良主义运动则是不妥的” (金德群:《戊戍变法不是改良主义》(《文汇报》,1980年7月18日)。
二、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起因问题。传统的说法是袁世凯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假意和维新派周旋,另一方面投靠旧党。在谭嗣同深夜拜访以后,当天乘火车回津,向荣禄告密。八月初六日晨,慈禧太后临朝训政,囚禁光绪帝,捕拿维新派,百日维新遂告失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发表文章,对这一史实提出质疑。房德邻认为,政变发生的时间是八月初六,原因主要是御史杨崇伊的密折。袁世凯虽然告密,但是在政变发生之后。并提出了“政变经历了一个过程”的观点(《戊戌政变史实考辩》,载胡绳武主编《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戊戌政变真相》,《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2005年,茅海建出版《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三联书店出版),依据丰富的档案史料,考证了戊戌政变的发生问题,提出:戊戌政变是一个过程,是由相关的诸多事件组成。它“起始于七月十九日光绪帝未依当时的政治游戏规则,即先请示慈禧太后,而是独立地决定罢免礼部六堂官。……开懋勤殿、设议政官,即光绪皇帝企图重用康有为及其党人,引起了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政治对立。……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突然回西苑,事起于御史杨崇伊的密折,而密折中最能打动慈禧太后之心的,是伊藤博文次日的觐见。……戊戌政变虽未因袁世凯告密而发生,但袁世凯告密的消息传到北京,大大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慈禧先是整肃了光绪身旁的太监,接着于八月二十三日起软禁光绪。
三、关于义和团组织的起源。历来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起源于白莲教与其他民间教派,其发展脉络是白莲教——八卦教——义和拳、神拳、红砖会——义和团(陈湛若:《义和团的前史》,《文史哲》1954年第3期)。有的认为起源于民间秘密结社,他们认为“拳”与“教”有别,义和团起源于具有练拳习武传统的民间秘密结社,如大刀会、义和拳等(丁名楠:《义和团评价中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81年第1期)。有的认为起源于民间习武团体。义和团是“以村落为基地的习武团体”,而白莲教等教派,是在义和团发展时加入并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振江:《简明中国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路遥、程歗则指出:义和团组织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民间秘密结社和教门分别行动和发生交融的结果(路遥等:《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出版;路遥:《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中的民间秘密教门》,《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美国学者周锡瑞在《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中则从民间文化习俗及区域政治经济的角度考察义和团的组织,说明在鲁西南,大刀会起主导作用,而鲁西北神拳起重要作用(该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四、关于义和团的评价。上世纪50至60年代,人们对义和团的评价是一致的,即肯定义和团是反帝爱国运动。80年代初,有人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义和团是一个“奉旨造反”的运动,是一个“排外主义运动”(王致中:《封建蒙昧主义与义和团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反驳的意见认为,义和团的笼统排外、蒙昧主义属于反抗的方式问题,过分强调这些落后方面,完全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义和团”(孙祚民:《关于义和团运动评价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81年第1期)。陈旭麓则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出发,认为“多重的历史内容,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正义性,又决定了这种正义斗争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思想上是深沉的爱国主义与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相连;行为方式上是民族英雄主义与群体的愚昧并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近年来,研究者注意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研究义和团运动,如黎仁凯的《直隶义和团运动与社会心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研究了乡村社会中更为广泛的民间组织,如团练、联庄会、民间花会、水会等,注意到它们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表现。程歗在《社区精英群的联合和行动——梨园屯一段口述史料的解说》(《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由下层士绅、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民间组织领袖及乡村各色能人组成的“社区精英群”的概念,认为正是他们的联合和行动,蕴育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这些成果,标志着义和团运动研究的深入。
参考书目
1、王栻 :《维新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2、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3、吴廷嘉:《戊戌思潮纵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4、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年。
6、蔡乐苏,张勇,王宪明:《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7、廖一中:《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
8、【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9、【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路遥、程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
11、林华国:《义和团史事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2、苏位智、刘天路:《义和团研究一百年》,齐鲁书社,2000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1/544099.html

以上是关于义和团-第五章:民族运动的递进(学术综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