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祥-文祥“出入夷(敌)营”考辨

文祥-文祥“出入夷(敌)营”考辨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祥-文祥“出入夷(敌)营”考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文祥“出入夷(敌)营”考辨


在有关文祥的史料及诸多论著中,大都提及他“出入夷(敌)营”,与英法代表勇敢辩论,在1860年北京议和中发挥重大作用。但细检史料及档案,这一说法却没有明确的材料证明,大量材料反而证明,“备历艰险,出入夷营”的主要是恒祺等人。文祥主要是襄助奕䜣处理英法入侵北京带来的混乱局面,并商讨论抚议如何进行。主持抚议的钦差大臣奕䜣也未出入过夷营,甚至在议和定局之前,未与夷人见过面。因此,文祥“出入夷营,于夷人非分之求,侃侃直言,”折服夷人的说法,是移花接木、拼接他人事迹的结果。
文祥 恒祺 出入夷营
韦明,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在文祥的材料当中,有几句概括性的语言,提及他屡次“出入夷(敌)营”,与英法代表勇敢辩论,以自己三寸之舌,折服夷人。《文文忠公事略》载:“通商条约定,上以文祥出入夷营,备历艰险,于夷人非分之求,侃侃直言,折之以理,使心服。下部优叙。”①《清史稿·文祥传》亦称:“从恭亲王奕䜣议和,出入敌营,于非分之求,侃侃直言,折之以理。”②文字比前者稍少,只是由“夷营”变成了“敌营”。《清史列传·文祥传》中的相关内容与《文文忠公事略》基本一致,但其说也由“夷营”变成了“敌营”。因此,可以说,文祥“出入敌营”说出自《清史列传·文祥传》及《清史稿·文祥传》。
另外,清人朱轼所编《历代名臣传》中的《文祥传》③是对《清史稿·文祥传》的抄录。近人蔡冠洛所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的《文祥传》④,则是对文祥《国史馆本传》的抄录。
在有关文祥乃至晚清史的研究著作中,“出入敌营”这条材料引用比较广泛。台湾“清史编纂委员会”编《清史》,其中列传第173为《文祥传》,实为《清史稿·文祥传》的抄录:“从恭亲王奕䜣议和。出入敌营。于非分之求,侃侃直言。折之以理。”⑤因此这条材料在这部《清史》中没有变化。大陆这边,清史编委会编,苑书义、潘振平主编的《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四卷》,《文祥传》由王纪元、史桂生撰稿,其中引用了《清史列传·文祥传》中的说法:“文祥出入敌营,对英法侵略者的‘非分之求,侃侃直言,折之以理’。”⑥
张明林、华山主编的《大清王朝》第7卷《咸丰王朝》一书中,对文祥的介绍也是采用“出入敌营”说。⑦邵雍著《中国近代对外关系研究》一书,收录其一篇文章,题目为《文祥的对外应对》,其中也引用了“出入敌营”说。⑧著名传记作家高阳的《大清名妓李蔼如》(第262页)(又名《状元娘子》)一书中,持文祥“出入敌营”说:“咸丰末年,英法联军内犯,文宗仓惶出狩,留下恭王在京办理抚局,其实就是文祥在一手主持。出入敌营,与洋人多方周旋,颇知夷情。”⑨著名澳大利亚华人作家雪珥的《帝国政改——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一书也持“出入敌营”之说。⑩
由于文祥是晚清重臣,诸多传记类专著均对他有专节描述,如谢俊美所编《中国近代政治家》、黎明编《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故事(近代卷)》、杨剑宇编《中国历代宰相录》、王洁纯主编《沈阳少数民族》、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组编《中华正气》等等,基本上是对《清史稿·文祥传》的转写,自然均持“出入敌营”说。
吴民贵先生曾在1986年撰文《略论文祥》,此文应为历史学界研究文祥的第一篇论文,该文认为:“奕䜣因奉有‘未便与夷人相见’的朱谕,几乎一直坐镇大营。因此,‘出入敌营’、与列强频繁接触,直接交涉的使命,就理所当然地落在文祥肩上。”(11)
这条材料使用如此广泛,以致文祥“出入敌营”之说成为定论。然而仔细检索文祥的相关史料,文祥“出入敌营”竟与事实不符,或言文祥在咸丰十年协助奕䜣办理抚局时,根本没有出入过夷营,甚至在《北京条约》签订之前,文祥未与任何夷人见过面。而相关史料表明,“出入夷营”的另有他人。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细致考辨,以期有所澄清。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9/547280.html

以上是关于文祥-文祥“出入夷(敌)营”考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