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有几名昏君?
秦朝有俩代明君一代昏君,明君是秦始皇嬴政和秦三世嬴子婴、昏君是秦二世嬴胡亥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国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 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
秦国七代虎狼之君?
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
一、秦孝公
秦孝公时期之前,秦国历经几代动荡,国力被极大削弱,河西地区被魏所夺。其父献公即位后,割地、安境、修养生息与发动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地区,但并未如愿便去世。并且此时的秦国地处偏僻,被六国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所以,此时的孝公此时的任务就是让秦国变强,变富,收回河西之地。
由此,便有了此后的孝公重用商鞅,实行了商鞅变法。而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百姓富裕。在马陵之战十万魏军精锐被歼,大将庞涓战死后,秦国抓住机会,夺回河西失地。
二、秦惠文王
这个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已经变强。而此时的六国看不得秦国变强,便合纵攻秦,此时的惠文王的任务就是瓦解六国联盟,守住秦国变法之后的强大。于是,惠文王采纳谋士张仪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联盟,破掉了六国的合纵。
三、秦武王
虽然秦武王,在位只有三年,但是武王的贡献也是极大的。“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从此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武王的志向,此时他的任务也就是东进中原。而且武王也不负众望,取得东出之地宜阳,打开了秦国的东出大门。武王在位时期,还有一大功绩就是平定蜀乱。
四、秦昭襄王
昭襄王,历史上在位最长事件最长的君主之一,在位56年。此时的秦国已经强大无比。他的任务就是继续东进,灭掉六国主力。其先用魏冉为相,后用范睢为相,重用名将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在长平之战中,活埋赵军45万。采用范睢远交近攻之略,破掉六国攻秦。
五、秦孝文王
孝文王能得到王位也是极其幸运的,但是他又是极其悲催的。幸运是因为老爹昭襄王活的太久,把他的大哥,当时的太子给熬死了,这才轮到他当太子。但是,他的悲催之处就在于好不容易把老爹熬死了,结果刚上位三天就死了。但是由于他在位三天没有大功也没有大过,暂且把他比作一位明君。
六、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干了两件大事。一是重用吕不韦,建立了东郡,切断了六国南北合纵攻秦的道路。还有就是利用燕赵之间的矛盾,攻占了赵37座城池,更加削弱了赵国。
七、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灭韩赵,在灭魏楚,最后灭燕齐,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开创了帝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清朝为什么没有出现昏君?
清朝十二位皇帝,同治和光绪是傀儡,宣统当了三年皇帝才六岁,没有执政能力,剩下的共九位,这九位中,能力有高下之分,既便能力低下,皇帝当得不咋地,但都能尽力而为,其根本原因和家风有关系。
古代有很多家风好的家族,传承几百年不衰,像大家熟悉的曾国藩他们家,至今为止良好的家风传承了两百多年,出了上百位名人,这就是家风的力量。
那么爱新觉罗家族的什么家风使清朝不出昏君呢?四个字“选贤任能”。皇帝就是他们的家长,他们选皇帝的首要条件就是贤能,这才保证了大清不出昏君。
清朝之前汉族政权,包括汉、唐、宋、明,在皇位传承上都实施嫡长子继承制,谁继承皇位,不是人说了算,而是天说了算,这种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皇位传承引起的争斗,但是天定的嫡长子,瞎子瘸子都可以当皇帝,无法保证最合适的人继位,因此昏君出现成为必然。
清朝的开创者努尔哈赤留下了“贵族公推制”,这样一个选举接班人的制度,皇太极和顺治都是通过这种制度推举出来的。虽然顺治继位还未成年,但是多尔衮这个贤明之人能当上摄政王,成为大清的实际掌权者,不是能力平平的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当皇帝,这也是大清贵族的共同意愿。
再看康熙,他是遗诏继承皇位的,但是康熙不是长子,康熙的哥哥福全有眼疾,而且没有康熙聪明,顺治和孝庄太后经过认真商议后选了康熙,实际上还是“选贤任能”。
康熙向汉族政权学习,采取“嫡长子继承制”,没有成功,闹出个“九子夺嫡”,把康熙折腾够呛,最后废了太子胤,采取了“默定储君”,默定还是要选最合适的人当皇帝,康熙说得很清楚,“我一定给你们选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新君!”
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吸取康熙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个“秘密立储”制,立新君由老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皇位传承事关祖宗基业千秋万代,从意愿上,老皇帝不可能选个败家子接班。自乾隆至咸丰都是“秘密立储”定新君,虽然受老皇帝眼力限制,所选接班人不见得是最好的,但基本不出大格。
清朝以“选贤任能”为条件确定继承人,实际上是社会制度的一大进步。现代社会,采取民主选举形式来确定国家最高领导人,有昏庸的吗?
古代社会是家天下,爱新觉罗家族的家风,就是大清的国风,“选贤任能”的家族制度也就是大清的国家制度,是这一制度保证了清朝不出昏君。
秦国自秦孝公到秦始皇的150多年,为什么没出过1个昏君?
秦国自秦孝公到秦始皇的150多年,为什么没有出过一个昏君?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也并不准确,因为秦国的明君并不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而是从秦献公开始的。
因为秦国的改革是从秦献公开始的,正是有了秦献公改革奠定的基础,商鞅变法才会既成功又彻底。
尤其是秦献公废除了人殉制度,而代之以陶俑陪葬,才保证了秦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当然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看到兵马俑,也是因为秦献公的功劳。
所以又可以说秦献公是秦国强大的第一世,当然也是名副其实的明君。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自秦孝公开始一直到秦庄襄王的六代君主,也是后世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中的六世。
那么这六世中究竟有没有昏君呢?
这要取决于个人对明君的定义,如果当政期间没有重大的政治失误,作为评判标准的话,那么秦国,这六世中确实没有昏君。
但是如果以在为政期间的做出超凡功绩来定义明君的话,这六世中并不是没有昏君。
究竟是哪位群主不能算作明君呢?不要着急,我们逐个分析这6个君主。
第1位,秦孝公,关于此人大多数都比较熟悉,他也是当之无愧的明君,因为他任用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可以说是为秦国开了帝业。
第2位,秦惠文王,说到这位君主,很多人认为他杀了商鞅,就不算明君,其实不然,因为商鞅是必死的,只有商鞅死,才能维持变法的继续,也可以说商鞅是政治的牺牲品。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重用张仪等人,多次粉碎了六国和纵进攻秦国的意图,并且把巴蜀之地纳入囊中,为秦国开辟了稳定的大后方,可以说亦是明君。
第3位,秦武王,这是一位喜欢与人比力气的主,也正是因为此项爱好,在位仅仅三年就被巨鼎砸死,但这并不是说秦武王没有功绩,他打通了三川,为以后秦灭周室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也是明君。
第4位,秦昭襄王,这位在位近半个世纪的英主,自然也是明君,他重用白起,最大削弱了山东六国的有生力量,任用范雎,实施远交近攻,为秦灭六国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是明君中的战斗机。
第五位,秦孝文王,你是不是对于此人比较陌生,这是当然的,因为此人做了一辈子的太子,等到秦昭襄王死后,他当上秦王之后,没几天也死了,可以说他在位期间,没有任何功绩而言,不能算明君。
第6位,秦庄襄王,说他在位期间没有功绩,但他又重用了吕不韦,尤其生了一个秦始皇,至于秦始皇是不是他的儿子,我不敢说,姑且当是吧,所以秦庄襄王算半个明君。
关于秦王政继位之前的七位君主,飞鱼都做了描述,那么你认为这些人都是明君吗?
为什么有些人吹捧清朝无昏君?既然没昏君又是怎么一步步灭亡的?
第一,清朝灭亡的原因。
核心原因不是什么辛亥革命。而是满清自己断了自己的基础。
满清入关,真以为200万八旗就能统治全中国了?
满清实与汉族士绅达成了联盟关系,当时的中国,80%人口生活在乡镇基层,统治者是士绅。明白了嘛?
1905年,满清废黜科举,这本来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但又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的文官选拔规则。加之1907年丁未政潮汉族清流官员惨败,预备立宪的皇族内阁又让立宪派绝望,所以汉族士绅在北方大多选择支持北洋,南方士绅转向本地。
满潜的政治基础已经崩塌。
你以为保路运动是革命党弄出来的?
是清政府推动铁路国有政策,又不退那点股金造成的。四川湖北士绅造反,进而导致整个南方士绅对清政府充满警惕,甚至公开支持革命党。士绅造反,可比太平天国厉害多了。
第二,关于昏君问题。
可别说什么清朝没有昏君。
知而不改,就是昏君。
康熙不清楚西方科学的威力?乾隆不清楚和贪污的危害?道光不清楚八旗已经残废了?慈禧不清楚不变革就活不下去?
都清楚,都知道。
但是,满清八旗本就只一小部分,屁股坐在八旗总代理人位置上,就不可能违背八旗的核心利益为中国的发展尽心。别说慈禧扼杀了变法,就是没有慈禧,光绪掌握权力大搞变法,同样会被八旗贵族发动政变给弄死掉。
秦国统一六国前七代明君?
秦孝公。
嬴渠梁,在位24年。
秦惠文王。
嬴驷,在位27年。
秦武王。
嬴荡,在位4年。
秦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
秦孝文王,嬴柱,在位3天。
秦庄襄王,嬴柱,在位3年。
秦始皇,嬴政,在位37年。
为什么清朝的皇帝没有昏君?
为什么清朝的皇帝没有昏君?
不知道这个昏君的概念是什么,或者说要什么样的才是昏君?
嘉庆年间发生过一件大事,天理教的那些个P民们,在京郊起义,一直打一直打,打进了紫禁城下,在太监内应的帮助下,一直打到了隆宗门,并展开了激战,虽然战事被平息,但有一根箭箭头,留在隆宗门匾额上了。事后,嘉庆皇帝下了一道罪己诏,说自己遇到的这事,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这个似乎和明君也扯不上关系,历朝昏君都有,但能被P农打到这种地步的,没有过。
道光时代,跟英国人打了两年仗,英国在哪里?大家都不知道。
咸丰把英法两国的使节抓起来,打死了,英法两国大怒,开战,这个明君只好逃跑,仗都打完了,也没敢回来。
同治帝得了一种羞羞的怪病,十九岁就死了。虽然官方说法是天花,但没几人相信。
光绪时代的鸡蛋价格是个谜,所有人都知道那就是个几文钱的东西,可是皇帝一直认为是三十多两才有四个,重要的是,没人敢说真话。
慈禧没称帝,不过也差不多了,敢叫日月换新天,对十一国宣战的气势,实在是佩服之至。
好吧,如果这些都不算昏君的话,咱们就选择性无视吧。
清朝的皇帝,乾隆以前,还算可以吧。康熙小小年纪开始,做下的大事,还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晚年有点糊涂,但好歹算是选了个雍正继位。雍正没什么大才,但胜在勤快,基本上是属于累死的。乾隆可能比较聪明,运气也不错,有祖、父两辈的积蓄打底,装饰他的太平天下,也算于大一统有功,但玩得太嗨了,清朝到了他晚年时代,已经步入晚年了。晚年的他,可以算得上一个昏字了,思想保守,妄自尊大,闭目塞听,君臣们全都在大国的迷梦中醒不来,错失发展良机,贻误华夏几百年。
当然了,清朝的昏君,哦不,庸君比其他朝不会少,当然也不会多,其实都差不多的。一直以来清选择继承人的制度,不是盲目的以嫡以长来定,而是择贤而立,虽然都不算很强,但也是矮个子里的高个了,像晋惠帝那样完全凭出身就能当皇帝的白痴的现象就没有产生。其二呢,也是清朝对皇子的教育算得上很用心,从早上四点开始,就要起床读书,勤能补拙,也算是减少了一部分昏君的数量了。
当然了,咱们也得说句实在话,历朝历代的帝王,真正能打能防碾压同级又能写会算的超级好苗子,那是极少数,绝大部分还是资质中等。不过呢,其他的朝代皇帝的权力多少受到约束,比如明朝也出了不少奇葩皇帝,但明朝有内阁,就算皇帝不上朝也没关系,可是清朝不行啊,清朝的皇帝一人说了算,碰上厉害的能人还好说,大家跟在P股后面就行了,可是出了个无能的,那就是群龙无首糟透了!
君王不昏,臣民们昏了。所以,国门一开,两眼一抹黑。(文/宛如清扬)
咸丰帝为什么是昏君?
咸丰皇帝清文宗(1831~1861),爱新觉罗.奕,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1850~1861年在位。即位不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在位期间,签订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61年病死热河。这位清朝的第九代皇帝,自幼体弱多病,面如黄土,素有咯血的痼疾。幸得御医指点迷津,说鹿血可治此病。于是在宫中养鹿一百多头,随用随取,极为便利。鹿血也因此成了他苟延残喘、须臾不能离开的救命良药。可见,咸丰除了是一个病秧子之外,懦弱无能是他一生的写照。 咸丰身材不高,比较瘦。继位之前,他还算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但是当了皇帝之后,他恶习就显露出来了。
他一生做错了太多的事情,就连死了也害得我们家跟着受牵连。1861年的时候,英法联军通过通州,已经攻到了北京,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咸丰却表现得又怕又惊,毫无办法。最后只好带着慈安、慈禧以及肃顺等一班人马,连夜逃离京城,赶到承德,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热河避祸。虽然害怕成这样,但国难当头之时,咸丰依旧终日纵情于声色之中,以致于咳血突发。没想到,这次咳血之后不久,咸丰就死了。死就死了,还给历史留下一个笑话,“‘龙’非得到热河‘洗澡’,最后终于烫死了。”
他20岁登基,在位只有短短的11年。虽然他是清朝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但他给整个国家并没有带来什么平安,招来了八国联军不说,就连祖宗留下的一点基业也几乎丧失殆尽。
他20岁继位,年龄不算小了,但是除了声色犬马外和丧权辱国的条约外,他的政绩几乎为零。当初老祖宗顺治6岁登基,14岁亲政,亲政之后就处理了睿亲王多尔衮;康熙8岁继位,14岁亲政,不久,即智擒鳌拜。康熙18岁的时候,下了一个诏令,号召满洲王公贵族要学习骑射,学习文化;康熙20岁时候,亲自主持平定三藩之乱,战争结束时他才28岁,接着统一台湾,反击沙俄侵略,两次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并且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与老祖宗相比,咸丰简直就算一个“败家子”。 最后经过一系列的考量,道光还是选择了咸丰作为继承人。有人这么说:咸丰做皇帝,错不在他自己,而是在道光。因为道光在选皇太子的时候,没有考虑德才兼备,只考虑到了德而没考虑了才。但实际上咸丰后来在德的方面做得也是不够的。其实咸丰这个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是一位很不称职的皇帝。
在今天看来,说咸丰不称职,是因为作为大清江山的统治者,并没有好好守住江山。但是历数历代王朝,并没有哪一个皇帝让国家陷于如此的内忧外患的境地。咸丰是第一个。他让整个国家元气大伤,其中最让他头疼的就是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和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位在位只有11年的皇帝,却改变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他这就是个败家子。本来面对内忧外患,他应该挺身而出,但是作为一国之主的他却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之时,逃之夭夭。为此,北京城险些被生灵涂炭,而圆明园则被大火焚烧,当时的百姓也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从这些方面来看,今天说他平庸也只是因为人们的心情早已经冷静下来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咸丰皇帝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昏君。
唐德宗为什么会称为昏君?
唐玄宗以后,是肃宗、代宗、德宗三个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特别是唐德宗错得最厉害。
用死人守城
有一次,一个无知的妄人对唐德宗说,白起告诉他,吐蕃将要入侵,白起能够替国家守卫西边。
那时候,吐蕃侵扰边境是常事,唐朝守边的将士把吐蕃军队赶走也是常事。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离德宗时代都一千多年了,他怎么能替唐朝守卫边境呢?这分明是骗人的鬼话,唐德宗听了却感到很合口味,要在京城里建立白起庙,来颂扬白起的功劳。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唐德宗一向妒嫉建立了功勋的将帅,所以要用一千多年以前的白起来贬低当代的功臣。
认庸臣为能臣
又有一次,唐德宗和另外一位大臣议论到卢杞。
卢杞是和李林甫、杨国忠一样坏的奸相,他出的主意没有一件不误大事。
对这样一个人,唐德宗居然说:“卢杞小心谨慎,我说的话他都听从。他没有学问,不能和我辩论,我觉得我的才能比他大得多。”这些话反映了这个昏君的自以为是,更暴露了他对正直的大臣的猜忌心理。
喜欢钱财的皇帝
为了躲避吐蕃进犯和朱呲叛乱,唐德宗两次逃到奉天,还逃到了汉中,过了一段比较艰难的日子。他没有从中总结出应有的教训,却总结出了必须贪财的经验。所以他回到长安后,就拚命地聚敛财物。那些节度使和地方官,把从老百姓身上剥削来的钱财,拿出一小部分“进奉”给德宗,来讨他的欢心。有的按月进奉,叫做“月进”;有的按日进奉,称为“日进”。他每年收到的进奉钱,多的时候有五十万贯(一千钱为一贯),少的时候也有三十万贯。
这还不够,唐德宗还兴起了“宫市”。什么叫宫市呢?就是皇宫里需要什么东西,到市场上去购买,不按照市价付款,只随便给几个钱,这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派遣几百名宦官,称为“宫使”。专门干这件差事,这些宫使在长安闹市游街窜巷,看到好东西拿了就走,卖主不敢追问。所以市民和商人看到宫使来了,就像碰到强盗一样地担惊害怕。当时的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卖炭翁》的诗歌。形象地描写了宫市的一个场面。一个穷苦老翁,冒着风雪严寒,拉了一牛车柴炭到长安来卖。“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两骑翩翩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缝,系向牛头充炭值。”宫使强取豪夺、卖炭翁受害的情景,真是被揭露得淋漓尽致。通过白居易的诗歌我们对唐德宗的“宫市”就完全了解了,对唐德宗这个昏君也一清二楚了。
码字不易,谢谢关注
秦国樊无姬怎么叛秦的?
秦国将领樊於期,和长安君成娇带兵做蒙骜的后援,得到消息,前方战事不利,知道此次这一仗很难打。加之,平时和吕不韦有矛盾,就借机谋反,挑唆成娇,说秦王政不是先王的儿子,你成娇才是先王的亲生儿子,长安君成娇年轻不懂事,就和樊於期一起发檄文,举兵反叛。
樊於期和成娇的部队被击溃,成娇被杀,樊於期逃亡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