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两朝帝王? 哪朝帝王姓荀?

夏商两朝帝王?

夏朝帝王,夏朝,有夏鲧,夏禹。夏启。商朝有,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

哪朝帝王姓荀?

古代没有帝王姓荀的,四百多个中国皇帝里,所有朝带姓氏都没有姓荀的

金朝历代帝王排名?

1.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068年1123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东南阿什河,女真族酋长,金国建立者。12世纪初统一各部,并消灭辽国。谥号武元皇帝,死后葬于和陵,后改名睿陵。

2金太宗姓完颜吴乞买,汉名晟。 1123年即位在位12年。太祖的四弟,即位后,继续进行灭辽战争,1125年,消灭辽朝,死于1135年,时年61岁。

3金熙宗完颜,(天辅三年正月十七甲子日11119年2月28日-皇统九年十二月初九丁巳日 儒略历1150年1月9日),金朝第三位皇帝(1135年2月10日1150年1月9日在位)。女真名合剌,汉名,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嫡长孙,其父为金太祖嫡长子完颜宗峻、母为蒲察氏。在位15年,终年31岁。

4海陵炀王完颜亮(1122年2月24日~1161年12月15日) 即金废帝,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中国金代第四位皇帝,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杀人狂,是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孙,完颜宗干次子,母大氏,史称海陵王。1161年九月,完颜亮在南宋境内的瓜州渡江作战时死于内乱,时年四十岁。

5金世宗完颜雍(11231189),原名完颜褒,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1189在位)。女真名乌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孙,海陵王完颜亮征宋时为辽东留守,后被拥立为帝,在位29年,他死后谥号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庙号世宗,葬于兴陵。

6 金章宗完颜(公元1168-1208年),小字麻达葛,世宗完颜雍孙,完颜允恭子,世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9年,病死,终年41岁,葬于道陵(今北京市房山县大房山东北)。

7卫绍王完颜永济。金世宗第七子。卫绍王死于1213年,时年61岁。

8金宣宗完颜(公元1163-1223年),初名吾睹补,又名从嘉。世宗完颜雍长孙,卫绍王侄;金朝第八代皇帝。公元1223年12月,宣宗在内外交困中走完了他的一生,病死于南京。死后的庙号为宣宗,谥号为圣孝皇帝。

9金哀宗完颜守绪(1198年-1234年2月9日)金国第九位皇帝(1224年1234年在位)原名守礼,女真名宁甲速,金宣宗第三子,母明惠皇后王氏。哀宗在位十年,国破后自缢而死,终年37岁。

10 金昭宗完颜承麟(?-1234年2月9日【儒略历】),通称金末帝,又称金后主,金国末代皇帝,女真名呼敦。原为金国将领,天兴三年正月己酉(儒略历1234年2月9日),金哀宗不欲做亡国之君,遂将帝位传予他,于下旨传位翌日举行即位大典,据史学家推测,完颜承麟在位时间不足半天,更有说指出在位时间不足一个时辰,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各朝的民族?

一,从夏朝到秦朝

夏朝。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根据众多的史料记载,大禹是羌族人。《新语术事》云:“大禹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鲧娶于有莘氏,……产高密(禹),家于西羌”。《盐铁论国病》亦云:“禹出西羌”。不过,这个不需要惊讶,因为华夏族就是从羌族中分裂而出的。羌族是游牧在青、甘肃和黄土高原一带的民族,图腾为羊。后来其中一支进入了渭河流域,发明了旱作农业,成为炎黄族,也就是华夏族前身。

商朝。商朝的建立者属于东夷族,古代的华北平原、山东半岛、辽河流域都属于东夷族的活动范围,其图腾为鸟。东夷族传说中的祖先是太昊、少昊,他们创造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人极有可能是从西辽河一带迁徙而来的,这里的红山文化和殷墟文化有一定的关系。而殷墟文化之前的二里岗文化、郑州商城文化都属于早商文化,二里头文化有可能属于先商文化。

夏商局势

周朝。周朝的建立者是华夏族,也就是炎黄的后代。在周朝时期,周人已经完全脱离了游牧状态,成为农耕民族,他们自称是夏人,而商朝称他们为“周”,意思是种田的人。在甲骨文中,周就是田地的形状。在周朝西北地区,还有大量比较原始的羌族,他们和周人有血缘上的关系,但是在文化上早已生疏,被称为“西戎”“北狄”。而周人又将东方的民族称为东夷,南方的民族称为“南蛮”,形成了华夷之辩。

古代各朝排名?

古代各朝代排名

夏、商、周、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对于古代朝代的历史排序,现在存在一些争议,辽西,夏金这几个国家是和宋朝在同一时代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并不能把它们列在古代朝代序列当中,他们没有形成稳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没有真正融入到中原文明中原地区的文化当中,现在排列古代朝代顺序都是按照中原地区建立政权为主。

中国各朝顺序?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各朝各代朝服的来历?

春秋战国时的朝会之服,大多用黑色布帛制作,其形端庄方正,因称"玄端"。和玄端配套的首服是委貌,这是和皮弁造形相似的一种冠饰,只是不用鹿皮,而代之以黑色缯绢。因为这种朝服是用委貌和玄端组成的,所以"委端"就成了朝服的代名词。

  唐代文吏服饰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仍跟上传统,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却有了新面貌,并且成为了后代服色制度的另一个传统。因此这是服饰史上的重要时代。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朝服的记载

  《春秋谷梁传僖公三年》:"阳谷之会,桓公委端笏而朝诸侯。"晋范宁注:"委,委貌之冠也。端,玄端之服。"唐扬士勋也解释说:"谓之玄端者,其色玄而制正幅无杀,故谓之玄端。桓公会诸侯,因使诸侯朝己'故服朝服也。"也有将"委端"两字倒过来,称作"端委"的,如《左传昭公元年》:" 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 西汉君臣朝会之服也用黑色,只是在领袖部分缘以绛边。曾经因为替妻子画眉而名噪天下的汉京兆尹张敞说过:"敞备皂衣二十余年,尝同罪人赎矣,未闻盗贱起也。"他所说的"皂衣",就是指朝服。"备皂衣二十余年",就是说当了20余年的官。可见西汉时,尽管祭服制度不甚完备,但朝会之服仍有章可循。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有个名叫田恬的武安侯,穿着一件名叫""的衣服上朝,结果被汉武帝怒斥为"不敬",尽管他身份不低,结果还是被免去了侯爵。为什么汉武帝会为了这件事大动肝火呢? 是一种什么服式?它与朝服有何不同?要说明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谈一谈当时的服装形式。

  在周代以前,中国的服装主要采用一种形制,即上衣下裳制,那时的服装不分男女,全都做成两截:一截穿在上身,称"衣";一截穿在下体,称"裳 ",裳的形制有点像后世的围裙。在 裳的里面,虽然也穿有裤,但当时的裤子没有裤裆,也无裤腰,只有两只裤管,穿时套在腿上,用带子系缚在腰间。阴私部分则全靠裳来遮挡。到了春秋战国时,中国社会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服制,将上衣下裳合并起来,做成一件服装,名叫"深衣"。由于衣裳被连为一体,一个新的问题随之出现,即衣襟和下摆的处理关系。过去衣裳分制,衣、裳、裤三者各司其职,衣襟与裳裾(下摆)各不相干;现在连属为一,去掉了围裳,下体部分就不容易处理:如果在下摆两边开叉,难免会将遮蔽不甚严密的下体暴露在外:如不开叉,又势必影响走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人们采用了"曲裾"相掩的办法,即将衣襟接长,形成三角,穿时绕在身后,用带系结,从背后看上去好像一个燕尾,这样即便于举步,又无露体之虞。与传统的上衣下裳相比,深衣的穿著要简便得多,而且也更加适体,所以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不分男女尊卑,均喜穿著,有时甚至还用于朝会。

  《礼记玉藻》中就有"朝元(玄)端,夕深衣"的记载,意思是说早朝为大礼,一定要用玄端朝服,到了夕朝,就可采用轻便一些的深衣。 进入汉代以后,人们的内衣渐趋完善,特别是裤子,也采用裤裆,这时的深衣若再用曲裾绕襟就没有必要了,所以人们采用了直裾--即衣襟相交至左胸后,垂直而下,直至下摆。这种直裾之服就叫""。 出现在民间,最初只用作便服,武安侯田恬为了赶时髦,意然穿著它谒见皇帝,这种既没有围裳遮蔽,又没有曲裾遮掩的服装在汉武帝眼里,当然是"不敬"之物了。

  朝服的用途及制作

  朝服虽然可代替祭服用于祭祀,但主要用途还在于朝会,它是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周代已有朝服。《周礼春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视朝,则皮弁服。"皮弁服就是最早的朝服。这种衣服多采用细白布制成,衣裳分制,下裳也用白色。和这种衣服相配套,头上也戴白色的冠帽:其制为尖顶,造型像两只手掌相合,名称叫"弁"。

  制作弁的材料,通常用白色鹿皮,所以又称为"皮弁"。皮弁之服不仅用于天子,士以上的男子觐见君王也可用之。由于衣裳采用白色,素而无纹,不能辨别各人的身份,所以特在皮弁上加以区分。具体做法是在皮弁上加以玉饰,天子用五采玉;侯、伯、子、男用三采玉;卿大夫用三采玉;士一级则不用玉饰。另外在玉饰的数量上也有些区别。以示尊卑。

  卿士退朝以后回到府邸,如果要自己听朝,即朝见比自己身份低的人,则不能再著皮弁之服,而要换上一种"缁衣",即以黑布制成的朝服。《诗经 郑风缁衣》中即有"缁衣之宜兮。"的说法。考虑到人们在读《诗经》时对这句话较为费解,所以汉代的毛亨特地加以注释:缁,黑色,卿士听朝之正服也。"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则说得更加明白:"卿士朝于王,服皮弁不 服缁衣,退食私朝服缁衣,以听其所朝之政也。"

南朝各朝统治时间?

南朝(420-589),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南方建立于建康(今南京)的四个朝代的总称。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刘宋取代东晋,在中国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与鲜卑人或鲜卑化汉人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对峙。南朝统治期间,中国南方取得了很大发展。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朝宋420年479年

南齐479年502年

南梁502年557年

陈朝557年589年

南朝宋:420年,东晋权臣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于他,刘宋建立,南朝开始。末代皇帝是顺皇帝刘准,年号升明(477-479)明帝三子。479年 兰陵萧氏出身的萧道成取代刘宋自立。

南齐:齐高帝萧道成借鉴了宋灭亡的教训,建立南齐政权后以宽厚为本,提倡节俭。他共在位四年。至东昏侯萧宝卷时,因其疑心过重,几乎将朝内大臣全部处死。这样一来齐的江山又被动摇了。公元501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废掉东昏侯,另立齐和帝萧宝融,502年萧衍废掉齐帝自立,结束了齐的统治,建立南梁政权。

南梁:梁的建立者萧衍是南齐宗室,他擅长文学,499年被任命为雍州刺史,他乘齐朝廷内乱,发兵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萧衍是为梁武帝,共在位48年,是南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在武帝时期,北魏已经衰落分裂为东魏、西魏,再无能力对南方形成威胁。这本应为南方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武帝却昏庸无能,迷信佛教,纵容大臣剥削人民,却又以自己节俭为借口,对一些忠臣的建议置之不理。公元548年,投降梁的东魏大将侯景倒戈。他以武帝从子萧正德为内应,攻建康。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时,梁武帝早已饿死于城中,其子萧纲即位,是为梁简文帝。公元551年侯景杀死简文帝,因此梁已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公元557年,在讨伐侯景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陈霸先灭梁,建立陈。至此梁宣告灭亡。

南陈: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朝,是为陈武帝。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注定是短命的。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陈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北朝趁虚而入占据大片土地,陈的统治被局限于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公元583年陈宣帝卒。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派晋王杨广灭陈,结束了中国西晋以来(317-589)的分裂局面。

各朝长城长度变化?

明长城长度为大约6300公里,汉朝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到汉宣帝,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秦长城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的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各朝皇族起源之地?

秦王朝。秦氏,天水郡。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姓是用来别婚姻,而氏是用来别贵贱。故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庶人无氏则称姓。除了极少数的诸侯国,有氏在得国之前外(如齐、楚等);其他绝大多数的诸侯国,都是有氏在得国之后。所以,大多数诸侯国都是以国为氏(如吴、郑、鲁、卫、秦等)。秦国的先祖非子,因替周王室养马有功,而被周孝王分封在秦邑(今甘肃天水),非子便以其封邑为氏,此为秦氏的最主要来源。而天水郡(汉朝以后的行政区划)也成为了秦氏最显赫的郡望

两汉、南朝宋。刘氏,彭城郡、南阳郡。刘氏源於春秋时期晋国范氏的别支,彭城郡为刘邦的故里。而在西汉的宗室中,被封在彭城的楚王刘交这一支脉也最为昌盛,刘裕就属楚王刘交的支庶。而南阳郡,为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

魏王朝、曹氏,谯郡。曹氏的最主要来源为姬姓曹国,曹国的始封君为周文王的第六子曹叔振铎。谯郡为曹操的故里,故而也就成为了曹氏的郡望。

两晋王朝、司马氏、河内郡。司马氏源於官职,为主管军事的大臣。而两晋王朝的司马氏,为楚汉之际的殷王司马之后。司马原为赵将,因平定河内地区有功,又随项羽入关,而被项羽封为殷王,以王河内。前205年,楚汉相争,汉军攻下河内之地,并俘虏殷王司马,以其地为河内郡。次年,楚汉彭城之战,汉军大败,司马战死。然而,司马的子孙却在河内定居了下来,并渐成当地的望族。司马懿即为司马之后,为河内郡温县人。

南朝齐、梁,萧氏、兰陵郡。萧氏源於子姓,宋戴公的裔孙大心,因平定宋国内乱有功而被宋桓公封於萧邑(今安徽萧县),为宋国的附庸。西汉开国丞相萧何,即为萧叔大心之后。西晋时期,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一带,置兰陵郡,萧何的后裔多聚居於此。其后,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东晋王朝在江南侨置州郡,仍沿用其旧名,在今江苏省武进县一带,侨置了兰陵郡。南朝齐、梁的皇室皆出自於兰陵郡。在隋唐时期,兰陵萧氏仍是当时的望族,隋炀帝的萧皇后、唐高宗的萧淑妃皆是兰陵萧氏。

南朝陈、颍川郡、汝南郡等。陈姓为我国的第五大姓,分布很广,故其郡望也特别多。陈氏最主要的族源为春秋时期的妫姓陈国,为舜的后裔。南朝陈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其祖籍为颍川郡。

隋朝、杨氏,弘农郡。春秋时期,晋国有一支公族子孙,其食邑为羊舌,故以羊舌为氏。而在晋国灭掉杨国后,也将杨地也赐封给了羊舌氏。故而,羊舌氏有一别支为杨氏。如晋国名臣叔向,既被称为羊舌,也被称为杨。其后,晋国六卿家族互相兼并,羊舌氏被灭,杨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於弘农华阴,以其祖宗封地杨为氏。弘农杨氏被称为杨氏正宗,东汉名臣杨震、三国时期的杨彪、杨修、隋朝杨氏皆出自於弘农杨氏。

唐朝、李氏,陇西郡。战国末期,秦国有名将李信,迁徙到成纪(今甘肃东南),其后有西汉名将李广,李氏渐成为当地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注重门第宗望,“崔卢王郑”其时为北方四大姓。直至唐朝建立后,山东士族仍推崔氏为首,这引起了李唐皇室的极大不满,下令重新评定门第,便以李氏为首。其中陇西李氏、赵郡李氏与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并称为“五姓七望”。

后周、郭氏、太原郡。郭氏源於姬姓,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其叔虢仲於西虢(今陕西宝鸡附近,周平王时期,迁至今河南省三门峡附近,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封其叔虢叔於东虢(今河南荥阳附近,春秋时期为郑国所灭)。在古代,"虢"通“郭”,该两支虢国灭亡后,其后裔子孙便以郭为姓,郭氏的最有名郡望为太原郡。

宋朝、赵氏、天水郡、涿郡等。赵氏源於伯益之后造父,造父因替周穆王驾车有功,而被赐封於赵城,便以赵为氏。造父七世孙叔带,见周幽王无道,便去周适晋,是为晋国赵氏之祖。而后,赵氏在晋国昌盛,成为晋国六卿家族之一,便最终与韩氏、魏氏三分晋国,建立了赵国。赵氏的郡望也比较多,有天水郡、涿郡等。宋太祖赵匡胤为涿郡人。

后梁、明朝,朱氏、沛郡。朱氏源於曹姓邾国,邾国也称邹国,与楚国同祖。战国后期,邾国为楚国所灭,其后裔子孙四处逃散,为铭记亡国之痛,便去邑(阝,为邑字部首,指城邑)称"朱"。朱氏的郡望有沛郡、吴郡等,后梁与明朝皇室皆源於沛郡。朱氏亦向来为吴郡大姓,在三国时期,顾陆朱张,即并称为吴郡四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