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治国的致命缺点是什么

司马光和陈寿都是帝制时代的儒生,他们同时具备儒生的长处和短处。儒生的长处是治史认真,叙述客观;儒生的短处是分析和评论历史时着重处世态度而不着重处事的方法。正史里对诸葛亮的赞扬,基本上是他处世的态度。

  正史对诸葛亮的肯定,简单地说是他的清高、忧国、忧民、鞠躬尽瘁为国捐躯以及他治理四川的认真和严明。诸葛亮足智多谋和未卜先知的军事天才,在正史中却找不到!根据《资治通鉴》和《三国志》有关诸葛亮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的记载如下:

图片.png

  (1) 火烧博望坡没有记载;

  (2)空城计没有记载;

  (3)借东风、草船借箭、激将周瑜、三气周瑜,没有记载;

  (4)看星象、卜未来和锦囊授计,没有记载;

  (5)木牛流马的记载是:231年,诸葛亮自制了木牛,运输粮饷,使士兵都感到轻快如常。

  特别应该提的是,正史中的曹操冷静而不急躁;司马懿谨慎而果断;周瑜有谋略;鲁肃处事以大局为重,大智若愚;张飞也不鲁莽!

  有关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资治通鉴》这般记载;

  (6)207年,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策,提出鼎立三国的理论。从207年到234年的27年间,诸葛亮备受刘备和阿斗的重用。221年刘备自立为皇帝,即封诸葛亮为丞相,可见刘备器重诸葛亮的一斑。

  (7)三国鼎立的理论是夺取四川和联吴抗魏,然后内部积极建设而外观局势的变化,等待时机,统一天下,完成霸业。在法正的协助下,刘备取得了四川。在联吴抗魏的实践上,刘备和诸葛亮都处理得不妥当。刘备借荆州,多次说还都没有还,刘备和诸葛亮都在这方面多次得罪孙权,使吴、蜀的关系闹得很僵。从209年到217年,幸亏吴国统帅鲁肃以大局为重,多次忍让,才能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鲁肃一死,孙权便遣派吕蒙白衣渡江,杀了关羽,夺回荆州;陆逊接着大败刘备,三国鼎立的局面便立刻动摇了。

  (8)内部积极建设,外观时局的变化,等待时机完成霸业实践工作,诸葛亮也处理得不好。227年到234年,诸葛亮七年六出祁山,攻打兵力比他强的魏军。

  第一次出祁山,诸葛亮败在张郃的手下。中间四次的战役,司马懿不愿意和诸葛亮对垒。每一回,诸葛亮在四、五个月内,军粮吃完了,便不得不退兵。最后一次,诸葛亮叫人送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要激怒司马懿出战,不成。月底,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蜀国衰亡。

  其实诸葛亮是一个小心谨慎,处世和处事都非常注重儒家道德的读书人。在治理四川的工作上,诸葛亮亲力亲为,执法严明,把四川管理得很安宁是事实。

图片.png

  隆中对策,显示诸葛亮在理论上也相当强。

  军事上,诸葛亮也是一个能力相当强的战术家。

  但是这一切的总和都不足以推论诸葛亮是个大智大慧的人。单凭以上的素质,诸葛亮绝对不能成为中华文化的典范!

  诸葛亮有一个致命的弊病,那就是诸葛亮缺乏宏观智慧!

  诸葛亮处事过于谨慎,凡事亲力亲为,而不能发挥属下的才能,因而不能充分发挥整体的力量。

  诸葛亮经常亲自审阅薄书,223年主薄杨颙直接劝谏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的体序,上下不可互相侵犯权力。如今先生掌理朝政,亲自阅审薄书,流汗终日,难道不觉得辛苦吗?”

  诸葛亮感谢他的提醒,后来杨禺颙死了,诸葛亮哭了三天。

  然而,临死之前,诸葛亮仍然犯亲力亲为的老弊病!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坚持不出战。诸葛亮派人送妇人的衣服给司马懿,司马懿还是拒绝出战。

  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军中探问,司马懿只是回问诸葛亮饮食、睡眠的琐事。使者回答:“诸葛亮每天都早起晚睡;并且处分在二十鞭以上,就要他亲自批示;所吃的饭菜还不到几升呢!”就在月底,诸葛亮死于军中。

  诸葛亮不会栽培人才且不善用人:诸葛亮器重马谡;刘备临终前告诉诸葛亮说:“马谡言过 其实,不可大用,你要仔细观察他!”诸葛亮不以为然。228年,诸葛亮不用魏延出子午谷在前,马谡在后,结果被张郃大败于街亭。220年,诸葛亮顾虑刘备的义子刘封个性刚猛,担心往后不易控制,而叫刘备斩刘封。

  诸葛亮掌权27年,特别是在223年刘备死后,不管朝中政事大小都交由诸葛亮判决。然而,二十多年中,诸葛亮并不能栽培出蜀国的人才来!蜀国人才凋零是很明显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主将仍然是老将赵云、黄忠等。连捧诸葛亮不留余力的《三国演义》都会露出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话来。栽培人才是领袖最重要的工作。

  诸葛亮先求战而后求胜,以蜀国单薄的军力,从227年到2 34年,七年六出祁山,攻打强大的魏国。结果,司马懿轻轻松松的不战而屈服了蜀国的军队;诸葛亮却劳民伤财,而最后是人亡国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