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通常用来指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又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在春秋时期,因为周王室地位的衰落,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这导致不少弱小的诸侯国,逐渐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
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滑国,正是在春秋时期被灭亡的诸侯国。滑国(?~公元前627年),周朝姬姓封国,爵位为伯爵。建都于滑(今河南睢县西北)。在春秋时期,滑国被秦国顺手消灭,不过,滑国最后的疆域,却被晋国占据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滑国(?~公元前627年),周朝姬姓封国,爵位为伯爵。滑国的都城位于滑(今河南睢县西北)。由此,和郑国、晋国、鲁国、卫国、曹国、燕国等诸侯国一样,滑国也是一个姬姓诸侯国。不过,都是姬姓诸侯国,滑国的实力却要明显弱于郑国、晋国、鲁国、卫国、曹国、燕国等诸侯国,这也是滑国在春秋时期就被消灭的重要原因。公元前691年至公元前678年之间,滑国徙都于费(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具体何时何因迁于费,因史料的缺乏不得而知。
在春秋时期,很多小国往往担心受到周边大国的袭扰,所以选择迁都。比如大家熟悉的蔡国,就多次变更都城。公元前678年,滑国君主参加了春秋霸主齐桓公组织的幽之会。虽然滑国君主对于齐桓公的称霸,是非常支持的。不过,滑国作为郑国附近的一个小国,主要还是依附于郑国。在春秋初期,它并没有被郑国吞并,而是成为了郑国的附庸国。但这样的策略,滑国也有过改变。
二
公元前640年,郑国因为滑国的背叛而攻入滑国都邑。于是滑国人再次臣服于郑国,但郑国的大军回国后,滑国再一次倒向卫国。因此在公元前639年,郑国再一次讨伐滑国。考虑到滑国也是姬姓诸侯国,所以周襄王为滑国求情,这在一定程度上触发周王室和郑文公的矛盾,导致周郑之间的战争。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国、晋国这两个诸侯国的君主,都刚刚去世的消息,于是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国的疆域,以此偷袭郑国。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秦穆公发动的这场战役,没能伤到郑国,反而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导致滑国被消灭了。在得知秦国出兵的消息后,晋国新任君主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险地而围歼之。同年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
三
对于郑国商人弦高,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通知消息。于是,秦国主帅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执行偷袭郑国的计划了。当然,大军出动,结果空手返回,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孟明视就率军秦军顺手灭掉了郑国旁边的滑国。就这样,滑国这一小国,非常无奈的告别了春秋历史的大舞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秦国消灭了滑国,但是,因为秦国和滑国之间隔着晋国,所以秦国无法占领其土地,这导致滑国的疆域,最终落入到晋国手中了。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记载晋人语:“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献以下,兼国多矣。”可证此处所论姬姓滑国,最终为晋国所取。尤其是在崤之战后,失败一方的秦国,更无法和晋国争夺滑国的疆域了。
四
最后,秦国大军消灭滑国之后,随即班师回国。于是,晋襄公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却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亲自督战,晋国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由此,滑国灭亡之后,秦国和晋国之间爆发了崤之战。对于崤之战来说,以晋国取得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的爆发,直接导致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同盟关系破裂,从而开始了长期的秦晋争霸战争。
此外,对于滑国来说,在被秦国灭亡后,后人以国为姓,形成滑姓(如汉代人滑兴)、滑伯姓(如陈留汉有滑伯堪,为齐悼王中尉)。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滑国:西周,春秋方国之一。原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后徙都于费(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公元前627年灭于秦。”总的来说,对于滑国来说,无疑是春秋时期默默无闻的一个小国,如果不是牵涉到秦国和晋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滑国很可能会被后人所遗忘。也即春秋时期的很多小国,往往都是悄无声息地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对于滑国这一诸侯国,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