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到春秋战国进入了大变革时期。周天子的政权不断衰落,各诸侯国渐渐脱离掌控。春秋战国强者称霸的时代,大诸侯国想称霸一方,小诸侯国想安身立命,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四处网罗人才以求治国良方。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士”阶层崛起,周游列国,成为其他诸侯国的客卿,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的同时实现自身抱负。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客卿?他们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一、客卿释义
从字面上看,“客卿”一词包括“客”和“卿”两个部分。其中“客”是针对国籍而言,例如A国的人前往B国做官,这个A国的人就是B国的客。此外,“客”还有表示尊敬的意思。“卿”指的是一种爵位,属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官职,居于诸侯之下,大夫之上。不过“客卿”的“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爵位官职,有可能只是做大夫或者更低级别的官职,都称为“客卿”。
由此可见,与“卿”相比,“客”是客卿的基本定义,也是首要条件。也就是说,客卿首先是客,其次是卿,有时也可以不是卿。只要是从本国前往异国担任较高官职的都可视为客卿,客卿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将两者放在一起考察。
此外,客卿与客、门客、食客之间存在区别和联系。春秋末年,权臣、贵族养士风气兴盛,如齐国的晏婴、晋国的六卿都养有门客。到了战国时期,养士的风气更加盛行,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战国四公子,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等,门下宾客数以千计。
除了权臣卿相门下招揽宾客,诸侯国君也养士,魏文侯首创战国养士之风,齐威王、宣王之时的稷下学宫中更是汇集大批异国的能臣志士。秦孝公为了招揽人才,颁布求贤令:“宾客群臣之中能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从而使秦国强盛的,我不但让其身居尊位,还会赐封领土。”当时慕名前往秦国求仕者不计其数,一时间形成彬彬之盛的局面。
被贵族、大臣招揽所养的“客”称为“门客”、“食客”;被诸侯国国君所养的“客”则称之为“客卿”。因此,客卿的地位要比门客、食客更高,门客当中的尊贵者仅为“上客”,客卿则是直接为国君服务,其中尊贵者能可直接成为卿相。客包括客卿、门客、食客,而客卿只是客当中受到国军赏识获得较高官爵的那部分。
当时秦王嬴政下逐客令,贵族大臣所养的门客、食客,包括李斯在内的客卿等人都在被逐之列。对于大部分客卿来说,门客几乎是其必经阶段,许多客卿都是从门客晋升上来。《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宾客为了寻求仕途作嫪毐门客的有上千人。”客卿当中的客主要是针对国籍来说,而门客、食客当中的客则是针对主客关系而言,不一定是来自他国。
二、春秋时期客卿的形成因素——井田制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客卿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并非偶然。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客卿的形成因素有所不同,这里主要论述春秋时期客卿的形成因素。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和考古发现,井田、井田制的资料并不少见,因此井田制在我国古代确实存在。
中国古代社会中,井田制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指的是农奴劳作成果完全归领主所有,劳作时常有监工在旁;私田则是分配给农奴使用的份地。有学者指出这一制度的缺陷所在,农奴在田园劳作时很难高效,因此需要监工的监督,这就会产生经济支出。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得到飞速提升。单个家庭独立生产成为可能,井田制的存在会眼中削弱农民的积极性,于是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崩溃了。公田衰败,私田的发展越来越快,到周宣王时期将籍田礼废除,井田制开始瓦解。
实行井田制的前提是土地国有制,因此,井田制崩溃也意味着土地国有制的崩溃。西周时期,九州统一,周天子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周王朝全部统治区域的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诗经》上有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的就是西周时期的实际情况。
诸侯原本对其领土享有的只是使用权和管理权,而不是最高的所有权。但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的权威日渐衰落,周天子对领土的所有权一再受到侵犯,逐渐丧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各诸侯国为争夺领土开始了激烈斗争,不断发起兼并战争。
左传当中记载了许多各诸侯国国内进行兼并争斗的惨烈景象,在斗争中失败的卿大夫往往会在最后选择逃往其他国家,成为春秋时期客卿的来源之一。这些异国避难的卿大夫或王室子孙对逃奔国来说是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不仅是原国家的才高者,更对原国家的政治、军事等十分了解,合理任用能对逃奔国在国际局势中取得优势发挥重大作用。
三、春秋时期客卿的形成因素——政治形势变化
周武王消灭商朝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实行分封制度。在分封制实行之下,周天子成为统治区域内的最高主宰,“普天之下,没有哪一个地方不是周王朝的领土;领土上的人没有哪个不是周王朝的臣民”。
但是到了周懿王时期,周朝王权走向衰落。《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懿王的时候,周王室开始衰落。”《汉书·匈奴传》记载:“周懿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戎狄交相侵犯周朝,在中原诸夏横行肆虐,中原百姓深受其苦。”到周厉王统治时期,因其暴政各诸侯国更是心生怨怼。
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虽然号称是周朝中兴之王,一心想要重整王室权威,但此时的周王室已是无力回天了。周宣王因为鲁国不听从周王室的命令出兵攻打鲁国,从此诸侯国与周王室更加不和睦。后来传说周宣王被杜伯所杀,周王的权威从此不复存在,到周幽王时期王室危难,诸侯甚至都不前来救援。
平王东迁以后,受到周王室管辖的土地大面积减少,王室的经济收入也越来越少,出现财政困难,甚至向诸侯借钱。周桓王时期,周王室与郑国的关系十分恶劣。公元前707年,在周与郑的战争中,郑庄公率兵一举打败周桓王,其将领之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
这场战役实际上是周王室的额王权与诸侯霸权之间的较量,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哪一位周天子敢与诸侯较高下。桓王以后,王权给霸权让位,周天子原本天下共主的身份丧失,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位置。
霸权的产生和确立是通过兼并和扩张完成的,春秋时期被兼并的诸侯国不计其数,被征服的贵族往往会选择出奔其他国家,如许庄公、虢仲、莒共公等等都是由于国破出奔。除此之外,还有卿大夫被征服国俘虏,受到征服国国君的赏识做官,成为客卿。这些失去国土的君主和卿大夫成为春秋时期客卿的重要来源。
春秋时期周天子政权衰落,各诸侯国的政权也出现下移现象,卿大夫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到春秋后期徐国国内的世族都被消灭了。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卿大夫往往被迫逃奔其他国家,如伯州犁、伍子胥等,成为春秋时期的客卿来源之一。除此之外,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充分认识到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采用各种方式招揽人才,如齐桓公招揽管仲,秦穆公招揽百里奚等,这些贤士也是客卿来源。
四、春秋时期客卿的形成因素——官学衰落,私学产生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豪杰诸侯并起,以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变,再加上诸侯国政权的下移,变为“自大夫出”。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土地逐渐私有化,周天子权威渐落。各诸侯国或为霸主事业或为立足春秋纷纷招贤纳士,使西周的官学基础渐渐动摇,到了春秋末年,私学的兴办蔚然成风。
王权衰落,学术下移,王室文化走向民间,学术授受由官府转向私人。私学兴办之初就与仕途紧密相连,儒学大思想家孔子在教导弟子时曾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弟子们也没有辜负孔子的期望,当中不少人走上为官之路,为官大至卿相,小至大夫。这些通过勤学苦练走向仕途的人也是春秋末期客卿的重要来源。
结语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王权衰落,诸侯并起。为了立足春秋,称霸一方,各诸侯国之间战事频仍。许多国家在战争中被消灭,流落的国君和臣子逃奔到其他国家,成为客卿。除了对外战争,各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之间也为政权夺利斗争激烈,在斗争中失败的权贵避难异国,不少成为客卿。除此之外,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客卿的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