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沙陀族历史介绍

沙陀部,又称沙陀三部、沙陀诸部、沙陀突厥,又写为沙陁,属突厥语民族,以西突厥处月部、同罗部与仆骨部三部联合为骨干而形成的部落国家,又名处月、朱邪、朱耶[1],原是唐朝时西突厥的一部,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今巴里坤)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故而得名。曾经依附于唐朝与吐番,在五代时,曾建立后唐、后晋、后汉等朝代。

概论

其名称沙陀,据《新唐书》与《旧五代史》等记载,为沙漠中的沙丘,其部落活动于此,以地得名[2][3]。耶律铸认为,沙陀,突厥语原意为沙漠盐卥地。其部落以地为名,以汉字写为朱邪,又转写处月,最后转写为沙陀[4]。

沙陀部原居于乌孙故地,活动于在金娑山,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之间的沙漠地区,隶属突厥汗国[5]。归附唐朝后,与同罗部与仆骨部联合,形成沙陀部[6]。

原附属于西突厥与薛延陀部,后归附唐朝,最早的领袖为处月部的朱耶拔野。

有研究指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汉人,先祖来自河北涿郡[7],并非出身沙陀。日本学者森安孝夫则论证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至于北汉、北宋的建国者们皆出于沙陀部的军人,故将这些国家统称归为沙陀系王朝[8]。

历史

西域争雄

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处月部首领曾随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至长安觐见。后来,处月隶属于乙毗咄陆可汗。642年,乙毗咄陆可汗进攻伊州(今新疆哈密),又派遣处月、处密二部围天山军(治所在新疆托克逊县西北),皆被唐军击败。[9]

唐高宗永徽年间(653年或654年)唐军灭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处月部亦被击败。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年)在庭州(今新疆昌吉吉木萨尔)设立北庭都护府,沙陀部首领朱邪金山因参与征铁勒有功,被封为“金满州都督”,受北庭都护管辖,后金山之子朱邪辅国因受吐蕃压迫,北迁庭州。

安史之乱之后回纥占领今新疆地区,而吐蕃则趁乱占据河西、陇右(今甘肃)。沙陀人受回纥挤压,于是投靠吐蕃,于789年与其联军攻占庭州。后吐蕃为防止沙陀与回纥勾结,将其迁至甘州(今甘肃张掖),封辅国之子朱邪尽忠(唐将李克用曾祖)为统军大论,常为吐蕃先锋。

迁徙中原

800年左右,回纥攻占凉州,吐蕃以沙陀驻地靠近凉州,试图将其再次迁往黄河以西的高原地区。809年,沙陀不愿西迁,朱邪尽忠率全体部众投奔唐朝。吐蕃追杀,沙陀人且战且走,三万人中仅剩下两千人到达灵州(今宁夏灵武市),朱邪尽忠亦战死,其子朱邪执宜继位。灵盐节度使范希朝将他们安定在盐州(今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任命执宜为阴山都督府兵马使,招纳旧部。

后范希朝改任太原府,唐朝为防止沙陀人反复,令其随迁至黄花堆(今天的山西朔州市山阴县),后又分其兵隶各部,成为唐军重要的兵员来源。唐懿宗时,招执宜子朱邪赤心镇压庞勋起兵,赐姓名为李国昌。

唐末风云

876年,李国昌之子李克用反唐,攻占大同,880年,被唐军击败,父子二人率部北逃鞑靼。黄巢入长安,唐朝各藩镇不出援军,唐僖宗只好招李克用进兵击黄巢,于883年在黄陂击败黄巢。唐朝封李克用为河东(山西)节度使。黄巢死后,其旧将朱全忠势力日盛,与李克用在华北争战,终于在907年称帝,建立后梁,唐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三代一国

913年,李克用之子晋王李存勗击败了反复无常的刘仁恭父子,从而占据了幽州。923年灭后梁,建立后唐,是为庄宗。岐国归附后唐,其余诸国除前蜀、杨吴、南汉外皆向后唐称臣。925年,后唐灭前蜀。

庄宗建国后痴迷于戏剧和打猎,把国家大事全盘托付给伶人和宦官,又好杀多疑,不体恤士卒。926年由魏博军的一个士兵皇甫晖煽动不能还家的同袍,发动了邺都之变,李克用养子大太保李嗣源前往平乱,却被叛军拥立,庄宗打算御驾亲征,却被伶人发动兴教门之变所杀,嗣源即位,是为明宗。933年明宗李嗣源驾崩,934年闵帝改元当年即被养兄李从珂篡位。李从珂贬谪李嗣源女婿石敬瑭,敬瑭投靠契丹,借契丹兵灭后唐。936年建立后晋,自称“儿皇帝”,对契丹(辽朝)的国君辽太宗称父、割地、上贡。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反辽,与辽国开战数次,终于被俘。后晋灭亡。

之后原后晋大将,沙陀人刘知远自太原起兵,建立后汉,不久病死,传至后汉隐帝刘承祐,因猜忌顾命大臣郭威,郭威起兵杀死刘承祐,不久篡汉,建立后周。原后汉皇族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延续后汉,托庇于辽,979年被宋朝攻灭,刘氏全族被俘,迁居开封。

出身沙陀部的后晋皇室石敬瑭家族,据出土的石重贵墓志铭,为羯人石勒后代


在宋朝后,一部分沙陀人,融入汉人族群中[11],另有一部分则被称为回回或回族。辽代游牧于阴山长城的黑车子室韦与元代汪古一带是沙陀后裔,奉晋王李克用为先祖,后逐渐融入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