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君臣礼仪历史介绍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自居,在千年前的古代,礼乐就被周工所提出,后来不断经历朝代的变迁后,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如孔孟等人不断提倡发扬,礼乐文化自此成为儒家学说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的核心。

image.png

  那么在唐朝,这个被称作华夏盛世的朝代,皇帝和臣子之间的礼仪关系是怎样的呢?又是什么原因,可以优秀到被后世当作典范呢?

  唐朝君臣礼仪的发展

  1、唐朝君臣礼仪与其他朝代的对比

  在中国漫长的朝代更替的过程中,礼仪也在不断地随之变化,礼制因此也得到不断的改革与完善。

  唐朝一直被大家认为是群臣礼仪的王朝典范,从汉朝时期的群臣以端坐的姿势论国政,再到宋朝时期的群臣以站立的姿势谈国政。最后到清朝时期的群臣以跪拜的姿势记笔录,群臣礼仪关系随着君主专制的增强而紧张。

  从平等的视角上来看,唐朝在建国之初就建立起和谐的君臣礼仪关系实在难能可贵。相比其他朝代,唐朝的臣子能够同君主共同进餐,甚至在朝堂之上臣子可以尽情抒发心中所感所悟。

  无论君臣还是臣子与臣子之间,都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礼仪关系,因此君主在这样的关系面前,并不会表现出皇帝的专横,其发布的诏令和讲话的语气在臣子面前都是经过细细斟酌的。

  2、唐朝完善的君臣礼制

  一般情况下君臣之间都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关系,非常注重君臣礼节。但是在唐朝时期大臣门已经可以和皇帝同吃同坐了,大唐建国之初就建立了完善的君臣礼制。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讲究“礼制,而君臣之间的礼仪约束自然更为严格。为什么唐朝时期可以形成这么和谐的君臣礼仪关系,接下来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大唐开国的君臣内在关系。

  唐朝君臣礼仪关系的内部关系

  1、"明君"与"贤臣"

  事实上,君臣之间的礼仪关系与和谐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君主个人思想的影响,对于唐朝而言,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在建国之前曾在边疆的蛮夷之地待过较长的时间,这段经历对李渊个人的出身和成长都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其次由于唐朝统治者具有部分胡人血统的原因,思想方面都比较开明,行为举止方面也十分随意,他们表面上还是接受祖辈传续下来的礼乐典制,但实际上对于儒学中注重的纲常伦理是并不认可的。

  所以唐朝的部分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就会要求自己以“明君”处事,以彰显自己的政治才能。

  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由于李世民登基的过程并不完全符合儒学中的德治思想,于是减少社会中的舆论谴责,他就会要求自己时刻历史上明君的作为,以此证明自己的政治才能。

  因此,为了彰显出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他经常听取臣子的良言,并且接受批评意见来改正自己。

image.png

  2、政治的开明

  在唐朝时期,臣子在君主面前都可以畅所欲言,并不用担心因和君主想法不和而陷入危险的境遇。

  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自古以来,都是讲究中原高贵、边夷低贱,但在朕的心中,都是一样的”。对于处理国政事务都严谨公正不夹杂个人情绪的君主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是很值得称赞的。

  唐朝的皇帝能够平等地处理国家政务的态度,所以他们能够在平等的背景下讨论朝廷和君主之间的关系。

  3、内部环境复杂

  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处,突厥就开始进军侵犯长安,李世民不得不尽一切努力与土耳其人签订条约。

  根据王育民的人口统计资料,全国户数才有“三百零四万一千八百七十一户”,北有突厥,南临吐蕃,西域,高丽,这些都是唐朝建国时潜在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君主若不团结臣子,携手面对紧张困难的局势,唐王朝便难以为继。

  唐朝和谐的君臣礼仪关系的形成是受制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既有君主开明的原因也有出于政治经济的现实考虑,所以能成为后来朝代的学习典范。

  在当今文化走向多元化的趋势下,国家间和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竞争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注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如果文化存在,民族就存在;如果文化消失,民族就消失。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从未经历过文化中断的国家。进入新世纪,中华文明要在世界上独立自主,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在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大的礼仪文化,这无疑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礼仪文化自始至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弘扬礼仪文化至关重要,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