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太监魏忠贤为何能够专权?

(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改名魏忠贤,字完吾。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在魏忠贤的各类评价中,亦正亦偏,综合、中肯的评价却不多,难以得到。对魏忠贤其人,褒贬不一。

 

  魏忠贤原是市井无赖且好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净身,入宫当了宦官。

  万历年间时,在找不到其他出路的情况下,魏忠贤恚而净身,入宫当了宦官。他先在司礼太监孙暹名下,后在甲子库办事,有些油水,逐渐富裕起来。又通过太监魏朝介绍投入王安门下,得其佑庇。但此时的魏忠贤不管怎么看,都是一介小太监,无足轻重。

  明熹宗即位后,魏忠贤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些阿泱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究竟是怎么样一步步走上专权乱政之路的呢?据笔者分析,他之所以能有后来的“成就”,并非是简单的命运安排,更不是幸运神降临,而是他时时处心积虑、处处投机钻营的结果。

  一是他遇见了一位玩物丧志的皇帝

  明熹宗不是合格皇帝,却是个“木匠天才”、“建筑发烧友”。他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或玩建筑,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因此逐渐专擅朝政。

  二是他适逢了一位臭味相投的客氏。

  客氏何许人也?她是明末保定定兴人,她有老公侯二,儿子侯国兴。客氏18岁时进入明朝皇宫做了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即奶妈)。按常理,乳母只是皇家宫中地位低微人士,本属无足轻重之人。但客氏却绝不是寻常人,她一方面深知在怀中吃奶的孩子是未来大明江山之主,是皇位的继承人,将来是要掌管整个国家,故她对朱由校的照顾非常尽心,果然熹宗即位,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另一方面,她主动利用明朝宫中“潜规则”,物色太监结为或明或暗的名义夫妻,以求庇护。客氏原与太监魏朝相好,见到魏忠贤后,便移情于他。因此,魏朝与魏忠贤争客氏,意义不止于争一女,而是争宠于熹宗。事见《明史·宦官列传·魏忠贤》:“长孙乳媪曰客氏,素私侍朝,所谓对食者也。及忠贤入,又通焉。客氏遂薄朝而爱忠贤,两人深相结。”魏朝得知真相,醋性大发,甚至把事情闹到了皇帝那里,熹宗不得已问起了此事,他问客氏看中了谁,由他做主安排。客氏后来选择了魏忠贤。

  就这样,客氏与魏忠贤彼此感觉到,在宫中遇到一个和自己有同样出身、同样感情、同样野心的人,两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随即串通一气、狼狈为奸,一个在朝廷陷害忠良,在后宫深宅荼毒妃嫔,为非作歹,干尽坏事。他们沆瀣一气,干预国家政治,淆乱天下安定。

  据载,天启初年,有道人宿朝天宫,日歌市中,曰:“委鬼当朝立,茄花满地红。”这可被看作魏、客当道的谶语。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奸臣魏忠贤羽毛渐丰后,虎狼之心显露无疑。他先是谋害了情敌魏朝、谋害了顾命太监王安,再陷害皇后张氏与众多嫔妃,并疯狂迫害东林党,铲除异己,上演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悲剧。

  好在历来坏人难有好结局。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病故,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即位。崇祯皇帝初即位,小心谨慎,无所举动。九月,他采取了第一个措施,把客氏赶出皇宫。十月,弹劾魏忠贤和魏党的奏疏突然出现。十一月,魏忠贤被免去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滴发凤阳守祖陵。这是一个试探性的决定,没有引起大的骚乱。于是,崇祯皇帝命锦衣卫擒拿魏忠贤治罪。此时魏忠贤尚在途中,接到密报。当夜,他听到外边有人唱道:“随行的是寒月影,呛喝的是马声嘶。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想到昔日的荣华富贵,魏忠贤也感到真个不如死,于是他以上吊自杀的方式了却残生。

  魏忠贤死了,并没有挽回明朝灭亡的厄运;一位奸臣去了,并没有改写其他贪官涌现的历史。其实,笔者最想说的是,在封建帝制国度里,“家长制”必然独裁制,“家天下”必然一言堂,这才是魏忠贤抓住的首要机遇。我们透过魏忠贤专权乱政一生的经历,是否能够获得足够深刻的警示和足以丰富的启迪呢?古人说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恐怕就说的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