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逼迫献帝让位,改国号魏,自称魏文帝,东汉灭亡,汉朝 国祚告终,中国进入分裂的三国争霸时代。
4、 汉朝疆域与政区 、
汉朝建立初期,各地叛乱不断,高祖连征叛乱而无暇顾及边防。河南地复为匈奴 所有。南越,闽越,黔中地区趁机与汉朝脱离,后来文帝派人说服南越王和各国归顺, 又恢复了一统的局面。但不久南越就因为荆州两湘地方不肯开关通商而肆起发动进 攻。此时恰值汉武大帝时期,汉朝的文治武功已到极盛,遂彻底剿灭了南越王政权, 南越也首次直接归中央管理。西元前 127 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 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西汉的北 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前 121 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 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连同在湟水流域设 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前 138 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到今江 淮流域。前 110 年,汉朝又灭亡了闽越国。前 111 年,汉朝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 岛,在该地设十郡。在西南地区,汉朝征服了诸国,边界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贡黎 山。东北地区灭亡了卫满朝鲜,设置了东北四郡。大汉帝国的国土已基本成型。而在 西域设郡也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 西汉末期,由于帝国的衰落和皇室的动荡,疆域萎缩。东北撤销了真番、临屯二 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王莽篡汉时期已经仅剩秦 朝时的疆域,西域各国因为大汉帝国的衰落而逐渐脱离管制。东汉王朝末年,中原战 乱不断。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 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只有西南地区扩展 至大盈江一带。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 长沙王吴柄。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 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 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 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 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 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武帝时期则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 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 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 郡国 103 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 1587 个。 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发展,到东汉宣告形成。自元封五年(西元前 106 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 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 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 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十三个州为:司隶(治雒阳)、 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 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
(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兴平元年(194 年),又分雍州。 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5、 汉朝人口 、
秦代末年,由于长期战乱,人口下降。西汉初期人口数据估算在 1500 万—1800 万之间。此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以及汉武大帝时期的领土扩张,人口数 量大幅提升。根据《汉书》的记载,公元 2 年西汉的户数为 1235.6490 万,口数为 5 767.1401 万。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汉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 淮河、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八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人口数超过 500 万的司、豫、 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 55%。首都 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 1000 人左右。人口数量在 200 万以下的有交、凉、 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 宁绍平原。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数再次锐减。东汉明 帝时,全国人口数量仅 3500 万左右。后人口开始恢复。永和五年(140 年),全国 有户 969.8630 万,口 4915.0220 万。至 157 年,全国有户 1067.7960 万,口 5648. 6856 万。已大致恢复至西汉极盛时期。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 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 500 万的有豫、荆、扬、益 四州。荆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的 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之后由于三国时期的战乱,到晋朝初期,全国人口 又只有 1600 万人。
6、 政治制度 、
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 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 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 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 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延尉(掌法律)、大鸿胪(掌 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汉武 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 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 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 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 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武帝时期设 置大学,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学校,专门培养才学之士 。东汉时期,为纠正察举荐人 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
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 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你举荐个人,我还要看看他有什么本事。汉朝早期实 行征兵制度,男子廿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包围京师,名为正卒; 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 保卫首都其他地区。 汉代军职 :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 -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 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 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 军-大将军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7、 汉朝经济 、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 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 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 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虽然恢复了农业生产, 但经济势力让然略显不足,而商人地位低下。文景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 政策,国家存粮进一步大涨,经济实力也因而爆棚,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汉元帝时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 益强大。东汉后期,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 形成。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 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 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 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当 时著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大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对国家财 政较有利,但民间却鲜有私人冶铁业了。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到了东汉,冶铁 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 分,民间著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等。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地开 始推广,特别是四川地区。蜀锦更价值连城,在三国时期甚至成为蜀汉一大财源。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时期,在贵粟政策下,商人竞 买爵位,扩大贸易领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汉时期, 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丝 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随著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 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8、 科学文化 、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 识。东汉桓帝时,仅太学生就号称有 3 万人。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 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卅世家、 七十列传,共一百卅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 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 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汉书》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而两 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学者认 为,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 18 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汉代在立国时用无为而治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 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 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 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 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大帝以后汉王朝 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 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 毁坏的很多文献书籍,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发掘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 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大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都有偏差,学 术也被分为不同流派。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 《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 四博士。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 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 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 于汉代末年。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 《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汉代时期,隶书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 写字体,而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在科技方面,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而东汉时的蔡 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张 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 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中华“医圣”、中医之 祖。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其真实性现在受到陈寅恪 等的质疑)。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 的杰作。其中,《九章算术》是对战国、秦、汉古代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 总结,列有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 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
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筹算方 法,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汉代也是中国 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 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 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此外,血液循环也是 首先在此时发现。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 如三铢钱、五铢钱等。彩绘工艺独特,如马王堆所出土的帛书彩绘,各种生活用品齐 全,如有“汉代魔镜”之称的铜镜,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出现了蒸馏酒,酿酒水 平臻于完美。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 汉朝也是中国宗教的勃兴期。佛教在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中国第一间 佛寺。道教也是在东汉时期宣告形成的。东汉末年,道教分为两大流派,一支为太平 道;另外一支为天师道,亦称为五斗米道(张道陵创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内部还 有一个大支派,以于吉为教主,在长江下游地区传播。 汉代儒学——罢黜百家 , 独 尊儒术 罢黜百家 汉代儒学 儒学独尊之原因,在客观条件上是由于汉初至武帝,六十余年间,社会经济已呈 繁荣;帝王集权亦经树立;学术思想自然趋于统一。盖诸家学说皆与帝王集权冲突, 如墨家主平等,道家主放任,等等,皆不利于帝王集权。儒家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 政,正合帝王专制之治。加之,儒家学说范围极广,言训诂注疏校勘典章制,甚至阴 阳五行等,皆可附从,故得信仰者众。为此,武帝乃行董仲舒之议[注 13],罢黜 百家,表章六经,儒学遂取得独尊地位。于是,五经博士(见前引《儒林传•序》)弟子 以及用儒生[注 14],行夏时[注 15]即于此时开始。博士儒学参与实际政治,已 非文景时具官待闲。 当时儒家之政治哲学是大一统、尊王及绝对王权三大理论。三大理论之根据皆以 春秋“春王正月”为出发点。关于大一统之思想,《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有云:“元 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董仲舒《春秋繁露》 七卷第二十三,述之尤详:“春秋曰王正月,传曰,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 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 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受命而王,制此月以 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 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其门徒亦抱“是古非今”之态度。汉儒变而改制, 直欲改秦制,而法周道,顾其所谓改制,系托古行己意,与周制不同。即如大一统之 政治哲学,便是显著之例。所谓大一统,依董仲舒解释“一统乎天子”,即帝王集权之 义。帝王集权的内涵,第一,须抑制诸侯,依《春秋公羊传》:1.诸侯不得专封[注 16],诸侯不得专地[注 17],3.诸侯不得专讨[注 18]。实则周代诸侯,专封、 专地、专讨,比比皆是。第二,须抑制大夫,1.大夫不得世袭[注 19],2.大夫 不得专执[注 20],大夫不得专废置君[注 21]。然观周代大夫,正与此相反。
尊王之说,为汉儒尊崇天子积极表示。亦与周代“天下宗周”不同,周代天子与诸 侯,不过国与国之关系,天子特为名分上之共主。而汉儒依托春秋,特立“王者无外” 之最高原则。其实春秋是“王者有外”,《春秋公羊传•成公八年》云:“春秋内其国而 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 孔子且有“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退于夷狄则夷狄之”之言,又何尝有内诸夏而外夷狄之 主张。如成公八年,钟离之会,外吴而不外楚,郧之战,予楚而不予晋,即其例也。 绝对王权之说,即天子只对天负责,不对民负责。例如灾异之变,董仲舒《春秋 繁露》第三十云:“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 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 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 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 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谨按灾异以见天意,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者, 人内以自省,宜有惩于心,外以观其事,宜有验于国。”虽则帝王对天负责,然引起 灾异之变之责任,乃为宰相,不是帝王,故黜罚之罪,亦为宰相,无及帝王,此无异 于十七世纪英王查理一世时代盛行之王权神授说[注 22]。所谓王权神授,即帝王 对于国家人民具有绝对权力。此类学说,与周末“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之思 想完全相反。 总之,汉儒之政治哲学,即三大理论:大一统、尊王与绝对王权,完全为汉帝而 立。汉儒拥护帝王集权,别出心裁,古未之有。 汉代儒者,在思想上,既口含天意,随便造谣;在政治上,亦欲打倒一切,唯我 独尊。就“打倒一切”而言:第一,欲打倒法名之学,而行德教治国。夫礼者,禁于将 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故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又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可知 孔子之教显然是:以刑法治国,毕竟不如德教治国尽美尽善。汉儒家之主张,未尝不 是。第二,直欲以礼代律,以春秋断事。《盐铁论》卷十《刑德》对以春秋断狱,批 评如下:“《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诛 心之论,即春秋之义也。春秋所谓心,全依宗法及身份等级之伦理观而言,非依平等 合理之法律而定。春秋之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官不能治,社会何由安宁。汉代 以春秋治狱,颇不乏人。《汉书•食货志下》:“自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 相。”《汉书•五行志上》:“使仲舒弟子吕步舒,持斧钺治淮南狱,以《春秋》谊颛断 于外。”《汉书•兄宽传》:“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最著者为董仲舒,《汉书•艺 文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即为其例。 然则武帝尊儒学,用儒生,果出于至诚,合于儒学精义乎,是又不然。彼好神仙, 信巫蛊,已与“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合,其用张汤、杜周等为法家,直欲以刑法治国, 非以德教治国,大背儒学宗旨。故宣帝即位,尝谓其子元帝曰:“汉家自有制度,本 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住)[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卷九《元帝纪》)本人 行动非儒,其政治施策,亦非儒。所谓尊儒,乃尊其所尊,非人所谓尊也。所以,余 谓秦皇焚诗书,系禁私学,专任吏治;汉武帝黜百家,亦禁私学,杂行霸与王道,两
者虽有激烈和平之异,但目的皆为思想统一、帝王集权。为功为罪,互相伯仲。世人 不察,每誉汉而毁秦,谬矣。(摘自黄现璠撰《汉代学术思想之三变》,载《扫荡报》 (文史地周刊)第三十七期,1941 年 10 月 8 日)
9、 汉朝威震蛮夷 、
公元前三世纪,匈奴被冒顿单于统治,国力非常强大,多次侵犯汉朝边境。公元 前 200 年冬, 刘邦亲率大军北上, 匈奴军队佯装后退, 汉军则迅速北进到平城白登山。 却在白
汉朝威震蛮夷
登被冒顿单于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包围。刘邦与汉军被包围七天七夜。最后刘邦贿赂匈 奴阏氏才得以逃出重围。由于长年战乱,国家初定,经济残破,汉朝采取和亲政策力 求与匈奴暂时维持和平。到了景帝时期,汉朝一方面继续和亲,另外也在边境进行屯 田移民,在国内则实行复马令来增加马匹,加强士卒训练并大量制造兵器,这些都是 预备反抗的准备。汉武大帝年间,派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将领对匈奴进行三次大规 模战争。汉朝占有了河西走廊,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关系,为汉朝与西域之间开辟通 道,而匈奴则狼狈北徙漠北。汉朝虽一举将匈奴击溃但自身也元气大伤,武帝遂轮台 悔过下令休养生息。后来,在汉匈大战中战败的匈奴帝国分裂为五部,其中一部首领 呼韩邪单于主动要求与汉和亲,结为亲家。汉元帝以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是为昭 君出塞。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又分为两部,分别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立呼韩邪 之孙比为单于,与汉朝关系友好。北匈奴立蒲奴为单于,在明帝时期一度侵扰汉朝边 境,被击退。章和元年,北匈奴为鲜卑所破,单于被杀,其中五十八部降汉。永元八 年,汉车骑将军窦宪等征伐北匈奴余部,单于遁逃,窦宪在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此 后,一些北匈奴南降汉朝,另外一些则向西迁徙改变了欧洲历史格局,而欧洲的罗马 帝国竟然被逃遁的匈奴残余势力所颠覆!可以说汉朝的这场胜仗实际是间接毁灭了罗 马帝国。 西域在汉朝早期是指南疆一带,后来扩展到天山以北和中亚东部。西汉中早期, 西域地区为匈奴所控制。汉武大帝时期,于建元三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以联合夹击匈 奴。张骞在路上一度被匈奴扣押,并在匈奴娶妻,十余年后逃出,经大宛等国到大月 氏,但未能取得夹击匈奴的答复。后来张骞东返,又被匈奴扣押。直到元朔三年才返 回长安,回来时只剩他和随从堂邑父三人,他的匈奴妻子也一并来到长安。元狩四年, 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约乌孙共击匈奴。虽然张骞未能说服乌孙国王夹击匈
奴,但是张骞却与其使节先后游历了大宛等国,后来亦由各国使节陪同,返回长安, 从此以后,汉朝与匈奴反复在西域地区争夺。元封六年,汉武大帝以细君公主与乌孙 和亲。细君死后,汉又在太初四年以解忧公主续嫁。同年,汉朝大破大宛,西域南道 各国都转投汉朝。汉武大帝在乌垒设使者校尉,又在渠犁屯田。到宣帝时,汉又驱逐 匈奴驻在西域的僮仆都尉,控制西域北道,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汉末期, 西域各国又因汉朝衰落而脱离汉朝的控制。东汉明帝初年以后,汉朝又恢复了西域的 关系,并于永平十六年在乌垒设西域都护,派班超负责西域事务。永元九年,班超派 甘英出使大秦。甘英经条支、安息等国,到大秦西界而还。随著西域局势的稳定,商 旅往来日益频繁,丝绸之路在汉朝形成。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 东汉中后期,西羌先后三次进攻汉朝。第一次是在永初元年夏,持续了长达十二 年的时间。第二次在 119 年,战事主要发生在关中地区。直到建康元年才告结束。第 三次发生在延熹二年,主要战争在陇西一带进行。汉朝基本以全胜收场。 汉朝初期,与东瓯、闽越、南越等国关系尚友好。后伴随着国力的增强,这三国 的越人国家先后被灭。武帝时期,汉朝多次派使节经略西南夷,并在这些地方设立益 州等郡。到东汉时期,汉朝与这些地方联系更加紧密。汉朝与朝鲜和日本也有密切联 系。东汉光武大帝时期,古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汉赐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至 今是日本的国宝。
10、 帝王世系表 、
汉朝皇帝世系表
西汉 ( 前 206——公元 8) 附玄汉 ( 公元 23——公元 25) 公元 ) 公元 ) ⑴ (1)汉高帝刘邦 │ ———————————————— │ │ ⑵ (2)汉惠帝刘盈 (5)汉文帝刘恒 │ │ ———————— │ │ │ │ ⑶(3)汉少帝刘恭 (4)汉少帝刘弘 (6)汉景帝刘启 │ ————————————————————————— │ │
⑷ (7)汉武大帝刘彻 长沙定王刘发 │ │ —————————————————— │ │ │ │ │ ⑸ 戾太子刘据 昌邑哀王刘髆 (8)汉昭帝刘弗陵 舂陵节侯刘买 │ │ │ ⑹ 史皇孙刘进 (9)昌邑王刘贺 舂陵戴侯刘熊渠 │ │ ⑺ (10)汉宣帝刘询 苍梧太守刘利 │ │ ———————————————————————— │ │ │ │ ⑻ (11)汉元帝刘奭 楚孝王刘嚣 刘子张 │ │ │ ————————————————— │ │ │ │ │ │ │ ⑼(12)汉成帝刘骜 定陶王刘康 中山王刘兴 广成侯刘勋 (16)更始帝刘玄 │ │ │ ⑽ (13)汉哀帝刘欣(14)汉平帝刘衎 广成侯刘显 │ ⑾ (15)汉儒子刘婴 东汉 ( 25——220) ) 西汉景帝 ┄┄┄ 长沙王刘发 ┄┄┄ (1)汉光武大帝刘秀 ─── (2)汉明 帝刘庄 ─── (3)汉章帝刘炟 ┐ 25─57 58─75 76─88 │ │ ┌─ ──────── ─── ──────── ─── ───────── ─── ──────── ─── ───────── ┘ │ ├─ (4)汉和帝刘肇 ─── (5)汉殇帝刘隆 │ 89─105 106 │ ├─ 清河王刘庆 ─── (6)汉安帝刘祜 ─── (8)汉顺帝刘保 ─── (9)汉 冲帝刘炳 │ 107─125 126─144 145 │ ├─ 济北惠王刘寿 ─── (7)汉少帝刘懿 │ 125
│ ├─ 千乘贞王刘抗 ─── 乐安夷王刘宠 ─── 渤海孝王刘鸿 ─── (10)汉质 帝刘缵 │ 146 │ └─ 河间孝王刘开 ─┬─ 蠡吾侯刘翼 ─── (11)汉桓帝刘志 │ 147─167 │ └─ 解渎亭侯刘淑 ─── 解渎亭侯刘苌 ─── (12)汉灵帝刘宏 ─┬─ (13) 汉少帝刘辩 168─189 │ 189 │ └─ (14)汉献帝刘协 189─220
11、 汉朝纪元表 、
西汉 ( 公元前 206 - 公元 25 ) ( 23 - 25 ) 帝王 庙号 年号 元年的干支 公元纪年 高帝(太祖)(刘邦) (12) 乙未 前 206 惠帝(刘盈) (7) 丁未 前 194 高后(吕雉) (8) 甲寅 前 187 文帝(太宗)(刘恒) (16) 壬戌 前 179 (后元) (7) 戊寅 前 163 景帝(刘启) 无 (7) 乙酉 前 156 (中元) (6) 壬辰 前 149 (后元) (3) 戊戌 前 143 武帝(世宗)(刘彻) 建元(6) 辛丑 前 140 元光(6) 丁未 前 134 元朔(6) 癸丑 前 128 元狩(6) 己未 前 122 元鼎(6) 甲子 前 117 元封(6) 辛未 前 110 太初(4) 丁丑 前 104 天汉(4) 辛巳 前 100 太始(4) 乙酉 前 96 征和(4) 已丑 前 92 后元(2) 癸巳 前 88 昭帝(刘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 86 包括王莽 ( 公元 9 - 23 ) 和更始帝
元凤(6) 辛丑八 前 80 元平(1) 丁未 前 74 宣帝(中宗)(刘询) 本始(4) 戊申 前 73 地节(4) 壬子 前 69 元康(5) 丙辰 前 65 神爵(4) 庚申三 前 61 五凤(4) 甲子 前 57 甘露(4) 戊辰 前 53 黄龙(1) 壬申 前 49 元帝(高宗)(刘奭) 初元(5) 癸酉 前 48 永光(5) 戊寅 前 43 建昭(5) 癸未 前 38 竟宁(1) 戊子 前 33 成帝(同宗) (刘骜)建始(4) 己丑 前 32 河平(4) 癸巳三 前 28 阳朔(4) 丁酉 前 24 鸿嘉(4) 辛丑 前 20 永始(4) 乙巳 前 16 元延(4) 己酉 前 12 绥和(2) 癸丑 前 8 哀帝(仁宗)(刘欣) 建平(4) 乙卯 前 6 元寿(2) 己未 前 2 平帝(元宗)(刘衎) 元始(5) 辛酉 公元 1 孺子婴(王莽摄政) 居摄(3) 丙寅 公元 6 初始(1) 戊辰十一 公元 8 [新]王莽 始建国(5) 己巳 公元 9 天凤(6) 甲戌 公元 14 地皇(4) 庚辰 公元 20 更始帝(刘玄) 更始(3) 癸未二 公元 23 东汉 ( 公元 25 - 公元 220 ) 帝王 庙号 年号 元年的干支 公元纪年 光武帝(世祖)(刘秀) 建武(32) 乙酉六 公元 25 建武中元(2)丙辰四 公元 56 明帝(显宗)(刘庄) 永平(18) 戊午 公元 58 章帝(肃宗)(刘炟) 建初(9) 丙子 公元 76 元和(4) 甲申八 公元 84 章和(2) 丁亥七 公元 87 和帝(穆宗)(刘肇) 永元(17) 己丑 公元 89
元兴(1) 乙巳四 公元 105 殇帝 (刘隆) 延平(1) 丙午 公元 106 安帝(恭宗) (刘祜) 永初(7) 丁未 公元 107 元初(7) 甲寅 公元 114 永宁(2) 庚申四 公元 120 建光(2) 辛酉七 公元 121 延光(4) 壬戌三 公元 122 顺帝(敬宗)(刘保) 永建(7) 丙寅 公元 126 阳嘉(4) 壬申三 公元 132 永和(6) 丙子 公元 136 汉安(3) 壬午 公元 142 建康(1) 甲申四 公元 144 冲帝(刘炳) 永憙 (1) 乙酉 公元 145 质帝(刘缵) 本初(1) 丙戌 公元 146 桓帝(威宗)(刘志) 建和(3) 丁亥 公元 147 和平(1) 庚寅 公元 150 元嘉(3) 辛卯 公元 151 永兴(2) 癸巳五 公元 153 永寿(4) 乙未 公元 155 延熹(10) 戊戌六 公元 158 永康(1) 丁未六 公元 167 灵帝(刘宏) 建宁(5) 戊申 公元 168 熹平(7) 壬子五 公元 172 光和(7) 戊午三 公元 178 中平(6) 甲子十二 公元 184 少帝(刘辨) 光熹(1) 己巳四 公元 189 昭宁(1) 己巳八 公元 189 献帝(刘协) 初平(4) 庚午 公元 190 兴平(2) 甲戌 公元 194 建安(25) 丙子 公元 196 延康(1) 庚子三 公元 220本文由wwl353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公元前 202 年 —公元 9 年,公元 25 年—公元 220 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 202 年—公元 9 年)与“东汉”(公 元 25 年—公元 220 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 的短暂新朝(公元 9 年-公元 23 年) 。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 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 263 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 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已 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帝国战败而向北狼狈逃遁。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 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正是因为汉朝 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 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刘彻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 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 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 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 汉长安城复原图 ,又称东汉、后汉。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 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 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近 210 年。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自秦始皇统 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 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出现了统一的汉族。汉族和周 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 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 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 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 终未变。 【国号释义】 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改国号为“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 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又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编辑本段]2、西汉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 在垓下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 202 年正式称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虽然公元前 202 年刘邦才称帝,但因史学界计算西汉年数时,为了与秦朝灭亡时间相接,则从公元前 206 年刘邦称“汉王” 算起,并以十月为汉太祖元年的首月。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 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 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为了防止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或贬或杀,改封刘 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刘邦在 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事件,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 宝换取帝国和平,于是,汉朝初期并没有什么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是 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娥姁摄政。吕娥姁尊刘邦遗嘱用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 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娥姁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 之乱”。 吕娥姁死后,诸吕之乱被以周勃为领袖的大臣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刘恒。他和儿子汉景帝刘启即位期 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 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虽然汉景帝刘启时期(前 154 年)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七国之乱”,但 是仅经历 10 个月即为周亚夫、栾布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实质影响。这段时期,匈奴虽然几次入寇中原, 但大多数时间里和南越一样,出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汉朝方面则不断积蓄国力,透过马复力等措施来积极备 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盛世时代。 汉景帝刘启死后,其子汉武大帝刘彻即位,是为汉世宗孝武皇帝。汉武大帝刘彻在位期间(前 141 年前 87 年) ,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在政治上,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