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红巾军起义介绍 红巾军起事事件经过 红巾军起事的结果和影响

红巾军起事事件经过:红巾军起事的结果和影响

  名称:红巾军起事

  时间:1351年-1366年

  主要领导者: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

  红巾军起义是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颍州。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1355年-1363年,刘福通在亳州(今安徽亳县)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旗帜,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

  事件详述

  历史背景

  元朝后期,以蒙古族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如大臣伯彦得赏赐土地就达2万顷。

  元朝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财宝美女,天天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现了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

  过程

  1351年5月3日(农历),爆发韩山童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1351年,元朝为开辟南北水路,强征15万民工挑河筑堤。韩山童、刘福通认为时机已到,编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四处传播。韩、刘乘机在河北永年县白鹿庄聚众三千,杀白马黒牛,盟誓起义。县令闻讯,急调数千军队围剿,韩山童被俘,旋被杀。

  刘福通则突出重围。

  同年五月三日,刘福通在安徽再次起义,由于起义军以头裹红巾作标记,故史称“红巾军”。

  1355年,刘福通于安徽亳州市立韩山童的儿子为“小明王”,建国号“大宋”。

  1357年,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出现“官府四散躲”,“红军府上坐”的大好形势。

  1358年五月,刘福通率部攻克汴梁(今河南开封),定为宋政权都城。这时,红巾军的势力已“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达到了极盛时期。

  元朝统治者如热锅里的蚂蚁,惊慌失措,搜罗一切反动力量,孤注一掷,从各处向红巾军扑来。

  红巾军英勇抗击官兵和地主武装的进逼。由于兵力分散,三路大军流动作战,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又缺乏周密的作战计划,往往使所占之地得而复失。三路大军北伐相继失利,形势逆转。

  1359年八月,汴梁城破,刘福通保护韩林儿冲出重围,逃奔安丰。

  1363年二月,早已占领了濠州的张士诚,趁安丰空虚之机,遣其将吕珍攻破安丰。义军领袖刘福通遇难,中原地区的红巾军被地主武装镇压下去。

  结果

  1363年,红巾军建立的韩宋政权结束了。

  南方,朱元璋的起义军发展迅速。

  影响

  元末红巾军虽然失败了,但农民军坚持斗争13年,历经“大小数百战”,波及大半个中国,对瓦解和推翻元朝的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