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现在的哪里 匈奴是现在的什么民族
匈奴是现在的哪里
匈奴是我国首个见诸于史书的强大草原部族,从战国末年开始成为中原政权的北方大患,从先秦至两汉,中原政权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才将匈奴瓦解。人们对于神秘的匈奴往往有几分好奇,那么,匈奴是现在的哪里呢?
匈奴人画像
史载,匈奴曾经是秦汉时期的悍勇部族。作为游牧民族,匈奴人能战善战,秦始皇为防匈奴,举全国之力修建万里长城。秦朝灭亡后,强大的匈奴骑兵卷土重来,多次南下侵汉,汉武帝时决定主动出击,最后匈奴战败,分裂为五部。此后上百年间,汉匈之间时战时和。最后,无法立足的匈奴人,一半成为汉朝的附庸,一半西迁,从此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历史上的匈奴曾经强盛一时,活跃的地带也常常变化。据中国古籍记载,匈奴人最早发迹于今西伯利亚地区,后逐渐南下进入蒙古。先秦时期的匈奴主要活跃在今外蒙一带,至战国到西汉开始大量聚集到内蒙地区,三国和西晋早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和蒙古西部。西晋内乱,匈奴人刘渊趁乱建立成汉政权,不就被灭。这是匈奴人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建国,此后便消失在中国的古籍当中。所以,匈奴是现在的哪里呢?就地域而言,匈奴就是现在的蒙古和西北一带。而匈奴人呢,他们现在何处?有人说,匈牙利人与匈奴人有很大关联,只是这种说话至今也没有得到明证,因此也不能说匈奴人就是现在的匈牙利人。
匈奴是现在的什么民族
教科书和影视剧中常常出现“匈奴”的影子,但如今世界上却并没有一个叫“匈奴”的民族。所以,许多人都想知道,匈奴是现在的什么民族呢?
古代匈奴人
匈奴人,来历不明,有人说是夏朝遗民,也有人说是中亚白种人。匈奴强盛后,便不断南侵,早在战国时期,北方的燕赵等国就饱受匈奴侵袭之苦。到了汉武帝时期,他不甘一边受匈奴勒索,一边被动挨打,于是决定主动出击,经过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后,匈奴终于瓦解,再无力与中原政权挑起大规模战争。后来,一部分匈奴人南下归降,汉朝将他们安置在关内,这一部匈奴人此后先后融入到鲜卑、契丹等民族中。而另一部分匈奴人则因在蒙古高原无法立足而西迁,他们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经过中亚后,便没有了相关记载,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直到几百年后,一个叫阿提拉的匈奴人出现在了欧洲草原上,人们才发现匈奴人已经到了欧洲。阿提拉被西方人称为“魔鬼”,他的出现几乎摧毁了东欧文明。不过,短暂的荣耀过后,随着阿提拉之死,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再次消失。曾有人认为,现代匈牙利人是古匈奴人的子孙,不过据科学鉴定,匈牙利人实际上是当地原住民族的后裔,与匈奴无关。因此,也许世界上还有一些带着匈奴人基因的人存在,但“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
匈奴起源
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到现在已经消失了,据说匈奴后裔分布在欧亚大陆,匈牙利,土耳其,甚至日本都有匈奴后裔的影子,蒙古族是匈奴的直系后裔。
匈奴形象图
关于匈奴起源,司马迁记载的是匈奴祖先和夏同,也就是一样是黄帝的子孙后代,在商朝的时候叫淳维的逃至了北方地区,并且在那里生存了下来,他的子孙后代逐渐繁衍成了匈奴一族。
也有学者研究称先秦时期的各种异族记载,比如鬼方,狄,戎,混夷等历史资料里出现的少数名族记载都统称为前期匈奴的名称。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在秦汉以前,那些异族的名称是属于不同的种族,比如羌族,羌族和匈奴完全不一样,还有人甚至认为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并不是匈奴,匈奴应该是西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如果匈奴最早的祖先和我们一样是从黄帝后代夏后裔繁衍出来的,那么夏后代逃至北方地区的话,至少在漫长的繁衍里也融合了北方原本就存在的其他少数民族,最后混杂为匈奴族。先秦时期,各种异族名称代表的少数民族,至少有一部分是匈奴的前身,另一些可能是突厥鲜卑乌桓等族的祖先。北部少数民族和西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一样的吗?从当时环境来看。西部草原的游牧民族肯定是另外存在的,至于匈奴族应该是杂合了这两个部族,最后逐渐演化出了匈奴族。
匈奴风俗介绍 匈奴墓葬有什么要求
匈奴风俗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族群,它的起源大概能追溯到战国时代,但是这个民族自东汉初就开始衰落,繁盛的时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久。
匈奴画像
从公元一世纪后匈奴开始分裂,分裂出的南北两部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南部匈奴选择入塞,而北部匈奴选择向西前进。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匈奴人形成了与汉人不同的文化习俗。
这个不同首先表现在饮食上。与中原地区注重养生不同,匈奴人多喜食肉和乳酪。这也和他们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匈奴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业为重,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这个产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外,匈奴人还有饮酒的嗜好,在我看来,这和他们是游牧民族有着极大的关系。除了饮食,习俗的差异还表现在服饰上,匈奴的服饰被称为胡服。由于畜牧业十分发达,所以,牲畜的毛皮也被赋予了极大的意义。他们经常用牲畜的皮毛制作衣裤,还会为了方便骑马穿上靴子。除此之外,住也成为匈奴习俗中的一大特色。他们将所养牲畜的皮毛做成帐子,再用毛毡做顶,就搭成了一个“穹庐”,这就是他们住的地方。
说完了衣食住行,我们再来说说他们的婚姻。在婚姻中,匈奴有着父亲死后,娶自己的后母为妻,兄死后,娶自己的嫂子为妻的习俗。此外,和亲也是其中的一大特点。这些特点都无一例外的体现了匈奴的文化传统,也为匈奴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匈奴墓葬
匈奴人的墓葬很特别,叫做天葬。这个东西,至今在中国的某些地区也是存在的,尤其是草原人民。在《狼图腾》里面,对这个东西也有过描述。
匈奴墓葬遗址
说是草原人民一辈子用了草原的资源,因此在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身体还给草原。
总之,匈奴人就是这样对待价值观就对了。匈奴人死了之后,基本上是没有墓地的。他们不像中原地区人们那么讲究,直接扔在了草原上了事,觉得这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
不过后来受中原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匈奴人有不一样的想法,有的匈奴人也有自己的墓葬了。而且匈奴人继承了中国古代一个特别不太好的东西,叫做殉葬。他们开始相信,有些东西,你活着的时候需要,你死了的时候也是需要的。因此,在一个匈奴人死了之后,会有东西给他陪葬。他生前喜欢的东西,基本都会在墓地里面。
这样来说,一个匈奴人的等级越高,他的陪葬规模越大。要是他身份高贵,会有几百人在他的墓地里面白白的牺牲生命。他的妻子,还有随从,本来是活着的,但是基本上在他死了之后就去墓葬里面陪着他了。
而且,在匈奴人的墓葬里面,有首饰,有器具,也开始出现了壁画一类的东西。生动,而且古朴,如果内容不是动物相互打斗撕咬,不是那么的栩栩如生,没有那么多的阴森,就更好了。
匈奴文化介绍 匈奴是白种人吗
匈奴文化
“匈奴”这个词汇在中国那可是历史悠久,主要活动在我国的北方。他们的族人披散着头发,性情豪放,衣服从左面穿。虽然和中原地区不太一样,但也属于我大中国的子民们,我们和他们都是一家,在历史上就已经是注定了。
匈奴画像
秦朝的时候,帅哥将军蒙恬把他们给打败了,没有办法,只好北上,跑的远远的。可是汉朝的时候,他们有又卷土重来了。重来没有办法,只好和亲咯,和亲也不行啊,那就打吧。打来打去,中原地区终于打赢了。也正好赶上了匈奴分裂的时候,一个投降汉朝了,一个消失的无影无踪,据说可能是去中亚了。
匈奴人的文化和中国不一样,他们信封一种宗教叫做萨满教。每一年五月的时候,在一个叫做笼城的地方开始祭祀活动。匈奴人是很看重这个活动的,跟中原地区人们过年一样,拜天地啊,拜父母祖先啊,拜鬼神求保佑啊等等。
匈奴的老大叫做单于,就类似中原地区的皇帝。单于在哪里,基本上集会就在哪里举行。这样的集会一年里面会举行很多次,有的规模大,有的规模小,但是一年至少要举行三次大的。在匈奴,男人们崇拜健康的体魄,喜欢结实的女人。他们对于中原地区的伦理道德不是很看重,因为他们相信只有有力量的人才能保护大家。所以,在匈奴里面,受到的待遇最好的都是青壮年。
匈奴是白种人吗
关于匈奴的人种问题各界一直都争论不休,因为这个名为匈奴的民族并没有文字存留,所以历史上关于他们的信息都是由其他民族提供的,这就缺乏一定的考证,在准确性上也有点问题。
匈奴画像
因为如此,有关匈奴人兴起的问题,有一些还是难以言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匈奴是蒙古利亚种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黄种人。所使用的语言也是我们并不熟悉的阿尔泰语。
在我国的古代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流行着,他们认为匈奴属于苗人后裔,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人是司马迁,他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族。后来的班固也在书中提到了这个观点,但是根据各路科学调查发现,这种说法是没有丝毫根据的。也就是不正确的。
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匈奴是伊朗人种或是高加索人种,学者们认为这也是错误的。虽然汉代书籍中并无记载匈奴的身形和外貌,可我们还是能得知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并没有所谓的眼窝深陷,鼻梁高挺,毛发浓密即白种人的特点。在当今陕西西安市内的汉代霍去病墓旁边,留有一个拿着弓箭的匈奴人仰面趴在马前的石刻雕像。从雕刻细节看来,头发,胡子虽然很多,但并不像白种人那种眼眶深陷,鼻子高挺的样子。相反,石像的两边额头突出,额骨特别高,眼睛细小,是黄种人的特征。所以,综上所述,匈奴人应该不是白种人。
最后一个匈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最后一个匈奴
匈奴,一个已经“消失”的名字,一个神秘的草原部族,千百年来成为好奇者探索的目标。他们曾经雄霸一方,是他们的强大让这个世上有了万里长城的奇迹,也是他们的强大成就了汉武帝以及卫青等人的武功。
《最后一个匈奴》作者高建群
但历史总是无情,昔日被侵略的中原民族至今立于民族之林,而匈奴却已难觅踪迹。但有着英雄情怀的人们并不会放过追踪他们的机会,有人去匈奴故地重游,有人则热心地寻找匈奴人的后代。如果世上真有匈奴人的后代存在,那么他们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在《最后一个匈奴》中或者能找到一些答案。
《最后一个匈奴》一书的作者是高建群,是当代国内的理想主义作家,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成书的年代在上世纪90年代,那个年代产生了很多文艺青年,他们也都怀着文青的梦想,可以说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年代,《最后一个匈奴》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它写的是一个关于匈奴人后代的故事。在匈奴称雄的年代,匈奴骑兵在陕北边境到处烧杀抢掠。后来,他们到了一个小村子,一个匈奴兵和村里的一位姑娘相爱了,但村里的族人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只好离开。多年后回到村里,但村子已经毁于战火,他们决定在此安家,繁衍后代。多年后,他们的子孙和另外两个家族的人擦出火花,于是三个家族的两代人上演了一场场边界传奇故事。
《最后的匈奴》出版后,在当年曾引起轰动,与《白鹿原》《废都》等小说齐名,销量超过百万册,被誉为高原史诗。
匈奴是现在的什么民族
教科书和影视剧中常常出现“匈奴”的影子,但如今世界上却并没有一个叫“匈奴”的民族。所以,许多人都想知道,匈奴是现在的什么民族呢?
古代匈奴人
匈奴人,来历不明,有人说是夏朝遗民,也有人说是中亚白种人。匈奴强盛后,便不断南侵,早在战国时期,北方的燕赵等国就饱受匈奴侵袭之苦。到了汉武帝时期,他不甘一边受匈奴勒索,一边被动挨打,于是决定主动出击,经过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后,匈奴终于瓦解,再无力与中原政权挑起大规模战争。后来,一部分匈奴人南下归降,汉朝将他们安置在关内,这一部匈奴人此后先后融入到鲜卑、契丹等民族中。而另一部分匈奴人则因在蒙古高原无法立足而西迁,他们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经过中亚后,便没有了相关记载,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直到几百年后,一个叫阿提拉的匈奴人出现在了欧洲草原上,人们才发现匈奴人已经到了欧洲。阿提拉被西方人称为“魔鬼”,他的出现几乎摧毁了东欧文明。不过,短暂的荣耀过后,随着阿提拉之死,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再次消失。曾有人认为,现代匈牙利人是古匈奴人的子孙,不过据科学鉴定,匈牙利人实际上是当地原住民族的后裔,与匈奴无关。因此,也许世界上还有一些带着匈奴人基因的人存在,但“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
燕王卢绾简介 卢绾为何选择叛逃匈奴
卢绾简介
卢绾是西汉初年有名的人物,卢绾和刘邦是同乡人,两人还是同一天出生的,之后两人又一起学习,可以说是一起玩大的,算得上是铁哥们了,而卢绾就像是刘邦的跟屁虫一样,一直跟着刘邦。
卢绾画像
后来刘邦起兵造反,卢绾就跟着追随刘邦。随着刘邦的地位越来越高,卢绾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当时虽然萧何等人也是一开始就跟着刘邦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是要说刘邦最信任的还是卢绾,他的封赏总是领先于群臣,甚至刘邦还允许他出入宫廷。然而卢绾虽然深受刘邦信任,但是卢绾毕竟才能一般,对于战争之事也不精通,并没有立下很大的功劳,要是日后要封侯的时候还是很麻烦的。
于是刘邦就让卢绾参与到进攻燕王的战争中,说是打仗其实就是去镀层金,拿点功劳,之后等到刘邦立汉之后分封诸王,刘邦一口气封了7个异姓王,刘邦心里很不安,就暗示萧何等人推举卢绾为王,于是刘邦就把卢绾封为了燕王,燕地和刘邦所在的中央可以帮助刘邦牵制诸侯王,形成夹攻之势,可见刘邦对于卢绾的信任。
后来陈豨造反,面对着刘邦的进攻,陈豨不敌,向匈奴求助,卢绾就派人去向匈奴散布陈豨失败的消息,来截断匈奴的支援,但是恰好臧衍在匈奴,他对卢绾的使节张胜说:“刘邦之所以这么信任卢绾是因为有诸侯造反啊,要是诸侯没了,燕地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后来张胜回来之后想卢绾陈述利害,卢绾瞬间吓了一跳,想通之后就暗中勾结匈奴。后来事情暴露了之后,刘邦又病重就让手下人去攻打卢绾,卢绾就出逃到了匈奴那里,而之后卢绾的日子也过得不怎么样,很快就死在了那儿。
卢绾在汉朝功臣里排名第几
卢绾是西汉初期有名的燕王,也是刘邦立国之后为数不多的异姓王之一,有些人就很困惑这货到底在汉初功臣中可以排到第几才能够有着这样的尊崇的地位,但是其实纵观汉初功臣排名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卢绾什么事情,要论功劳他根本排不上号。
汉初功臣卢绾
卢绾虽然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地位,但是纵观卢绾的以后一生,遍察《史记》会发现卢绾在刘邦起事的过程中功劳并不高,他既没有征战沙场,也没有决胜千里,更多的是作为刘邦的近臣,一直跟在刘邦身边做一些简单的文职。那么卢绾的功劳不高为什么可以封王呢?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卢绾和刘邦是同一天出生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在当时的大汉阵营中最受刘邦信任的就是卢绾,而卢绾也是一直跟着刘邦一起连年征战打下了不朽的基业(虽然立功上没有他多少事情但是怎么说也是元老级人物不是吗?),纵观刘邦的嫡系,真正被封为异姓王的只有卢绾,而且还是燕地这么一个边关的重地,可以外拒匈奴,内镇诸侯,可见刘邦是多么的信任卢绾。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卢绾的才能功劳在当时的功臣之中根本排不上号,而刘邦也就是把他当做一个宠臣,手下的人也是清清楚楚,所以在功臣排名的时候就没有提到卢绾,单论功劳别说是萧何、张良等人就连那些名不见经传只是排到了100名之后的人功劳或许都在他之上,而等到封王的时候又默契的把燕王之位给了卢绾。
和亲匈奴的宫人是谁
和亲匈奴的宫人
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汉朝对西边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族,进行的和亲策略,以联姻的方式,缓解双方的紧张对峙的局面,加强双方的和睦关系。纵观整个西汉政权存续时间,汉匈和亲分为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不同阶段的汉匈和亲,意义不仅不一样,目的也是不一样的。
汉匈和亲 王昭君画像
西汉初期进行的汉匈和亲,是汉朝为了争取时间休养生息,而不得已向强大的匈奴俯首称臣,委屈求全,这是暂时性的两全之策,此时汉匈和亲作为势弱的一方,汉朝为表诚意,和亲匈奴的都是刘氏的宗亲女子,是名符其实的公主,而到了后期阶段,经过汉武帝的武力征服,匈奴已不像西汉初期那样跋扈,为了自保和发展,匈奴主动向汉朝提议和亲,此时汉匈和亲到了后期阶段,是匈奴作为势弱的一方向汉朝称臣纳礼了,和亲匈奴的就是宫人级别了,不再是真正的宗亲公主,王昭君就是此列,王昭君原是汉元帝宫中的一名宫女,匈奴和亲时,皇帝下令从宫女中挑选和亲对象,王昭君自告奋勇,担负汉匈和亲大任,汉元帝感其报国之功,封其为公主,并陪赠了大量了金银珠宝,和亲队伍声势浩大,彰显着汉朝对匈奴的友好之情,昭君出塞也成了中国古代有名的典故。
汉匈和亲的政策一直贯穿着西汉的统治时期,但到了东汉,日益衰弱的匈奴想再次通过和亲,巩固双方的关系,被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拒绝了,至此,一直在西汉旅行的汉匈和亲,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汉匈和亲的背景
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通过联姻,加强相互关系的一种外交策略,由于双方地位,社会环境的不同,汉匈和亲的背景赋予了汉匈和亲不同的意义,在西汉政权刚建立时,北方的匈奴也在日益壮大,但是西汉政权是经过秦朝末年的连年征战建立的,百业待兴,迫切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面对北方日益强大的匈奴,初立的西汉政权并没有实力和时间来和他们打一仗。
汉匈和亲 画像
汉匈和亲的背景,在此时就是敌强我弱,刘邦面对匈奴的侵扰,曾亲自率领33万大军与匈奴作战,结果是被匈奴围困白登七天七夜,刘邦一直视此战为人生耻辱,让后世刘氏子孙铭记,于是从此战开始,汉匈和亲就由汉朝一方主动提议,以换取匈奴的信任,面对汉朝的和亲公主和大量的财宝,匈奴并没有停止南下侵扰的行为,让汉朝很是头疼,但是因为国家没有实力,不能与之一战, 一直忍辱苟且,直到汉武帝时期。
汉匈和亲的背景,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和以前发生变化了,西汉经过了70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库充盈,人民富足,国家有实力进行持久战,更因为汉武帝的雄心壮志,誓洗前耻,命令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进军沙漠,攻击匈奴的心脏,匈奴大败至此开始衰落,汉匈和亲在中断了10年有余后,已经四分五裂的匈奴不得不向汉朝俯首称臣,于是主动向汉朝求婚,此时的汉匈和亲,已经和当初的汉匈和亲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双方地位的转换,意味着汉朝已经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国,敬仰四方。汉匈和亲一直持续到了西汉末年。
汉匈和亲的公主
汉匈和亲,是自西汉政权建立一直到西汉末年,汉朝和西边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进行的一种外交策略,从汉匈和亲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类,西汉初期的汉匈和亲,是汉朝为了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而不得不向匈奴俯首称臣,纳贡进献,这是一种被动,屈辱的外交策略。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武力征讨,汉朝打败了昔日强大的匈奴,此时,匈奴为了生存不得不向汉朝俯首称臣了,于是此时的汉匈和亲,就是汉朝实力的展现,是附属国家为了依附汉朝而进行的外交手段。
汉匈和亲 画像
纵观整个西汉时期,汉匈和亲的公主多达数十人,但是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昭君和解忧公主了,王昭君原本是汉室宫女,一直没有机会在宫中崭露头角,汉匈和亲时,宫中女子多加避讳,而王昭君想到在宫中一样终老,不如出使匈奴,于是主动请缨,正愁无人和亲的汉朝皇帝大喜过望,不仅封王昭君为公主,还陪赠了大量的金银珠宝,送亲队伍蜿蜒不绝,声势壮观。这就是古代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汉匈和亲的公主还有一位比较出名的,就是解忧公主,解忧公主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嫁了几次,第一次是堂兄,第二次是堂弟,第三次是继子,这也是因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婚俗,儿子有权继承父亲的妃子,父死子娶,兄死弟娶,在西域再平常不过,和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大不相同,而且汉匈和亲的汉朝公主们生下的子嗣,多成为了当朝的权势人物,为西汉和少数民族的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匈奴习俗介绍 匈奴儿子娶母亲竟然是传统
匈奴习俗
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朋友想必对匈奴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吧,在剧中匈奴在首领伊稚邪单于的带领下和汉朝前后交战了十几年,最后才被卫青,霍去病等汉朝名将打败。匈奴是北方游牧为生的少数名族,那么他们都有什么习俗呢?
马背上的匈奴人
由于匈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无法完整直观的看到他们的习俗,只能从现在一些很少的资料中找到关于他们的生活习俗。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饮食习俗,匈奴的经济来源是畜牧业,他们饲养的牛羊马等牲畜就成了他们的生活资料。他们吃畜肉,喝这些牲畜的血以及奶汁,剥下来的皮就用来做衣服。另外的饮食来源就打猎捕来的野生猎物。我们都知道,匈奴是个彪悍的名族,擅长骑射,所以打猎也是他们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
其次来看看他们的衣着服饰。他们穿的衣服,我们统称为胡服。匈奴吃畜肉,将杀死的牲畜的皮剥下来做成衣服和铠甲,这样的衣服能帮助他们抵挡塞北严寒多风的自然环境。他们脚上穿的是用动物皮革做成的靴子,这种靴子坚实耐磨,也利于保暖。
那么匈奴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最利于人们出行的当然是马匹。匈奴也不例外,他们是马背上的名族,他们以游牧生活为主,饲养的马一部分用来吃肉,但更多的则用来骑乘,用于平时的放牧或者是打仗。在匈奴中,一人一马是非常常见的,富裕者更是一人多骑。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匈奴的婚姻习俗。他们的婚姻习俗和我们汉族是天壤之别的。他们通常会“妻后母、报寡嫂”,什么意思呢?就是男子在他的父亲死后,就会娶他的后母为妻,当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男子在自己兄长死后,要娶他的嫂子为妻。在我们汉族看来这是有违伦理纲常的,但在匈奴中这是最普通不过的婚姻习俗了。匈奴人口本来就较少,女性当然更少,这样其实是有利于名族繁衍生息的。
当然匈奴还有以马为陪葬品,以左为尊等习俗,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匈奴儿子娶母亲
在匈奴,儿子娶母亲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也成了中原地区人们的诟病。其实可以不用这么看的,因为这里的母亲,很少是指“亲生母亲”,多半是自己父亲的小妾一类的所谓“长辈”,在这些女人里面,可能有很多人的年龄还不如名义上的“儿子”的年龄大。
匈奴画像
因为自己的父亲死掉了,所以儿子要承担起保护和抚养父亲留下的女人们的责任。但是有了责任你不能不让我享受义务啊,你可以让我的父亲睡觉,为什么不能让我睡觉?匈奴人的思想如此简单直接,这就是匈奴的文化,我们也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
而且,在匈奴的传统里面,信仰的是要多生孩子。怎么多生呢?给多多的女人机会呗。匈奴的环境不好,孩子生下来之后再活着靠运气。因为一不小心染上了感冒都有可能会死掉,所以也间接要求了必须要多生孩子。
而且在匈奴的价值观里面,没有不劳而获。你不就是伺候过我的父亲嘛,我凭什么替我父亲养你?所以说,接管父亲的一切,骏马、牛羊,顺便接管父亲的女人,也很合乎情理。当然,有些变态的匈奴人,有着恋母情结,接管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就让人很无语了。
说一点野史,当初王昭君要嫁给自己名义上的“儿子”,让王昭君很是头疼。后来王昭君又要嫁给自己名义上的“孙子”,更让王昭君崩溃了。
匈奴人口
先秦时期夏朝开始,在不多的资料里显示了华夏人口的大概数量为一千多万。这个数量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但是应该和古代的真实人口总数相差不遥远。从这里能推算出匈奴的人口。夏朝时期的匈奴是一个萌芽时期,这时期的匈奴族从几万开始繁衍,经历过商城到西周的时候已经有了几十万。
匈奴雕像
从夏朝的奴隶制国家建立一直到东周长期战乱时期,北方匈奴经常大肆侵扰中原,掠夺生活物资,人口,牛羊等等,扰的华夏民不聊生。这期间匈奴族的实力开始强大,逐渐建立了一个匈奴国家,在秦汉的时期冒顿单于的扩张下,国家实力达到了顶峰。
匈奴的人口在这个时期到达了巅峰。这时期莫顿单于曾率领几十万的大军南下攻扰汉族。军队人数计有四十万,国内驻扎还有部分,加上国家人口,至少有上百万人口。对于终日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来说,这样的人口数量是十分巨大的。
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作战能力的体现。人口越多,四处征战时也会更加随心所欲。兵力折损时,也能很快补充上兵源。匈奴就是这样,汉军的小部分胜仗并没有对匈奴造成多大的损失。所以到了后来中原王朝在应付匈奴时,常常力不从心。汉朝的开国之君刘邦在对付匈奴时就十分狼狈,虽然后来有惊无险,但也从侧面反应了匈奴的实力。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王朝才彻底占了上风,将匈奴打的丢盔弃甲。一小部分融入汉族之后,另外的匈奴已经消失在了茫茫的欧亚大陆上,具体人数史书没有记载,已经无从考究。
西汉陈汤一生征战功绩 陈汤平定匈奴路线
西汉陈汤
陈汤,字子公,是西汉时期的大将。他曾经出使西域,之后矫诏调动当地各国的军队,远征对抗汉朝的匈奴郅支单于,大破之并将单于斩杀,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和平。陈汤功劳是毋庸置疑的,可惜为人缺点较多,尤其贪污严重,所以在后世并不出名。
陈汤画像
陈汤出生贫寒,先是被张勃举荐给汉元帝,可惜因为没有为去世的父亲奔丧而被捕入狱,还连累了张勃。之后,他又被人举荐,出任郎官,几年后,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甘延寿出使西域。
当时匈奴分裂,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为南北匈奴,两人都把儿子送去作人质以示臣服。之后郅支单于以为西汉拥护呼韩邪单于而非他,就对西汉怀恨在心,斩杀了汉使。后来,郅支单于依靠与康居联合,击败大宛、乌孙等国,从而实力不断增强,开始威胁西汉边疆。
公元前36年,陈汤说服甘延寿,假托是朝廷的命令,调动了西域几个国家的军队以及西汉在当地的屯兵,总共四万多人,分成六队远征郅支单于。他们一路抵达郅支单于在康居建立的城池,然后步步紧逼,最后攻破城池,斩杀郅支。
陈汤建立不世功勋,可惜回朝后遭到一些大臣的嫉恨,又因为自己为人贪婪,污点不少,从而被他们抓住把柄,几次被降罪,甚至被免职下狱。直到陈汤去世,他也只不过是一个从事中郎,和关内侯的爵位。后来,王莽执政才追谥他为破胡壮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