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少数民族女真族历史介绍 女真族如何消亡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女真又称“女直”,其先祖为周秦时东北地区古老的肃慎、挹娄人。辽代把女真分为“熟女真”(已入辽籍的)和“生女真”两部。生女真异常勇猛,三人可搏猛虎。辽末,生女真完颜部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举兵抗辽,1115年建立“大金国”,迅即由东北进入北方草原灭辽,继而进入黄河流域灭北宋。1234年,金为南宋联合蒙古军队所灭。其后,女真人仍活跃于东北地区。

女真与前代游牧民族不同,除了牧养牛马外,还大量养猪,并从事农耕、冶铁、采金业,经济实力较雄厚。女真人崛起后,着力吸收发达的汉、辽文化,为己所用,又有所创新。女真人继承辽代五京制,又开科取士,颁布成文法典,发行纸币交钞,修前代(辽)国史等。同时亦保留一些本身的制度,如在契丹和北宋地区推行猛安谋克制,以千户号为猛安,百户号为谋克,率领女真人屯垦荒地。


 

女真人依照汉字和契丹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了女真文,形同汉字,但笔画有所增减,读音为女真语。用女真文翻译了《四书》、《五经》和《史记》,《汉书》、《新唐书》等经史著作。

随着对宋、辽文化的日渐接受,女真对佛教、道教、太阳神、孔子都备加尊崇:雕刻《大藏经》,收佛藏6900余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盛事;道教空前繁荣,出现了“全真”、“大道”、“太一”3大教派;每月朔望,百官集合皇宫门外,面向太阳行礼膜拜;皇帝还诏令各州县建孔子庙,并在孔子故里维修孔庙和孔子墓。

女真人继承了契丹的火药制造技术,并发明铁火炮,因杀伤力巨大,被称为“震天雷”。又发明飞火枪,用绑在矛枪上的厚纸筒喷射火药和铁屑,射程为数丈。这两项重大发明在中国军事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女真在农具改造、丝绸纺织、烧制瓷器、采煤、炼铁、印刷、天文学、医学、数学等方面,都在吸收宋辽文化的基础上达到更高水平。

为了保持尚武和骑射传统,女真推行猛安谋克制,按五、十、百、千的人数把女真人和契丹人、汉人组织起来,平时畋猎、生产、练武,战时出征,壮者皆为兵士。

金朝为了防御蒙古各部,在北方修筑军事堑壕,即金界壕,总长度约7000余公里。金界壕工程浩大,至今尚有许多遗址地段保存较好,被牧民称为“成吉思汗边墙”。

内蒙古地区金代村落和城市遗址较多,许多荒地被辟为农田,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在呼和浩特白塔的金代捐资碑铭中,发现金代丰州城有四坊、两街、甘八巷和两关厢,城中街巷名有酪巷(制作乳酪)、染巷(印染加工)、牛市巷、麻市巷等,反映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在大青山下,曾出土金代铜镜,上刻“富民县官”等字款;根据白塔捐资碑,可考出许多金代村名,如北渔阳、薛家村、长寿谋克在、蒲察宣武谋克寨等。由此知道,当时阴山南麓有许多汉人和女真人的村寨。在白塔捐资碑上还发现一批女真高级官员的名字,有千户辅国上将军、谋克、提点、县令等职事官。金代在今内蒙古东、西部还没有不少州县、村寨,这对草原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意义重大。

此外,在内豪古东部陆续发现许多女真文墨书题记,这是研究女真文的宝贵材料。金代铜印也多有发现,其中赤峰市巴林右旗出土的“行军第三万户之印”,是金朝重要武官的官印。

金代的女真人墓均朴实无华,多为火葬。如赤峰敖汉旗清理的“镇国上将军”皇族宗室之墓,其骨灰置于石棺中,并没有什么随葬物品。在呼和浩特野马图清理的金代班氏家族墓地,均用石棺盛放骨灰。在赤峰巴林左旗,曾发现金代家族墓地,内有石人、石碑,外有围墙,出土的残碑上有“金奉国上将军”字样。还发现一座较完整的女性墓,墓为方形土圹,从圹中清理的石棺中,发现木制骨灰匣,内有骨灰、铜镜、化妆用的漆盒、小箱等。该石棺底部穿有5孔,这与后世满族人在棺下钻孔的风俗有关,孔为灵魂出入的道路,是萨满教的遗风。

金代的印钞铜版、铜市和银铤等在内蒙古陆续发现,是研究纸币和金属货币的珍贵实物。金代铜镜由官府铸造,花纹多为双鱼、双龙和双凤,与东北黑龙江两岸女真人的生活环境有关,是具有女真特色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