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军事实力:唐初时有60万常备军(2)

灭亡高句丽的过程也可清楚看到。也就是说,在地方,高句丽的行政与军事是融为一体的,高句丽地方的官吏平时是行政官吏,战时则为军事指挥官,这是高句丽军事制度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
 
  高句丽王朝为了加强政权统治,适应向外扩张和抵御内外侵扰之目的,以其都城为中心,以山城为军事驻防地,建立了一整套的战略防御系统,形成了极其坚固的防御体系。
 
  山城多位于“山河险固/,交通要塞的地方。山城位置的选择,大都据有山水之险或水陆要冲。绝大部分山城都修筑在盘跨山脊的环形山凹或在周围山谷环抱中。高句丽山城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周长超过万米,小的才几百米,这与山城的地位、作用及所在地点、修筑年代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山城充分体现了高句丽城池建筑的特点,是高句丽石造建筑的典型代表。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山城互相呼应,构成了高句丽严密的防御体系。

现存高句丽山城数目,由于考古发掘的局限以及对相关问题研究力度的不足,无法得知其准确数字。不过到目前为止,有址可查的高句丽山城有160-180或220座左右。高句丽山城的分布大体以鸭绿江为界可成南北两个地区。鸭绿江以北的高句丽山城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到辽东半岛南端的地区和通向国内城的沿路,尤其是集中分布在桓仁、集安地区。鸭绿江以南地区主要分布在以平壤为中心的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和咸镜道、江原道北部海岸一带。
 
  这些山城虽然大小规模不一,但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驻扎军队、构成军事防御体系,这是高句丽山城的主要使用功能。“高句丽山城的主体功能,除管理''五部''之''城民''、''谷民''外,显而易见其军事防卫意义最为突出。……普通的高句丽山城,其军事功能更显得突出。因此,高句丽山城的军事防卫性质,应是其功能的首位。”
 
  从历年中外考古学者调查所见的鸭绿江两岸的百余座高句丽山城看,绝大部分山城的军事防御设施都很完善。为了便于防御作战和长期坚守,山城内一般都有将台、烽燧、仓库、兵营、水池等设施。城墙上也大都有女墙、雉堞、角楼、望楼等,无一不与军事防卫有关,它们共同构成了高句丽山城独特的城市功能。高句丽的军队就分别驻扎在这些大小不等的山城中。由于高句丽山城的构建是以建设大型山城拱卫国都为核心的,因此在高句丽国都周围和大型山城中驻守的高句丽军队的数量比其它山城要多得多。这一方面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窥测一二,另一方面从后来的考古调查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四
 
  关于高句丽军队组成及装备,耿铁华先生在其大著《中国高句丽史》和其《从高句丽壁画中的战争题材看高句丽军队与战争》、《高句丽兵器研究》等论文中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大体上反映出了高句丽军队建设在这方面的基本历史面貌。
高句丽军队最初是由五部的高句丽人组成的,随着国土的扩张,征服其他地区和民族,高句丽国家的军队中也出现了其他民族的成份0如鲜卑、马韩、秽貊、靺鞨、扶余、汉人士兵。高句丽后期,军队主要由高句丽人、靺鞨人、扶余人、汉人组成。高句丽军队由步兵、骑兵和水军构成。其中主要的,占绝大多数的应该是步兵,其次是骑兵。好太王碑碑文与文献中多见“步骑”、“步骑五万、“精骑五千、“率兵四万1等等。《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经常出现“铁骑五千(东川王二十年条)、“精骑五千(中川王十二年条)、“数千骑(新大王八年条)、“步骑(步兵和骑兵)二万人(东川王二十年条)的记载。高句丽古墓壁画中,高句丽骑兵、步兵的形象是很多的。需要说明的是,如此众多的骑兵,完全是以养马业的高度发展为基础的,高句丽有被叫做果下马的高句丽马,尽管体形较小,但力大敏捷,是擅长在山区奔跑的优良品种。

高句丽军事装备亦相当精良。《北史・高丽传》载,“兵器与中国略同1。根据高句丽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的发现和对高句丽壁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高句丽兵器进行研究,高句丽攻击型兵器可分为铜铁两大类,长兵器、短兵器、抛射兵器、防卫兵器等四种。其中铁制兵器占绝大多数,铜兵器只占极少的部分。铜类长兵器有铜矛;短兵器有青铜短剑、青铜剑镖、青铜钺形斧;抛射兵器有鎏金铜镞、铁铤铜镞。铁类长兵器有铁矛、铁长刀、铁陌刀;短兵器有铁刀和环手刀、三棱形铁刺、三钩器;抛射兵器有铁制鸣镝和铁镞,其中鸣镝飞行中翼孔鸣响,无杀伤力,作为警报发信号使用。
 
  高句丽的防卫型武器有铠甲、头盔等。其中铠甲分两种,一种为将士身上所穿铠甲,另一种为战马身上所披挂的马铠。《三国史记》把将士和战马身上都披挂铠甲的骑兵称为“铁骑。此外,还有为便于士兵登山而特制的铁钉履和军官冬季防滑穿用的鎏金铜钉鞋。
 
  战马也是高句丽骑兵军事装备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骑兵所乘战马大都为高句丽所产。《翰苑・藩夷・高句丽》注引《高丽记》说,高句丽国北有马多山,出群马,“形小而骏。另《三国志・东夷・高句丽传》载:“有果下马,便登山”。这也为高句丽拥有一支强大而富有战斗力的骑兵提供了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