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21日,教育部公布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全国上下顿时一片欢腾。当时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为何能如此快地恢复高考制度?一份解密档案显示,当年第一个当面向邓小平建议恢复高考的,是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查全性。正是他的大胆谏言,使邓小平一锤定音:恢复高考!
改革招生语惊四座
1977年7月底,武汉大学校领导找化学系52岁的副教授查全性谈话,说上面来了通知,点名要他到北京去开会。8月4日早晨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前两天,所有与会学者都一直表现得非常拘谨。因为当时“文革”刚结束,知识分子大都心有余悸。
8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忧虑地说,现在清华新召进的学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邓小平插话道:“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邓小平的插话令查全性为之一震,这时他激动地站起来慷慨陈词:“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如果我们改进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的知识青年、青年工人、农民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大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查教授,你继续说下去。”坐在沙发上的邓小平被查全性的一席发言感动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探出半个身子,示意查全性往下说。
查全性建议:“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重点考语文和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则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查全性还抨击了现行招生制度的四个严重弊病:一、埋没了人才,大批热爱科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二、卡了工农子弟上大学;三、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四、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的积极性。查全性强调,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大学新生质量没有保证,其原因之一是中小学生质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问题,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他呼吁:一定要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
邓小平一锤定音
查全性一言既出,举座惊讶。因为就在座谈会前夕,当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已经开过,招生办法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十六字方针。也就是说,1977年按照十六字方针老办法招生几乎已成定局。
没想到,邓小平听完后,向查全性点点头,然后环视四座问:“大家对这件事还有什么意见?”吴文俊、王大珩等着名科学家都点头赞同查全性的意见。人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补充发言,心情也越来越激动。
随后,邓小平问了一下当时的教育部长刘西尧,今年的高考招生改革恐怕已经来不及了吧?查全性赶紧插话说,还来得及,今年的招生宁可晚两个月,要不然又会误招20多万不合格的学生,浪费可就大了。
邓小平又问刘西尧,还来不来得及?刘西尧说,还来得及。邓小平略一沉吟,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查全性的讲话大约15分钟左右,包括邓小平插话表态,直到最后的拍板,整个过程也就是20分钟。
1977年冬季考生570万
当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似乎恢复高考招生的一切枷锁都已解除,但这时突然有人提出:积压了整整11年的考生一起拥进考场,首先需要一大笔经费,其次印考卷需要大量的纸张啊。当时全国上下所有的物资都要凭票供应,印考卷的纸张和经费成了两大难题。问题因此上交到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决定,每个考生收5毛钱即可,其余全部经费由国家负担;印考卷没有纸,就先借用印《毛泽东选集》第5卷的纸印高考试卷!
1977年冬天,举行了至今惟一一次的全国冬季高考,570万学子踊跃报名应试,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达到了1160万人。这些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课堂奔向考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查全性当了5年工人的大儿子、下放的女儿参加冬季高考,双双考上武汉大学。着名历史学家吴于廑教授与他们同住一栋楼,他有3个子女当年同时考上了大学。捷报传来,吴于廑喜不自禁地说:“同喜!同喜!我们两家五星高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