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是宋代有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著作的《资治通鉴》至今都被人广泛传阅。年幼时,司马光砸缸救友而被人广而熟知;后来在读书时,司马光在读书下功夫比常人还要多,且常常独自留读到很晚,故司马光勤学一事也被人称道。下面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以及司马光勤学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铜像
1019年,司马光跟随他父亲,在光州求学。有一天,司马光正和小朋友们在后院里面捉迷藏,恰好在院中有一个大水缸,而事先又没有大人对他们进行教导。
导致有一名小孩子,爬到了水缸边沿,不慎失手,掉入缸中。水缸中恰好有水,而且极深,小孩的脚根本够不到地,只得大声呼救。司马光等小伙伴听到救援声后,纷纷出谋划策,也有出去找大人的。
可是,因为慌乱害怕,导致体力消耗过大,调入水缸的小孩子此时已经没有了呼喊的声音。司马光急中生智,搬起院中他能抱起的最大块的石头,将水缸打破。
只听“砰”的一声,水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而掉入水中的小孩也因此获救。大人们听到声响后,纷纷加快脚步赶来。看到满地都是水迹,缸中的小孩安然无事之后,纷纷对司马光赞叹不已,夸他遇事冷静,能不受他人干扰,独立思考解决难题,是个可造之才。
也因此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被人知晓后,广泛传播,一时名声四起。司马光砸缸救友流传至今,都已经被记入了成语之中。
司马光勤学的故事
司马光勤学铜像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曾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完成了《资治通鉴》的撰写,之后更是出任过宰相之职。照理说,担任过如此高官的司马光,应该是一个聪明的人,为什么会有人说笨呢?
原来司马光小时候,他怕记忆力不行,跟不上其他小伙伴的进步速度。于是他刻苦读书,当其他小朋友会背了课文之后,司马光一个人闭门读书,直到他确定已经能够,全文背诵且领略了全文主义后,方才停止背诵。
对此,司马光的解释是“只有多下功夫,刻苦读书,这样才有大的收获,如此才能终生不忘”。司马光可以说是儒学的最成功的书生,是儒家教学成功的典范。
司马光勤学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多朗读,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成功靠的不仅仅是先天聪慧,还有后天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