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张良的真正原因 刘邦杀了哪些功臣(3)

刘邦是什么样的人

刘邦是汉朝基业的缔造者,与项羽的争霸战争历来都被人们评论,能在群雄逐鹿中得到天下,必然有他的本事。关于刘邦这个人,历来都有很多看法,褒贬不一,无赖也好,英雄也罢,这都体现在他的言行中,事实上我们也无法用单纯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建立稳定统一王朝的人。

刘邦雕像

刘邦雕像

刘邦的性格中带有流氓之气不可否认,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毫不避讳。他是农民出身,缺少足够的文化素养,不喜欢从事生产,早年生活得像个混混,嗜酒好色,也被刘太公嫌弃。刘邦也是个奸诈滑头的人,在与项羽争夺后期,被项羽指派的弓弩手射中了胸,却大喊脚趾被射中,迷惑项羽。刘邦也曾为求自保,数次踢下在马车上的儿女。

不过,刘邦身上也有游侠之气和王者风范。他为人豪爽宽仁,经常在外结交好友,释放了在押犯人,还很宽心地与人喝酒,得到了几位跟随者,在入关后与百姓约法三章,且没有杀已经投降的子婴。刘邦年轻时没有作为,不过很有志向,当他看到秦始皇出巡排场时就感叹这就是大丈夫的样子。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刘邦身上也具备谋略,在政治上有长远的视野,能够洞察人心,同时也具备制订战略的军事能力。

刘邦最为出众的当属用人了,凭借着强大的包容心和拉拢人心的能力集结了众多优秀的人才,其中有投降的,有秦人,有几次易主的,有背叛过自己的人。刘邦能看到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尽情发挥。

刘邦典故

刘邦作为一个从基层走出来的皇帝,在谋天下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事,从而得出了不少典故。这些典故也是一些成语的出处,如约法三章、高阳酒徒、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一败涂地、一决雌雄,现在人们也经常会引用这些成语。

刘邦典故约法三章

刘邦典故约法三章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两个典故均出自鸿门宴的故事中。秦末公元前208年,正值楚汉对峙时期,项羽带着四十万的兵马向咸阳方向进发,受到刘邦手下的阻拦,于是就驻扎在鸿门,范增就进言杀了刘邦,并谋划了一番。刘邦应邀到鸿门赴宴,宴会中,范增派了项庄舞剑,表面上是来助酒兴,其实就是来刘邦的。这时候项伯也来舞剑,并时时维护刘邦。张良找来了樊哙,就以上厕所的理由离开宴会跟樊哙商量出逃的办法,樊哙就说:“现在对方是砧板上的刀,我们就是鱼肉,要怎么逃?”不过刘邦最终还是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