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六十大寿
在中国,满10年的生日往往过得比较隆重。慈禧太后位高权重,当时被尊称为“老佛爷”,那么她的生日对整个国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匾
慈禧六十大寿在1894年。按照慈禧的设想,大寿那天她要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出宫巡游一番后回颐和园听戏摆宴。光绪早在两年前就下旨开始为慈禧大寿做准备。于是在巡游大道上的“点景”工程——曲尺形的转角楼开始建造了,戏台开始搭建了,念经僧人开始组织了,颐和园的重修工程也纳入计划了。当时在京城的大小官员绞尽脑汁,想着给慈禧太后送上一份不一样的厚礼。
可是,正当举国上下为了慈禧大寿而忙碌的时候,甲午战争爆发。慈禧为办寿宴,在海军经费中挪用了一部分,是甲午战争战败的部分原因。不少大臣直接上书,要求暂停庆典,将原本移出来的费用用作军费。
实际上,慈禧知道国库空虚。但是她觉得,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如果连太后的寿宴都不大肆庆祝的话,不就间接表明大清王朝即将覆灭吗?慈禧办寿宴有种自欺欺人的意味,她不想承认大清气数已尽。
慈禧没有心情,也不好意思再铺张浪费,叫停了“点景”工程的建设,在宁寿宫默默度过了自己的六十大寿。
慈禧垂帘听政
咸丰死时,为未来的皇权继承作出了安排: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制定大计方针。慈禧不甘皇权落入他手,联合恭亲王发动政变。八大臣被处置,同治又年幼,慈禧开始垂帘听政,确保了皇权。
垂帘听政时期摆设
在中国古老的社会里,女性向来被社会排斥,尤其是女性执政,更是牝鸡司晨。于是,慈禧借鉴了历史。东晋时期有个皇帝死后只留下一个两岁的皇子。太后抱着小皇子上朝,可是男女授受不亲,于是在殿内拉了一道帘子隔开了太后和朝臣。垂帘,确保了皇权的延续,又规避了与大臣的直面。
慈禧回到北京后马上发布了一道懿旨,向各朝臣收集垂帘听政的方法。经过几次调整,两宫太后决定在养心殿中召见或引见大臣处理政事,且面见大臣时垂帘隔断视线。咸丰在死前虽对皇权继承作出了安排,但是他没有明确划分决策权的归属,以至于给肃顺一党可趁之机。慈禧垂帘,是想借助于垂帘的形式听政,执掌皇权。
慈禧在确定了听政的形式后,又明确了太后听政的权限:一切的用人职权,一切的事情,都要如实像太后请奏,公布天下。慈禧此举是在咸丰的经验教训下公告自己执掌皇权,杜绝了权臣。
慈禧听政了,那么亲王呢?慈禧将军机处、内务等事情交由恭亲王主管,给予双倍俸禄,给恭亲王的子嗣更高的称号,给了很多好处却没有给权。
慈禧为自己的听政做了缜密的安排,最终实现47年的垂帘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