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寓意是什么

庖丁解牛

战国时期,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他手、脚、膝盖合着刀的声音一起运动,很有节奏感。梁惠王对庖丁高超的技术感到十分惊讶,便询问庖丁技术如此高超的原因。庖丁放下刀,回答梁惠王。原来庖丁追求的,是自然的规律。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

起初庖丁宰牛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即实物。之后随着宰牛次数的增多,庖丁看到的是分解牛的方法,在他眼中的牛,只有几条形状的虚线。再后来,庖丁就可以只凭手上功夫,不需要眼睛看就能分解一只牛。庖丁依靠着触感,在了解牛的结构后,顺着牛的骨头分离肉和骨头。一般有经验的厨师需要一年换一把刀,刀割筋、肉都钝了;刚入门不久的厨师需要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刀在用力的割骨头。而庖丁是顺着牛的骨头在分离肉,只在骨头缝隙处下刀,平时不会磨损刀具,因此这把刀用了19年,宰了上千头牛还是十分锋利。

但即使是庖丁这样技术高超的人,在碰到筋骨交错的地方,还是会把节奏放慢,小心翼翼的动刀。直到骨头和肉全分开了,才放下刀来。最后把刀擦干净收起来。

梁惠王称从庖丁解牛的过程中学到了养生的道理。世间万物都有其客观规律,只要掌握了规律就能运用自如。

庖丁解牛寓意

《庄子·养生主》中记载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到梁惠王府中分解牛,一气呵成,技术非凡。梁惠王向庖丁探其原因,庖丁称自己从“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最终游刃有余。梁惠王称从庖丁的解牛阶段中领悟到了自己修生养性的方法。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

如今多用“庖丁解牛”来比喻经过实践后掌握到客观规律,运用自如。

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其实就是掌握规律的三个阶段。“目有全牛”是指不了解规律,只看到规律的表面;“目无全牛”是指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的游刃有余是指运用规律。梁惠王称从中得到了养生的方法,是因为他通过庖丁解牛的事情意识到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盲目追求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梁惠王作为一个王侯,做了有利于福祉民生的事情,不要过分的去追求名声,顺其自然就可以。这样才可以保全自己,颐养天年。

反观当今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要凭借健康的身体、睿智的头脑去探究问题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同时避免自己身心受到伤害,最后就可以寻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圆满的解决问题。因此当一个人无法适应环境时,失败就接踵而来,适者生存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