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学派
杨朱学派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一个学派,杨朱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又名阳子居。杨朱本来是一个隐士,所以对于他的生平还有他的著作等,后世都无法一一探知。
杨朱
但是杨朱创立的学派却向后世客观的阐述了杨朱本人的发展意义,这对后世许多学派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就算是到了今天,我们还是可以用杨朱学派的观点来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进行阐述。在杨朱学派中杨朱是创始人,之后的告子,子华子,还有詹子都是杨朱学派的发展者之一。
当时因为墨子提出了他的拥有极端道德主义的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中对道德的要求已经超出了人的极限,所以杨朱就站出来反对墨子了。杨朱认为做人就要“保性全真,不以物累形”。意思就是要提倡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不能被外物所累,要在生活中不断加强自我认识,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这就如同老子对宗教提出质疑一样,杨朱开始对道德的起源产生了质疑,也提出了自己的反思。
杨朱认为,人性的道德只是外物,人性本来就和水一样,是至清至纯的,但是加上土,水就变得浑浊了。所以道德就像是强加在人身上的习惯风俗,这一个观点可以说是最早的从心理角度出发的,发现了达尔文演化现象的先秦思想家。但是因为汉朝独尊儒术的政策,所以杨朱学派也就和墨家思想一样,消失在了两汉之时。
列子杨朱
在《列子》中也有关于杨朱的一篇文章,被称为是《列子·杨朱篇》,这篇文章又名叫做《达生》,是为数不多的记载杨朱的文章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杨朱把名和实的关系两两分开,认为名实不一定时相符的,实也未必就依附于名。杨朱列举了,管仲、尧、舜、伯夷、叔齐等人生平的际遇,来论证社会上的种种的“实名贫,伪名富”的不公平的现象。杨朱认为只有死亡才能够彻底解决这世界上的高低贵贱的差别,死后所有的道德的光环,仁义的加持,都将会消失,不管是贤德的还是愚笨的都同样会化作累累白骨。
从这个角度,杨朱又反观人类着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和漂泊无定又短暂的人生。所以杨朱认为人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的东西,美食、衣服等等吗,与当下的物质享受比起来,任何生前的虚名和死后的荣耀都是桎梏人的枷锁罢了。有的人顾忌这生活中刑罚的尺度,道德的教诲,为人处世瞻前顾后,都想留得生前身后名,这不过是做了礼教和名利的傀儡。
最后杨朱害怕自己的观点又太过矫枉过正,所以又开始了论事名实之论,又论证了名和实不能够完全割裂。但是除了人本来的欲求之外,还要去追求过多的功名利禄,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贪得无厌了。但是后来杨朱的学说遭到了曲解和反驳,所以留下了“自私”的千古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