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为什么杀道士于吉

孙策杀于吉

于吉是东汉末年的一名道士,祖籍琅琊,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胶南,他被认为是道教经典《太平经》的作者。孙策收复江东后,于吉被孙策所杀。史料记载,孙策杀于吉的原因是“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孙策剧照

孙策剧照

事实上,孙策杀于吉是的原因不止于此。一方面,孙策看到于吉半神半仙,施药救人,百姓们对他信奉崇敬,顶礼膜拜,甚至于孙策身边的能臣武将都对他推崇备至,孙策既嫉妒又害怕。嫉妒的是,孙策青年才俊,创立大业,尚不能得到如此拥护,而区区一个老道士却能得到这样的尊崇,血气方刚的孙策难免心里不平衡。

同时,孙策又非常担心,江东初定,人心不稳,土豪勉强顺从,百姓无动于衷,政权动荡,潜在威胁很多。而于吉一呼百应,影响力巨大,如果再让于吉的威望和势力继续壮大,必将威胁到孙吴大业的建立,所以,对于孙策而言,于吉非死不可。

另一方面,即使于吉没有不臣之心,任何一个当权者也不希望在其统治下存在一个精神偶像甚至是领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睡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从孙策杀于吉这个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孙策确实是个杀伐决断,强硬果毅的当权者,只要有人威胁甚至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那么宁可错杀不可轻纵。而对于于吉,虽然死的有些冤枉,我们也只能说一句可悲可怜了。

孙策以玺借袁兵

孙策以玺借袁兵这里的玉玺是指大汉的传国玉玺,当年群雄讨伐董卓时,孙策的父亲孙坚率先打入洛阳,在一口枯井之中发现了一个宝盒,其中正是传国玉玺。这时出现许多抢夺传国玉玺的人,孙策的弟弟孙权认为,玉玺不过是一块招致灾祸的石头不要也罢。但孙坚不舍得抛弃玉玺,为了保住玉玺从而丧命,这时玉玺才到了孙策手里。

孙策剧照

孙策剧照

孙坚死后孙策走投无路腹背受敌,暂时投靠了袁术,几年后遇到周瑜,此时周瑜欲与孙策成大事。由于孙策的才华及背景,在战役中帮袁术屡立战功,还有了“小霸王”的称号。袁术不愿放孙策离去,但是却对孙策缺乏信任。于是孙策与周瑜商量后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把袁术梦寐以求的玉玺作为抵押,向袁术借兵。

果不其然,当孙策向袁术献上玉玺时袁术就丧失了理智,当场就同意了,借了孙策几千精兵。孙策毫不犹豫带着向袁术借的兵马火速赶往了自己的老家江南,向袁术借的这几千精兵为以后孙策创建的吴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吴国发展成以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开端。

以上就是我个人理解的孙策以玺借袁兵这个典故的由来,现在这个典故多用于指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告诫后人不要把一些东西看的太重,要学会取舍。不要吝啬付出,不要害怕失去,要明白很多事情,放弃也是一种回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孙策大战太史慈

孙策是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孙坚的儿子,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君王孙权的长兄。但是太史慈是谁呢?历史上关于三国之间的战争很多,但大多是孙策与刘备,曹操之间的争霸之争。对于孙策和太史慈之间的战争介绍甚少,那么谁是太史慈?他们之间又是怎么回事?其实孙策和太史慈并不是敌人,相反还是孙策的大将军,为孙家称霸江东立下过汗马功劳。

孙策剧照

孙策剧照

关于孙策大战太史慈的典故还要从孙策和太史慈的认识说起。古语说的不打不相识,用在孙策和太史慈身上时最恰当不过的。孙坚死后孙策投宿袁术门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想脱离袁术的管制,便拿家传玉溪与袁术换了些兵马,自己占山为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