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马谡用兵歇后语解释

马谡用兵歇后语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歇后语,其中关于马谡的歇后语就有不少,如马谡用兵——言过其实。该句歇后语出自《三国演义》著作中的第八十五回:“刘先生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马谡剧照

马谡剧照

文中写道:“先生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生令且退。谡退出,先生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以当世之英才也。”先生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诸葛亮非但没有将此句话放在心上,还在平定中原时在北伐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守街亭的重大任务交予马谡,马谡带领着部队违背诸葛亮的作战计划,军事行动混乱没有章法,一意孤行不听众人劝谏,放弃水源将全部兵力驻扎在山上而不是在山下据守城邑。最后敌人在山下包围,使得马谡的兵力围困于山上而无法攻守,最后导致全兵溃散而逃。由此可以看出,马谡虽然才气过人,在军事谋略和作战计划理论上表现出色,却缺乏实际作战的经验,没有实战指导的能力,正如歇后语所说的:马谡用兵——言过其实,言语浮夸却没有实际才能。

从马谡失街亭这件事我们不难得出经验,做任何事情不是只会说就行,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学习方面,在理论上能说会道,将书本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成了什么都不懂的外行,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

马谡用计失败

马谡纸上谈兵用的是韩信的计策,但是韩信的背水一战成功了,马谡的守街亭却失败了。身为历史上著名的两个战役,结果却是一胜一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呢?

马谡剧照

马谡剧照

其实两者在战术上都有共同点,都是先断了自己的后路,让自己的军队只能向前和敌人拼命,不是生就是死。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韩信在解释自己为什么在井径口背水而战时说的话;“人的潜力只无限的,有时候有了退路反而会让人胆怯,一直在想着不胜利没关系,但是把后路切了,就只能拼了!”马谡在守卫街亭的时候也想这么做,但是他没有背靠水,而是靠着山,违背诸葛亮靠水扎营的军令。他想制造军队危机感,想效仿韩信活捉赵王。

但是他没有考虑时代环境,在秦末时期,是最不拿人命当回事的时代,秦始皇焚书坑儒大修长城死伤数十万,项羽埋了二十万秦军,白起将数万战俘沉入江中……在那个年代,投降的军队是没有好下场的,都是死路一条,所以哪怕不是背水一战,要么战死,要么投降之后继续死,所以他们会拼命。

来看看马谡在的三国时期,这是重视人才和军队力量的时代,除了董卓之外,几乎没有出现杀战俘的事情。而且像孟达这样的人可以几次降而复叛,但是仍然在不同的阵营里活得风生水起,所以这一招对于马谡带领的士兵来说,没有威慑力。

街亭之战马谡败给谁

街亭之战发生在公元228年。这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中最为顺利的一役,也是令人最为怀念的一役。在《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用妙笔生花和移花接木的手法,描写挥泪斩马谡和空城计,将诸葛亮的品格和智慧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

马谡被斩

马谡被斩

当时诸葛亮在攻打祁山时,身边的大将都建议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但任先锋,但诸葛亮不听,于是任命参军马谡领导诸军,后于军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将领张郃的进攻。而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举措烦扰,更加舍弃了水源,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不是占据山下的城镇;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张郃到后,大破马谡军,将马谡军队给打败了。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了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撤回汉中。后马谡与将领李盛、张休等人被处死,黄袭被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