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和诸葛亮谁厉害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刘备落难,路经水镜山庄,遇司法徽,司法徽其人,襄阳名士,素以知人荐才而闻名于世,刘备因祸得福,于是便有了“伏龙、凤雏安天下”之说。“伏龙”指的是当时躬耕南阳的诸葛亮,“凤雏”则是指心中有丘壑的庞统。
诸葛亮发迹地卧龙岗
原来二人都是这水镜先生的弟子,声名大噪于时。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水镜先生司法徽还有第三个弟子,那就是徐庶。与声名鹊起屡立战功的诸葛孔明相比,徐庶似乎在汉末的政治舞台上并未显现出过人之处,但细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徐庶和诸葛亮在某些方面是可比肩而立的。
于出身而言,寒门子弟难出头,出身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这个人能够在政治这条道路上所走路途的远近。诸葛亮是琅琊诸葛氏的后人,诸葛氏是当时的豪门,不能否认,这无形中为诸葛亮的仕途铺平了道路;相比之下,徐庶出生寒门,早年为躲避仇家改了名讳,徐庶的起点是低的,他所经历的苦难也是以诸葛亮的家室难以想象的。细思之下,也正因为如此,徐庶求学儒舍,奔刘备,荐诸葛,这些作为更加反衬了徐庶其人的可贵之处,夫君子之志不为贫贱所移,此其一也。而如果要从才略上去评价诸葛亮和徐庶孰胜孰劣,答案是呼之欲出的,诸葛亮烧赤壁,夺荆州,这一系列的部署都显示出了他卓越的军事天赋,但若要执着于此,未免有失偏颇,同为水镜先生的弟子,徐庶与诸葛亮的才能是不相上下的,他自始至终缺少的是一个契机和可供他自由挥洒才能的舞台,自古忠孝难两全,徐庶选择了成为一个孝子而不是一个谋士,世间安得两全之法?从这个角度上说,徐庶与诸葛亮谁厉害似乎是一个历史留给我们的沉思的题。
三国演义徐庶
徐庶,《三国演义》中自称单福,徐庶出生寒门,但豪爽仗义,曾替人报仇,但是失手被官府所擒,后被同党所救,改名徐庶。
《三国演义》徐庶剧照
徐庶死后逃生之后,用功读书,而后为了躲避董卓祸乱,逃到荆州,结识了诸葛亮。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去见刘备,得到刘备的器重,而后又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就有了后面刘备“三顾茅庐”这一幕。
徐庶离开刘备投向曹操,并不是《三国演义》说的那般光彩,也并不是走之前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是在走之前早就推荐了诸葛孔明。《三国演义》中关于徐庶投向曹操一幕是这样写的:曹操迎来徐庶的母亲,并让徐母写信给自己的儿子,召唤徐庶。徐庶的母亲不从,痛骂曹操,并以砚台砸向曹操。于是曹操身边的程昱献计,伪造徐庶的母亲写了一封信给徐庶,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只能辞别刘备,投曹去了。《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正气凛然的徐母,然而事实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时,刘备等人在逃亡的路上被曹操穷追不舍,徐庶的母亲被曹兵所掳,于是就辞别了刘备,去救自己的母亲去了。
《三国演义》中徐庶在庞统献连环计的时候露了一面,正史是没有记载的,此后也不再提及。《三国演义》对徐庶有维护的地方,但是却又安排了徐母痛斥儿子和自缢身亡的情节,这样写不仅树立了徐庶母亲的光辉形象,更塑造了徐庶的孝子形象,如果徐庶不为救母,投降曹操,那么徐母不一定会死。因为曹操本是爱才之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他渴望人才的态度,他还要同孙权、刘备争夺天下,绝对是不肯胡乱便杀一个在对手帐下效力人才的母亲,以免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所以《三国演义》中就“徐母之死”这一情节的安排,含义可谓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