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尝与客饮翻译
宋濂是明朝开国元勋,小时候宋濂家里穷,但是他很好学,非常刻苦。宋濂爱读书,很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从书中学来的,宋濂一辈子刻苦学习,他认为学无止尽,对书籍的热爱程度更是超乎当时人的想象。
宋濂
宋濂为人很诚实,也正因为这样的品质,宋濂在为官的道路上收获了统治者的信任,有一次他和客人一起喝酒,皇帝想要考验一下宋濂的忠诚度,就派人暗中监视他。
第二天皇帝就把宋濂叫来问他,你昨天是不是喝酒去了,都和那些人一起啊,吃的都是些什么,皇帝表面上在和宋濂套近乎,其实就等着宋濂是不是如实回答,是不是对自己有所隐瞒。
宋濂诚实的本质在这时候就帮上大忙了,他如实回答,皇帝对他很是满意,换做别人,应为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喝酒,会偷偷撒个小谎,想着反正也没人知道,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皇帝眼线的人,就中了皇帝的圈套,在不经意之中就流露了自己不忠臣的思想。
不久后,皇帝又问宋濂想要让他站在臣子的角度,和自己讨论下这满朝文武百官中,有哪些是忠心为国,那些事不怀好意的,皇帝这次的目的在于想从宋濂口中得知朝中有没有大臣拉帮结派的现象。
宋濂的廉洁又帮了他一把,宋濂告诉皇帝,我平时和好的大臣打交道,这些人皇上你应该是看在眼里的,对于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和他们打交道,所以我不了解他们,也就不好做什么评论了。宋濂这种诚实的品性深受皇帝喜爱。
宋濂传
《宋濂传》从多个方面将宋濂的童年生活,官场生活和与辅佐太祖朱元璋的的一系列从政生涯做了介绍。
宋濂传
文中介绍宋濂因为文学方面的造诣较高,被朱元璋赏识,并被朱元璋招为顾问,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朱元璋也时常问问宋濂的想法。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宋濂也常常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不能统一,纵使有万贯金银,仍旧无济于事,人民不会感激皇帝,只有从民心考虑,才能真正巩固国家政权,避免小范围暴乱,安定民心。
随后的几年,宋濂被任命为翰林学士院士,从事书籍整理工作,和教授太子学习,由于拥有丰富的学识,宋濂教起书来也是游刃有余,太子的言行,宋濂都用礼的道理来劝说太子,让太子不被小人的谄媚之词蒙蔽了双眼,太子明白老师的好,对宋濂的建议虚心接受,称宋濂为师父。宋濂升官至侍讲学士后,专心负责起草诰文,成为皇帝的传话筒,因为宋濂自身廉洁,一心报效国家,所以明皇帝出示的诰文均经过宋濂之手,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决策的果断性,更是增加了民众的信服度,整个大明王朝一派其乐融融。宋濂在爵位,功劳上或许比不过其他明朝功臣,但在礼乐制作上,绝对是最有说话权的一位,宋濂七十二岁的时候被下葬在莲花山下,后来明宪宗追封谥号文宪给宋濂,以表彰和纪念这位帮助明朝学术界做了杰出贡献的忠臣。
宋濂苦学
宋濂小时候家徒四壁,连一本可以拿来读的书都买不起,但是宋濂十分好学,对读书有特别的喜爱。于是小时候就常常能看到小宋濂奔波在邻里邻外,忙着向周围的人借书,但是看一遍不过瘾怎么办,小宋濂对书籍的喜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不如把每一本书都抄写下来吧,为了赶上还书的日期,即便是大雪纷飞的日子,砚台都结了厚厚的冰,小宋濂也不敢有一丝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