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之心有何深意(3)

司马迁性格

历史上的人有的能千古留名,被万世称颂,有的人遗臭万年,为后世所不耻。然而司马迁就是那个万古流芳的人。我们也能从司马迁的性格中看出,这个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什么能够为后世所称颂。

司马迁雕像

司马迁雕像

司马迁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太史令书写历史的笔,并且将这个任务视为自己一生的重任。司马迁的父亲弥留之际,将自己的遗愿和家族的使命说与司马迁,司马迁含泪答应,并且在几十年后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完成这个使命,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性格中的那种为父尽孝的孝心,百善孝为先,太史公也是个孝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过自己对李陵的惋惜,当然在当时,司马迁也是勇敢的站出来为李陵说话。李陵案发生之时,满朝文武都对李陵群起而攻之,只有司马迁能够冷静分析情况。虽然当时的情况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司马迁性格中这种冷静沉着、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当然司马迁性格中最宝贵还是司马迁对生死的态度,对理想的最重,和对责任的看中。司马迁大可以选择一死了之,但是他没有,他做了一个超越生死和人格的选择。在屈辱和痛苦中滋长出的花朵总是格外的鲜艳,《史记》就是这样的一朵鲜花,一个用苦难和屈辱浇灌出来的奇迹。司马迁性格中对苦难的不低头,对生死的超脱都是人性中宝贵的一面。

司马迁自称

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为人们留下了历史巨作《史记》,而司马迁本身却是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疑议,比如司马迁的生卒年、最终去向等,还有很多人会纠结司马迁自称和笔名这样的问题。

司马迁画

司马迁画

司马迁,姓司马,名迁,字子长,司马迁自称太史公。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太史令,而“公”是汉初的习惯称谓,比如刘邦当年在沛县被父老拥立为沛令,而刘邦按楚俗自称为“沛公”。可见“公”在当时只是一种普通的自称,并不是尊称。

司马迁年幼时即跟随父亲司马谈学习古文,在到达长安后同董仲舒等人学习了《古文尚书》和《春秋》,之后又到全国各地区游历,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为日后《史记》的撰写做好了基础。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生平的心愿就是完成一部史书,在父亲去世之后,司马迁继承父职开始着手撰写《史记》。在《史记》的创作过程中司马迁因李陵战败投敌一事被汉武帝定为死罪。为完成父亲遗志,司马迁自请宫刑而免死,在狱中司马迁继续《史记》创作。被释放后的司马迁担任中书令,仍然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这部巨作。在汉武帝驾崩之后,司马迁便离开了长安,不知所踪。

尽管司马迁留给后世太多的疑问,但他却为后人留下了《史记》这部史学著作,为后世研究汉代之前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司马迁因此也受到了后世的敬重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