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的《行穰帖》有一种雄浑大气的感觉,《兰亭十三跋》这样赞美王羲之的这篇草书:王羲之的书法非常有灵性,这一幅作品展示出的是他不一样的一面,从写字的手法来看,刚柔并济,是对书法新的体验。
王羲之行穰帖
《行穰帖》是王羲之最为豪放的草书,王羲之在写它的时候应该也是内心毫无杂念,只想着肆意要挥洒自己的感受,写下的文字奔放爽朗,每个字的笔画都有向外拓展的趋势,而且字和字之间大小差距也没有仍和的规范可循。
似乎可以看出王羲之写这幅作品的时候几乎是一气合成,所有的字势都是一泻而下,姿态多变,随心所欲变幻着样式的文字,仿佛在王羲之笔下多了不少灵气。
书法家陈振濂将《行穰帖》看作是忠实派的唐摹本。并认为该帖是继承了晋帖,也就是魏晋笔法的线条形态,反应出其真实可信的魏晋笔法。陈振濂从《行穰帖》分析出,作者用笔的时候多用笔尖,基本不用笔肚和笔艮,在线条的运用上,展现出作者娴熟的笔法,与连贯的作风。
在《行穰帖》的几种帖中,线条称外鼓的情况非常多,这就是典型的晋帖古法,对于线条的变化与拿捏,是很考验写书法人的功力的。《行穰帖》是唐初时候的摹本,原迹已经失传。清政府有保留一份临摹的,被当时大风堂张大千收藏。张大千喜欢收集名人作画,《行穰帖》也在西川宁家中放了半年。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孝女曹娥碑》分为两个版本,这碑自从明朝以来就被镌刻到各种汇帖中,历史上有另外的看法,认为这虽然是晋人书写的,但是不一定是王羲之。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我们暂且不论这篇书法的作者是谁,但是他的研究价值依旧是很高的,宋高宗对这个碑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的书写手法纤劲清丽,是晋朝人的风范,如果不是出生在晋朝的人,是达不到这种水准的。文徽明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篇碑文出自王羲之之手,他认为书写的手法古雅纯朴,要是不能掌握书法的精髓或是领略不到,纵观古今也只有王羲之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歌颂其美德为她的孝行立的石碑,最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写的,在宋朝的时候,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将它临摹,并且一直保存到现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
因为曹娥的孝道让世人非常感动,当时会稽上虞想要为她立碑,开始让魏朗写,但是很长时间也没有个结果,就让他的弟子邯郸完成,邯郸思考了一会,一挥而就,众人看了都惊叹不已,文字慷慨激昂,将曹娥好好歌颂了一把,宣扬了中国传统美德孝,蔡邕听说后来视察,他用手抚摸着碑文,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