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玚的评价
相关史书并没有过多记载应玚的生平经历以及世人对应玚的评价。但通过为数不多的史料,也可得知东汉末年时人对应玚的评价。应玚在一个书香门第出生,所以应玚自幼对文学知识有高度的敏感性。
建安七子画像
随着年龄的增长,应玚在作赋方面越发具有才气,所以当地的人称应玚为汝南才子。除此之外,曹丕早已得知应玚在文学上不俗的造诣,读过应玚的作品之后,也对应玚作了一番评价。曹丕曾用四字评价应玚的作品,即“和而不壮”,除此之外,曹丕还说“常悲然有述作意,其才华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从曹丕对应玚的评价中可得知,曹丕对应玚非常欣赏。 后人对应玚的评价一是出自于对他本人的评价,二是出自于对他作品的评价。虽然应玚在一个乱世飘零的年代出生,但是应玚胸怀天下,他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所以他的作品经常以写实主义为主,通过对农民劳作细节的描写,进而刻画出农民生活的困苦。
从应玚的作品来看,应玚用慷慨陈词的语言,反映了自己对百姓居无定所,人民流离失所的同情。同时,也反映出应玚希望国家能够早日统一的愿望。
纵观应玚的作品,大多以反映现实状况为主,所以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也可以应玚的作品为切入点,通过鉴赏他的作品,进而初步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百态。
应玚怎么读
众所周知,建安七子有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和应玚。前六位文学家的名字没有生僻字,所以很好拼读,那么建安七子之一的应玚怎么读呢。为了了解应玚怎么读,那么先要从拼音开始说起。
建安七子雕塑
应玚的拼音是ying yang,应本是多音字,但是涉及到人的姓名时,应该读四声,玚读二声。关于应姓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说,应姓来源于姬姓,话说周武王姬发之后,便将封邑的地方称为姓氏。二是说,应姓起源于官职,西周时期有一个官职名为应乐史,所以担任这一官职的人便成为应氏。
三是说,应姓原来是少数民族的姓氏,后来汉化的时候,便将应编为姓氏。但应为姓氏时,应读作四声。玚有两种读音,一是读为chang,二是读作yang。玚字读作chang时,它的解释是古代祭祀用的一种圭。
而玚读作yang时,它被解释为“一种美玉”。从应玚的读音来看,应玚的玚指的是“一种美玉”。从应玚的生平经历来看,应玚的确是位才华横溢,品德出众之人,所以他与“玚”本身的意思相得益彰。
应玚虽然生在乱世,但是他心系广大百姓,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是值得后人称颂的。在应玚所写的赋作中,他以底层百姓的困苦生活为出发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生活的心酸,这正是应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人格情操的表现。